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肖赛背后最大的赢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6 16:37 1

摘要:从CD时代,到流媒体时代,再到数字共创时代,肖赛每一次的辉煌背后,都映着那抹熟悉的黄标。真正的赢家,或许从来不是舞台上的某个钢琴家,而是连接音乐厅和市场的幕后力量。

从CD时代,到流媒体时代,再到数字共创时代,肖赛每一次的辉煌背后,都映着那抹熟悉的黄标。真正的赢家,或许从来不是舞台上的某个钢琴家,而是连接音乐厅和市场的幕后力量。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静楠

第19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落幕,美籍华裔钢琴家陆逸轩摘得桂冠,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和往届对李云迪和刘晓禹评委一致打出高分不同,本次比赛可以说不分伯仲,据说评委连夜开会,讨论了数个小时最终才做出决定。在坊间对谁应是肖赛冠军仍有热议时,不论花落谁家,这场音乐盛宴背后真正的赢家,其实早有人在,它就是垄断肖赛冠军各场次录音独家发行权益的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简称DG,又称黄标)。

全球最知名的录音厂牌DG,1898年诞生于德国汉诺威,以标志性的“黄标”闻名,是古典音乐录音的天花板。从卡拉扬、伯恩斯坦、久石让到郎朗、李云迪、王羽佳、刘晓禹,几乎所有顶尖艺术家都在它的录音史中留下印记。

国际肖邦钢琴比赛创办于1927年。自1955年以来(除因新冠疫情推迟一年的第18届外),该赛事每五年举办一次。作为世界国际音乐节联盟(WFIMC)创始成员之一,肖邦比赛一直是衡量全球古典音乐比赛水平的标杆。迄今已举行了十九届,素有“钢琴奥林匹克”之称。

肖赛作为顶尖钢琴赛事,评委的阵容堪称豪华。历届评委包括威廉•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阿图罗•贝内代蒂•米开朗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娜迪娅•布朗热(Nadia Boulanger)、维托尔德•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ławski)、克日什托夫•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阿图尔•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及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等大师。本届(第19届)评审团主席为美国钢琴家加里克•奥尔森(Garrick Ohlsson),中国的陈萨也在评委之列。

肖赛对金奖的要求之高,宁缺毋滥。自 1980 年以来,该比赛连续三届空缺金奖席位,直到李云迪的出现。

2000 年 10 月,年仅 18 岁的李云迪在第十四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成为首位获得肖赛金奖的中国籍获奖者,也是当时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李云迪的夺冠,点燃了中国国人对肖赛的热情。自那时起,他便被公认为肖邦音乐最具代表性的演奏家之一。波兰媒体称他为“来自东方的肖邦”,《华沙之声》评价:“他让肖邦重新呼吸”。 为表彰他对波兰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波兰政府于2010年向李云迪颁授“文化功勋金质奖章(Gloria Artis)。

那一届比赛,正值唱片业的黄金时代。当时,DG等大型唱片公司仍依赖实体唱片(CD)销售、广播与纸媒评论体系,艺术家的全球传播主要通过实体唱片发行与巡演渠道。

李云迪在获奖后,于2002年首次与DG签约,2008年前发行了六张获得国际高度赞誉的录音作品。2007年,他与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及指挥小泽征尔(Seiji Ozawa)合作,现场录制了拉威尔(Ravel)与普罗科菲耶夫(Prokofiev)的钢琴协奏曲,成为首位与柏林爱乐进行现场录音的中国钢琴家。这张专辑获得了热烈好评,并被《留声机》(Gramophone)杂志评为“编辑推荐(Editor’s Choice)”。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比赛是起点,唱片公司主导传播,艺术家被塑造成品牌。

图一: 李云迪 贝多芬专辑:《悲怆》《月光》《热情》奏鸣曲 — 黄标唱片封面图 DG供图

此后李云迪改签百代,而整整二十一年,中国钢琴界没有再出现肖赛桂冠,而肖赛与唱片业的合作模式也在这期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2010年以来,弗雷德里克•肖邦研究院(NIFC)一直负责举办肖邦国际钢琴大赛。 2015年起,弗雷德里克•肖邦研究院(NIFC)与DG正式确立合作,DG成为比赛的官方录音与发行机构,DG立即发行了第17届比赛冠军的专辑。韩国钢琴家Seong-Jin Cho的首张录音选自比赛的独奏与决赛回合,不仅登上韩国流行音乐排行榜,还促成了他于2016年1月正式签约DG。这意味着比赛不只是发掘冠军,更是直接生成可商业化的音乐内容。

2021年10月,24岁的加拿大华裔钢琴家刘晓禹(Bruce Liu)以自由、松弛而极富感染力的演奏,在华沙再次为中国赢得这座久违的金奖,也成为数字时代变革的受益者。2022年3月29日(世界钢琴日),刘晓禹与德意志留声机公司签署独家合作协议。在此之前,黄标与弗里德里克•肖邦研究院已联合发行了比赛期间录制的现场实况专辑(2021年11月发布),该专辑一经推出便获得一致好评。《BBC音乐杂志》称赞他在演绎肖邦音乐时“始终能提出有意义且极具风格性的诠释”,其演奏兼具“不寻常的敏感度”“澎湃的能量”与“令人屏息的美感”。

DG团队在比赛期间即完成高品质现场录音、混音与母带制作,数周后便上线全球发行。获奖者的名字和音乐,在比赛结束后几乎同步进入全球流媒体平台(如 Apple Music、Spotify、Qobuz)。这种机制让艺术家“出道即全球”,无需再经历漫长的签约、录音与营销周期。在黄标的加持下,刘晓禹不仅获得了艺术殿堂的认可,也赢得了全球市场的入场券。

图二: 刘晓禹(Bruce Liu)《肖邦》专辑封面;摄影 © 沃伊切赫(Wojciech)DG供图

如果说李云迪的成名依靠唱片时代媒体与唱片公司的“推广—销售”逻辑;那么刘晓禹的成功,则依托于数字品牌时代内容直达听众的“传播—共鸣”逻辑。

不过,这也要求音乐家调整状态适应这种推广的节奏。这一点,在笔者于伦敦专访刘晓禹时,感受到了这一点。

刘晓禹说: “我觉得可能一开始已经完刚赢下赛的时候,就是没有实战开始之前,想的都是比较美好的东西。 比如说赢完比赛以后到处去以前梦寐以求的演奏厅、乐团,弹自己想录的曲目,那种很随心所欲的状态。但是你真正进入到职业生涯之后,会发现它有很多实际的东西需要适应。比如说做采访,要参加活动、开会、应酬等等; 但是另外一点从音乐本身上来讲,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adaptability, 适应性,就是很多东西是你很难预料到。 比如在这个旅行过程中遇到一些事情,然后怎么样调整你的情绪,让你在台上不会受到影响。 最简单的,就是比如说早上倒时差什么的,或者是到新地方会有新的习惯,各种很具体的,你知道吗?就是好像听起来跟音乐没关系,但是加在一块儿就完全会影响音乐的东西。在比赛刚赢完以后,应该是很让人焦头烂额的东西,之后就是慢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个过程。”

在流媒体主导的今天,DG的角色已从传统唱片厂牌转向艺术家平台与内容策展方。刘晓禹不仅通过专辑,还通过视频、数字单曲与社交媒体直接触达听众——他与DG联合推出的“Waves”系列,甚至在YouTube与TikTok上吸引了全新的年轻受众。这种模式让年轻钢琴家在赢得比赛后,即获得国际曝光与职业资源,也让古典音乐——这一传统艺术门类——在数字时代重新焕发市场活力。

那么今年,谁将成为黄标锚定的新星呢?

今年的比赛自10月3日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640多名年轻音乐家报名参赛,创下历史新高。最终,来自19个国家的84名选手参加正式比赛,其中中国选手多达28名。10月20日,经过五小时激烈讨论,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评委会公布了结果:华裔选手包揽全部前四名。美国华裔钢琴家陆逸轩(Ethan Lu)夺得桂冠;加拿大华裔陈禹同(Kevin Chen)获亚军;中国选手王紫桐与吕天瑶分获第三、第四名。未满17岁的吕天瑶还获得“最佳协奏曲”奖,而李天佑则荣获“最佳波兰舞曲”奖。

第十九届肖赛冠军陆逸轩Eric Lu,1997年12月15日出生于波士顿,父母皆为工程师,但他自幼沉迷于波兰浪漫派的音乐世界,就读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他不仅与上届肖赛冠军刘晓禹同龄,还是同门师兄弟——两人均师从加拿大籍越南裔传奇钢琴家邓泰山(Dang Thai Son)。在本次比赛中,邓泰山的另一位学生王紫桐也获得第三名,并摘得“最佳奏鸣曲演奏奖”(Krystian Zimerman奖项)。

十年前,年仅17岁的陆逸轩就曾挑战肖赛并获第四名。2018年,他赢得利兹国际钢琴大赛金奖,随后与华纳古典签约,开启商业录音计划。作为一位已有建树的钢琴家再次参赛,许多人认为这是一次冒险;但也有人认为,若以纯粹之心为音乐而来,不计得失,反而能为比赛带来更多音乐性。今年27岁的陆逸轩内敛沉稳,在肖赛舞台上展现了静水流深的琴艺。成为数字时代的“新肖邦面孔”。

图六 第19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冠军陆逸轩Eric Lu 摄影:Wojciech Grzędziński 弗雷德里克•肖邦研究院NIFC

DG与肖赛的联手,使比赛不再只是学院体制的一环,而成为连接教育、媒体与商业的艺术产业链节点。肖赛颁奖典礼及获奖者音乐会于10月21日至23日在波兰国家爱乐音乐厅举行,钢琴家们与华沙爱乐乐团及指挥安杰伊•博雷伊科(Andrzej Boreyko)合作演奏协奏曲作品。今年,DG第一次在冠军揭晓后三天就推出一首电子单曲(eSingle)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64第2号》于10月24日星期五上线供串流及下载。

接下来,陆逸轩将展开在世界顶级音乐厅的巡演,体验“梦想成真”的旅程。而在此期间, DG将发行专辑,收录他在比赛各个阶段的现场实况。冠军专辑将于2025年11月21日以数字及CD形式发行,陆逸轩的第一站预计会在柏林。

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及环球音乐集团古典音乐全球战略总裁克莱门斯•特劳特曼博士(Dr Clemens Trautmann)期待“将陆逸轩深刻而富有力量的肖邦诠释分享给更广泛的听众,将比赛现场的激情转化为持久的钢琴艺术遗产”。

从CD时代,到流媒体时代,再到数字共创时代,肖赛每一次的辉煌背后,都映着那抹熟悉的黄标。

真正的赢家,或许从来不是舞台上的某个钢琴家,而是连接音乐厅和市场的幕后力量。陆逸轩的未来,是否会乘上数字时代的翅膀,取得艺术和市场的双重认可,让音乐事业再度腾飞,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FT中文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