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收音机里正放着舒缓的音乐,可老王的心情一点也不舒缓。他看着前面纹丝不动的红色车灯,感觉自己的生命正在一寸一寸地被消耗。
一个念头,是在堵了两个小时车之后,突然冒出来的。
收音机里正放着舒缓的音乐,可老王的心情一点也不舒缓。他看着前面纹丝不动的红色车灯,感觉自己的生命正在一寸一寸地被消耗。
就在这时,一则本地新闻插播进来:城市东边,一个新的火车站即将完成主体建设。
火车?
老王脑子里“嗡”的一声。
他每天从西边的家,开车到东边的公司,单程将近50公里。如果……如果能坐火车呢?
这个想法像一颗被点燃的火种,瞬间照亮了他疲惫的内心。
他想象着那个画面:早上,从容地走进宽敞明亮的车站,坐上平稳安静的列车。窗外是飞速倒退的风景,车厢里,他可以看会儿书,或者闭目养神。再也不用担心堵车,不用跟人抢道,不用在停车场里转圈。
这不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有尊严的通勤方式吗?
那天晚上,他几乎是跑着回家的。他第一次没有抱怨晚饭太简单,而是迅速吃完,就钻进了书房,打开了电脑。
他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火车通勤”的梦,到底能不能实现。
地图软件打开,他激动地搜索那个新建的火车站。
位置找到了。
然后,他的心凉了半截。
那个车站,确实在城市的东边,离他家所在的片区,直线距离不算太远。它被孤零零地放在一大片待开发的区域里。周围是农田和零星的厂房,没有任何成型的居民区。
从他家开车过去,需要先穿过拥挤的老城区,再走一段尘土飞扬的乡间公路,最快也要25分钟。这还没算等红灯和堵车的时间。
为了坐火车,先要经历一段糟糕的“前传”?这听起来有点滑稽。
他想,那……有没有可能,把家搬到火车站旁边?
他立刻打开房产软件,在车站周边画了一个圈。
结果更让人失望。圈里几乎没有二手房源。仅有的几个新楼盘,把“临近未来高铁站”作为最大的卖点,价格高得让人咋舌。交房时间都在两年后。
他看了看自己身边。邻居们,朋友们,有谁会为了一个尚未开通、前途未卜的火车站,就轻易地卖掉住了多年的房子,举家搬迁到一个生活配套几乎为零的新区呢?
没有。一个都没有。
火车站,在国内的城市里,像一个孤傲的巨人。它体量庞大,功能重要,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着距离。居民区,似乎也在躲着它。
不像国外的很多城市,火车站密密麻麻,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连接着一个个社区。而我们这里,火车站太少了。一个城市里,除了几个巨无霸式的交通枢纽,剩下的就是一些被遗忘在偏僻角落的小站。
数量太少,就意味着选择太少。你家和火车站的排列组合,能匹配上的概率,微乎其微。
老王叹了口气,关掉了房产软件。
“家”这条路走不通,那“公司”呢?
他又把地图缩放,定位到自己上班的地方。
那是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环境优美,道路宽阔,一栋栋崭新的玻璃幕墙大楼,代表着这个城市最前沿的生产力。
他工作的软件公司就在其中一栋楼里。
他再次搜索火车站的位置。结果,离公司最近的火车站,在15公里之外。中间没有任何公共交通可以直达。
一个荒谬但真实的问题浮现在他脑海里:他有没有能力,让公司搬到火车站旁边去?
答案当然是,不可能。
他想了想,火车站附近,到底都是些什么公司?
铁路局下属的各个单位,肯定在。还有一些大型的仓储公司,物流中心,或者专门给铁路做设计的勘测院。
在这些地方上班的人,很多也就住在铁路大院或者附近的家属区里。他们从小听着火车的汽笛声长大,对铁路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让他们住在铁路边,他们能接受。
可是,对于主流的就业大军呢?
那些搞计算机的,做金融的,研发新材料的,生产家电的……这些代表着城市经济活力的企业,它们的选址逻辑,是跟着政策、人才和产业集群走的。它们喜欢去那些干净、整洁、规划一新的开发区。
这些地方,恰恰是离传统火车站最远的地方。
老王的公司旁边,就有一个老牌的电力设备厂。厂里的职工,大多住在附近的几个小区里,骑个电动车十几分钟就到了。他们根本不需要,也没有理由,沿着一条铁路线,跑到几十公里外去居住。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
现在这个时代,一个人一辈子待在一家公司,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工作变动,才是常态。
就算今天,你家和公司,奇迹般地刚好都在一条铁路线的两端。可万一明年你换了工作呢?新公司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你的“铁路通勤”美梦,瞬间就破碎了。
火车站,终究不是地铁站。它不是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基础设施。你不能指望你的职业生涯,能永远被一条铁路串联起来。
老王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他把家和公司,在地图上用一根直线连了起来。
大约45公里。
他自嘲地笑了。这个距离,不长不短,刚好是通勤铁路最能发挥优势的区间。
如果是10公里,坐地铁又快又方便。
如果是100公里,那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通勤极限。
偏偏就是30到70公里这个区间,开车太堵,地铁太慢,火车,本应是最佳解决方案。
可现实是,这个最佳方案,被“家不在站边”和“公司不在站边”这两个残酷的现实,给彻底锁死了。
就在他心灰意冷,准备关掉所有窗口的时候,一条新闻链接弹了出来。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四线贯通’,实现公交化运营”。
他鬼使神差地点了进去。
他看到了一张完全不同的铁路网图。
那不再是几条孤零零的干线,而是一张密密麻麻的网。无数个站点,像一颗颗珍珠,被串联起来,覆盖了广州、佛山、东莞、肇庆等好几个城市。
文章里说,这些城际铁路,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模式。
它们疯狂地建设新的火车站,让站点的数量,从个位数、十位数,向着百位数迈进。
当车站足够多,站与站之间的连接可能性,就呈几何倍数增加。总有一款组合,能匹配上你的出行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些新的车站,不再是孤岛。
围绕着每一个车站,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功能开发。餐饮、写字楼、购物中心、住宅小区……所有的一切,都紧紧地围绕着车站聚集。
从家门走到车站,只需要5分钟。下了火车,走出车站,就是公司大楼。
这……这不就是他梦想中的场景吗?
老王盯着那张生机勃勃的规划图,久久没有说话。
他明白了。
问题,从来不是火车本身。
问题在于,我们的城市,是不是围绕着轨道来建设的。
过去,我们是先有了城市,再把铁路像一根牙签一样插进去。它当然会显得格格不入。
而现在,广东正在尝试的,是让轨道成为城市的骨架。先有骨架,再让血肉沿着骨架生长。
这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改变。
老王靠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的那个“火车通勤”梦,在眼下的城市,是实现不了了。
但他心里,却不再感到沮丧。
因为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宏大,更需要耐心,但却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或许,这种改变,不会发生在他这一代人的通勤生活里。
它已经开始了。
这就够了。
来源:在山里搭建竹楼的匠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