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 858 年,深秋的郑州寒风萧瑟,一位 45 岁的文人卧在病榻上,望着窗外飘落的枯叶,指尖轻轻划过案头未写完的诗稿。他一生困顿,却留下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样流传千年的诗句;他仕途坎坷,却在唐诗的星空中,成为与李白、杜甫并肩的璀璨星辰。
公元 858 年,深秋的郑州寒风萧瑟,一位 45 岁的文人卧在病榻上,望着窗外飘落的枯叶,指尖轻轻划过案头未写完的诗稿。他一生困顿,却留下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样流传千年的诗句;他仕途坎坷,却在唐诗的星空中,成为与李白、杜甫并肩的璀璨星辰。他,就是李商隐。今天,我们就循着他的诗句,走进这位 “晚唐诗人之冠” 跌宕起伏的一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公元 813 年,李商隐出生在河南荥阳一个没落的小官僚家庭。他的祖父曾做过县令,父亲也只是个小官,家境本就普通。更不幸的是,在他 10 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
作为家中长子,李商隐不得不早早扛起生活的重担。他跟着母亲回到故乡,一边帮着照看弟弟妹妹,一边靠替人抄书、写文章挣钱糊口。寒冬里,他冻得手都握不住笔,却依然在油灯下坚持读书;盛夏时,蚊虫叮咬得他满身是包,他仍捧着古籍不肯放下。
清贫的生活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在书中找到了慰藉。他尤其喜欢读屈原、宋玉的辞赋,还有杜甫、韩愈的诗,那些文字里的家国情怀与细腻情感,悄悄在他心里扎了根。16 岁时,他写下了第一首流传在外的诗《才论》《圣论》,文采惊艳了当地的文人,有人称赞他 “少年有才,必成大器”。这颗在苦难中埋下的 “诗种”,正慢慢发芽。
20 岁那年,李商隐遇到了改变他早年命运的人 —— 令狐楚。令狐楚是当时的名臣,不仅官至宰相,还擅长写 “骈文”(一种讲究对仗、辞藻华丽的文体),在文坛声望极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令狐楚读到了李商隐的诗,被他的才华深深打动。得知李商隐家境贫寒、前途未卜,令狐楚主动邀请他到自己府中做客,还让他跟着自己学习骈文。在令狐府的日子里,李商隐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令狐楚不仅教他写作技巧,还带着他参加文人聚会,让他结识了更多文坛前辈。
在令狐楚的推荐下,李商隐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可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唐朝的科举讲究 “人脉”,李商隐没有显赫的背景,前几次考试都落榜了。令狐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特意叮嘱自己的儿子令狐绹多帮衬他。直到公元 837 年,24 岁的李商隐终于考中进士,那一刻,他以为自己的人生终于要 “拨开云雾见月明” 了。
考中进士本是喜事,可李商隐没想到,一场更大的困境正在等着他。当时的唐朝朝堂,正被 “牛李党争” 搅得鸡犬不宁 ——“牛党” 以牛僧孺为首,“李党” 以李德裕为首,两派为了权力互相排挤,斗得你死我活。
令狐楚一家是 “牛党” 的核心成员,而李商隐考中进士后,却接受了 “李党” 成员王茂元的邀请,到他手下做官,还娶了王茂元的女儿。这一举动,在 “牛党” 看来就是 “背叛”。令狐绹更是气得不行,从此跟李商隐断了往来。
就这样,李商隐成了党争的 “夹心饼干”:“牛党” 觉得他忘恩负义,处处排挤他;“李党” 虽然接纳了他,可后来李德裕失势,“李党” 成员纷纷被贬,李商隐也受到牵连。他一生做过的最大的官,也只是个从九品的小官,连养家糊口都困难。
他曾在诗里写道:“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明明有 “扭转天地” 的抱负,却只能在官场的夹缝中苦苦挣扎。40 岁那年,他甚至因为没钱租房,只能住在寺庙里,看着晨钟暮鼓,写下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的悲凉诗句。
40 岁那年,他因为没钱租房,只能住在寺庙里,看着晨钟暮鼓,写下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的悲凉诗句
李商隐的诗,除了写家国抱负,最动人的就是写情感。他的一生,有两段深情让人难忘,一段是对妻子的爱,一段是藏在 “无题诗” 里的遗憾。
他 25 岁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氏,两人感情极好。王氏温柔贤惠,从不抱怨生活的清贫,还常常鼓励李商隐。可幸福的日子只过了 12 年,公元 848 年,王氏突然病逝,这对李商隐是致命的打击。他在《无题》里写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春蚕吐丝、蜡烛燃烧比喻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这份深情,至今读来仍让人泪目。
妻子的突然病逝,对李商隐是致命的打击。他用春蚕吐丝、蜡烛燃烧比喻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除了对妻子的爱,李商隐的诗里还有一段 “说不清道不明” 的情愫,藏在他的 “无题诗” 里。比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些诗没有明确的题目,也没有指明写给谁,有人说这是他对早年遇到的一位女子的思念,也有人说这是他对人生遗憾的感慨。不管真相如何,这些诗里的细腻与深情,让无数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虽然一生困顿,可李商隐从未放弃写诗。他的诗,既有李白的浪漫,又有杜甫的沉郁,还开创了自己独特的 “无题诗” 风格,用词优美,意境深远,被后人称为 “小李杜”(与杜牧齐名)。
他的诗里,有对国家的担忧:“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写尽了晚唐的衰落与无奈;有对人生的感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用锦瑟的琴弦,回忆自己匆匆而过的岁月;还有对生活的观察:“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公元 858 年,45 岁的李商隐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他去世后,他的诗却像一粒种子,在后世生根发芽。宋朝的苏轼、王安石都很喜欢他的诗,清朝的纪晓岚还专门为他的诗做注。直到今天,我们在课本里读他的诗,在生活中用他的诗句表达情感,他的文字,早已成了中国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一生,就像他写的 “锦瑟”,有过灿烂,也有过遗憾;有过深情,也有过苦涩。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用诗句照亮了晚唐的黑暗,也照亮了后人的心灵。或许正如他自己所说:“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即使一生失意,只要心中有诗、有深情,便不算白活一场。
来源:科幻迷小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