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薪欠款、门店全关!又一收割中产的米其林餐厅跌落神坛,凉凉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17:53 1

摘要:陶然轩关店那天,最后一位客人带走的不是餐后甜点,而是一只清乾隆广彩瓷碟——82万元拍出的,不是餐具,是时代断层的证物。

陶然轩关店那天,最后一位客人带走的不是餐后甜点,而是一只清乾隆广彩瓷碟——82万元拍出的,不是餐具,是时代断层的证物。

它不是第一家倒下的高端餐厅,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但它的死,揭开了中国高端餐饮最深的一道疤:不是缺钱,是缺人懂你为什么值这个价。

过去十年,陶然轩靠的是“博物馆里吃饭”这四个字。200多件古董瓷器摆成餐桌,米其林三星的光环照着老广的精致,商务宴请的老板们点一桌三千块的鲍鱼龙虾,图的是“有面子”。

可当Z世代走进餐厅,他们不看你有没有百年瓷盘,他们问:“这道菜,是我发朋友圈能被点赞的那种吗?

消费从“炫耀”转向“认同”,是这场崩塌的主轴。

你见过大董在抖音直播炒蟹吗?

一个厨师拎着锅,边炒边讲广东蟹的潮汐周期、虾黄的油脂含量、火候差三秒的口感差异。35%的新客,是从短视频里冲进店里的。

客单价降了28%,但总营收涨了12%。

为什么?

因为用户买单的,不是菜,是“懂行”的表演。

陶然轩的菜,是藏在古董里的。

而新玩家的菜,是讲在镜头前的。

更残酷的是,连“古董”本身都不值钱了。

那套拍出82万的广彩餐具,是上世纪的工艺巅峰,可如今的年轻厨师,用3D打印仿古纹饰的餐盘,成本不足十分之一,还能定制专属家族徽章。

技术,把稀缺性从“物品”转移到了“叙事”。

高端餐饮的幸存者,不再拼装修多金贵,而是拼三个东西:主厨能不能变成IP,食材有没有故事,服务能不能演成一场小剧场。

南京金陵饭店和艺术展联名,周末翻台率飙到89%,是因为客人来吃饭,也是来打卡“可食用的美术馆”。

新荣记午市推出88元套餐,把高端餐厅变成了流量入口——不是降低身价,是重新定义“高端”:不是你花多少钱,是你在这儿获得了什么不可复制的体验。

而陶然轩,死在了它最擅长的东西上:静止的、沉默的、无法传播的美。

它的厨房没改过菜单十年,它的服务流程沿用2012年的手册,它的线上渠道,连二维码都还是手写的。

当消费者开始用小红书筛选餐厅,87%的人先看评价再订位,陶然轩却还在等“熟客回头”。

可老客,也在变老。

商务宴请从58%跌到29%,年轻人不再用一顿饭换资源,他们用一顿饭换情绪价值——被理解、被惊艳、被记住。

华南理工李伟教授说得对:未来的稀缺,不是空间,是体验的唯一性。

你家有百年老楼?

可隔壁新开的“主厨餐桌”,用预制菜包装的粤式点心,配上主厨现场手写每道菜的灵感来源,配乐是岭南古琴,灯光是无人机光影投射,每一口,都是一段短视频的脚本。

不是你不能贵,是你贵得没道理了。

米其林也变了。2025年起,评分新增“可持续性”权重——本地食材占比15%,能源效率10%。

你还在用进口松露配进口鳕鱼?

那不如用南沙渔港凌晨三点捕捞的石斑鱼,说说它跟潮汐的关系、渔民的家族传承,再让顾客自己选是蒸、是煨,还是配一勺自制梅子酱——这,才叫“高端”。

陶然轩的破产清算单上,写着487万拖欠工资,65%已偿付。

可真正被清算的,是那个用价格定义价值的时代。

未来三年,高端餐饮的淘汰率可能冲到40%。

但活下来的,不会再是“米其林三星”那块牌子,而是那些把一餐饭,做成一场私人定制情绪体验的玩家。

它们不卖菜,卖的是“被记住的感觉”。

你今天在餐厅,想被记住的是什么?

是老板说“您是VIP”?

还是厨师多给你多加了一勺蟹黄,说“这是今年最后一批,您运气真好”?

答案,决定了你是下一个陶然轩,还是下一个新荣记。

这个行业的生死线,已经从菜单纸,移到了手机屏幕。

来源:指尖沙9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