摘要:就在2025年9月,90后查理·贾维斯在法庭上落泪,承认伪造Frank公司用户数据骗取摩根大通1.75亿美元收购款,最终被判七年监禁。
图源:环球市场播报
伪造的420万用户数据,1.75亿美元的收购价……查理·贾维斯用一场荒诞的骗局,揭露了创投圈“皇帝的新衣”。
就在2025年9月,90后查理·贾维斯在法庭上落泪,承认伪造Frank公司用户数据骗取摩根大通1.75亿美元收购款,最终被判七年监禁。
这场被媒体称为“摩根大通史上最大耻辱”的骗局,不仅是一个创业者的堕落,更是对“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装成功,直到真正成功)硅谷文化的讽刺。
完美的人设:
光环下的“硅谷宠儿”
查理·贾维斯,这位1993年出生于纽约富裕家庭的90后,似乎天生就是聚光灯的焦点。
她的履历堪称完美典范:华尔街投资人父亲、教育领域母亲提供的优渥背景,精英私立学校的成长轨迹,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学位——她仅用三年便完成学业。这份耀眼的教育背景,为她铺就了一条通往“成功创业者”的康庄大道。
大学期间,贾维斯便展现出所谓的“商业天赋”。她创立了PoverUp项目,宣称通过学生小额捐款为贫困国家提供低息贷款,并声称筹集了30万美元、覆盖全球1亿学生。尽管这个项目后来被曝出存在未注册、未放贷等问题,但当时无疑为她积累了“慈善创业者”的初印象。
图源:环球人物
2016年,贾维斯将目光投向了更大的“风口”——学生贷款市场。她创办了Frank,一个标榜通过AI技术简化学生贷款申请流程的平台。这个精准切中痛点的概念迅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Ground Up等风投机构向Frank注入了1600万美元。
2019年,年仅26岁的贾维斯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被塑造成硅谷的“白富美”创业新星。常青藤名校、华尔街背景、明星创始人——这些耀眼的光环叠加在一起,让她在创投圈几乎无往不利,成为投资人追逐的“香饽饽”。
精心策划的骗局:
不到30万的用户包装成“420万”
2021年,手握“明星项目”Frank的贾维斯,决定将其高价出售。此时,正积极拓展学生贷款业务的摩根大通,将Frank视为快速切入Z世代市场的完美标的。
然而,Frank的真实用户规模与贾维斯的宏大叙事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为了将公司卖出天价,贾维斯精心策划了一场数据造假。
她的第一步是寻求内部配合,要求员工创建虚假数据集,但遭到了正直员工的拒绝。贾维斯并未就此收手,而是转向外部寻求“专业”帮助。她花费1.8万美元雇佣了一名数据专家,专门伪造了一份虚假的用户清单。接着,她又豪掷10.5万美元,从一家咨询公司购买了一份包含450万名学生的真实数据包。
关键操作来了!贾维斯将伪造的虚假清单与购买的真实数据包进行“融合”。经过一番“技术处理”,一份显示Frank拥有超过420万注册用户的“完美”清单诞生了。
这个数字,成为了打动摩根大通、促使其愿意支付1.75亿美元(约合12亿人民币)收购价的核心筹码。在摩根大通看来,这笔交易意味着瞬间获得数百万年轻用户,未来可转化为其终身银行和信用卡客户,潜力无限。
图源:环球人物
2021年8月,收购协议闪电达成。一场基于虚假数据的豪赌,在贾维斯的精心导演下,看似圆满落幕。
2022年,摩根大通向Frank提供的“420万”用户清单中的40万人发送了营销邮件。结果触目惊心:仅有28%的邮件成功送达;在打开邮件的2000人中,点击查看银行优惠的寥寥无几;最终,仅仅转化了10个新客户。
这个结果与摩根大通收购Frank的核心诉求“获取庞大的学生用户群体”背道而驰。巨大的落差引发警觉,内部调查随即展开。
真相令人震惊:Frank所谓深度参与大学年龄段市场、拥有超420万客户的业务,实际用户不足30万!随即摩根大通提起诉讼,Frank业务被彻底关闭。
致命的疑点:
为何没有发现“简单”造假?
回看整个事件,贾维斯的造假手段并非天衣无缝,甚至可以说存在明显的“硬伤”!
首先,数据来源异常。贾维斯花费巨资(总计超12万美元)购买外部数据和伪造服务,这笔异常支出在财务尽调中本应引起关注。
其次,一个拥有420万活跃用户的平台,在收购前的运营数据(如活跃度、转化率、用户增长曲线)必然有其特征。摩根大通作为专业金融机构,理应要求并审查这些核心运营指标,而非仅仅依赖一份静态的用户清单。
图源:环球人物
而且,贾维斯的前一个项目PoverUp已被曝存在问题,Frank也曾因误导用户被美国教育部指控并被迫澄清。这些“前科”本应是巨大的风险警示信号,却被摩根大通选择性忽略或低估。
据摩根大通解释,当时急于在学生贷款市场抢占先机,担心错失“下一个风口”。这种“害怕错过”的心态,导致他们压缩尽调时间,降低标准,对明显的风险信号视而不见。正如法官所批判的,摩根大通自身存在“缺陷且仓促的尽职调查”,对这场骗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该诈骗案最终以贾维斯被判7年监禁告一段落。然而,它给创投圈留下的警示远未结束。
当投资人为追逐风口而放弃基本的尽职调查,当创业者将“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装成功,直到真正成功)作为欺诈的借口,创投生态系统的根基正在受到侵蚀。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旧金山地区办事处主任Jina Choi曾表示:“创业必须告诉投资者他们的技术今天能做什么,而不仅仅是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做什么。”
这一提醒在今天看来依然适用。诸位创投圈的从业者需牢记,再高的估值、再耀眼的人设、再热门的风口,都无法替代真实的价值创造。唯有回归商业本质,坚守诚信底线,才能在喧嚣中行稳致远。
来源:科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