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29岁的苏漫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美术总监,虽然事业有成,但她为了达成今天这幅成就,也花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但她来自于农村,即便事业上的成就再高,父母也认为不如嫁个好男人,因此每到节假日,家人总会逼着她参加各种相亲,平日里催婚的方式也是层出不穷。苏漫为了
2020年,29岁的苏漫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美术总监,虽然事业有成,但她为了达成今天这幅成就,也花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但她来自于农村,即便事业上的成就再高,父母也认为不如嫁个好男人,因此每到节假日,家人总会逼着她参加各种相亲,平日里催婚的方式也是层出不穷。苏漫为了平衡事业和家庭关系,只感觉心力交瘁,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7月19日这天,苏漫正在会议上汇报着自己的工作进度,正当她要介绍自己的产品名称时,脑子却像是短路了似的,突然陷入了一片空白,接下来要说的话她连一个字都想不起来了。苏漫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有些无助,她回头看向投影屏幕,PPT上的字像是长满了触角,不停蠕动着,苏漫惊恐得直往后退。好在组员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将她扶出去后,完成了这次工作的回报,苏漫也渐渐平复了下来。
苏漫在家休假的第一天,终于不用被会议和文件催着奔跑,她以为能睡个痛快。可真正躺下时,却始终感到一股莫名的不安。每当夜深人静,心脏就会突然加速跳动,胸腔里像有鼓槌在乱敲,节奏紊乱又急促。她试着深呼吸,却觉得胸口发紧,喉咙里堵着一团湿滑的东西,呼出的气都带着阻塞感。偶尔吞咽唾液,都像被一层黏腻的膜拦在喉咙口。她蜷缩在被子里,听着自己的心跳越来越快,脑子发晕,身体却又像被掏空一样无力。半夜她忍不住坐起,摸到胸口的那股跳动仍在狂乱,想起自己之前得过反流性食管炎,心想大概是最近吃饭太不规律,胃酸又上来了,便服了几粒药安慰自己。
几天后,身体的不适并未明显缓解,反而愈发奇怪。苏漫发现,即使只是起身去倒杯水,心脏也会莫名地突突乱跳,像被拉紧的弦随时要断。喉咙的堵塞感也更加明显,每吃一口饭,都需要小心地一点点咽下,胸口却仍觉得发胀。她坐在沙发上,双手冰凉,掌心微微冒汗。看着镜中的自己,面色苍白,眼神空洞。她心底开始有点发怵,但仍安慰自己,只是压力太大、没休息好。于是,她继续窝在被子里,整日昏昏沉沉地睡觉,连饭都懒得吃。可每当夜里心跳乱作一团时,她都会下意识地捂住胸口,试图压制那股让人几乎窒息的恐惧。
假期结束后,苏漫又重新回到公司。积压的工作让她没时间理会身体的不适,她一头扎进文件堆和会议中,为了赶方案,连续几晚熬到凌晨。疲惫让她的眼睛发酸,太阳穴阵阵发胀。客户一次次否定方案,她的情绪被逼到了极点。那天凌晨,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她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已经分不清窗外的微光是清晨还是台灯的反射。思绪在一片混乱中崩裂,她的目光停在桌角的美工刀上,脑子像是突然短路。她伸手抓起刀片,在左前臂上划开一道口子,血色瞬间蔓延。剧痛让她短暂清醒,却也吓得全身发抖。看着伤口渗出的血,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心跳又开始剧烈狂跳。那一夜,她裹着毛毯瑟缩在角落,决定天亮后无论如何要去医院。
苏漫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32分(严重焦虑),惊恐相关症状量表(PASS):第4级(每日≥2次惊恐发作),自伤行为功能评估:疼痛刺激后β-内啡肽水平升高0.8nmol/L。24小时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平均心率102次/分),无ST-T改变。皮质醇节律检测:8:00 AM 620nmol/L(正常200-550),12:00 PM仍维持580nmol/L,她最终被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
焦虑症是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持续且过度的担忧或恐惧,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其核心特征是焦虑情绪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持续时间超6个月。患者心理上无法控制的灾难性思维,生理上出现心悸、出汗、肌肉紧张或颤抖;行为上伴随回避社交、反复检查等强迫举动。
主要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等类型,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因素、大脑杏仁核过度活跃、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失衡有关,此外,长期压力、创伤事件也有可能诱发该病。焦虑症虽然属于心理疾病,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同样会对患者的生理和生活都造成负面影响。未经治疗的焦虑症可能引发焦虑、消化系统疾病或心血管问题,日常的工作和人机交往也会受到阻碍,这会让病情陷入恶性循环,因此一旦患病,就要尽快配合治疗,才能达到更好的预后。
苏漫鼓起勇气,把那晚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完后整个人都僵住了,眼眶迅速泛红,声音发抖地问:“怎么不早点告诉我?”那一刻,家里陷入长久的沉默。母亲自责不已,觉得是自己太忙、太疏忽,没有察觉到女儿情绪的崩溃。之后的每一天,她都按照医生的叮嘱照顾苏漫——准时催她吃药,提醒她按时作息,还每天陪她散步、聊天,希望能分散她的焦虑。刚开始,苏漫的状态似乎有了些好转,话多了点,也能笑出声。母亲看着她脸色稍微有了血色,心里松了口气,以为一切都在慢慢恢复,甚至开始重新布置家里的客厅,让空气里多一点明亮的气息。
然而,几周后,新的问题又悄悄出现。苏漫开始频繁做噩梦,夜里常常惊醒,浑身被冷汗湿透,心跳急促到几乎听得见。白天她显得精神恍惚,总觉得头昏脑胀,连走几步路都觉得脚下发虚。母亲起初以为是药物反应,可随着时间推移,症状越来越明显。苏漫的胃口变得极差,吃什么都恶心,稍微进食就想吐。她的脸色越来越苍白,眼底发青,有时还会突发腹痛、拉肚子。母亲看着她一边按着胃一边强忍呕吐的样子,心里一阵阵揪痛。每到夜深人静,她都坐在床边守着熟睡的女儿,泪水一滴滴落在被角上,默默祈祷苏漫能快点好起来。
母亲直到带着苏漫去医院复查后,才真正明白,女儿的病情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只是情绪问题”。医生在交代用药注意事项时,提到了心理类药物常见的反应——嗜睡、头晕、恶心、肠胃不适、梦境异常。那一刻,母亲的心一下沉了下去。她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苏漫常在半夜惊醒、早晨无精打采,也明白了为什么那孩子明明按时吃药,身体却越来越虚弱。医生还说,这类药物的调整期较长,需要慢慢适应。母亲听着听着,眼眶又湿了。她一边记下医嘱,一边在心底暗暗发誓——无论多辛苦,也要想办法帮女儿找到更温和的出路。
回到家后,母亲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了查资料上。每天吃过晚饭,她就守在那台老旧的电脑前,一页页地搜索“焦虑症康复案例”“非药物干预”“心理重建训练”等字样。屏幕的光映在她的脸上,让那双本已布满细纹的眼睛看上去格外专注。第二天一早,她又会骑着电动车去县图书馆,把能借到的心理学书籍全都搬回家。她在书页上做着密密麻麻的笔记,边看边琢磨,像是在解一道关于女儿未来的难题。那段时间,她的生活几乎没有别的内容,仿佛整个世界都围着“怎么让孩子好起来”这一件事转。
慢慢地,母亲开始意识到,治疗焦虑不仅仅是吃药的事。药物能让情绪暂时平稳,却无法真正改变内在的感受。她决定从生活入手,尝试新的方式。于是,她为苏漫制定了一份细致的康复计划。她还用心准备三餐,甚至学会了做低脂燕麦粥和水果沙拉。虽然一开始苏漫并不习惯,但在母亲温柔又坚持的陪伴下,她慢慢愿意配合。
除了饮食与作息,母亲还开始尝试心理层面的帮助。她报名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心理健康公益讲座,跟随心理专家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引导他们表达真实情绪。每次上完课,她都会回家把要点整理成笔记,一字一句念给苏漫听。她甚至亲手做了一个情绪记录本,让女儿每天写下当天的感受和困扰。起初苏漫只是敷衍几句,但时间一长,她渐渐开始写下更多,文字成了她与外界的桥梁,也成了母亲了解她的窗口。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漫的变化虽然细微,却真实可见。她开始愿意出门晒太阳,也会主动帮母亲收衣服、洗碗。母亲有时偷偷观察,发现她脸上的神情不再那么紧绷,语气也温和了许多。偶尔她还会提出一些小要求,比如想重新去做短期课程,或者试着画画。母亲没有反对,只是微笑着点头,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那种久违的松弛,让她感觉自己终于在和时间赛跑中占了一点上风。
然而,康复的过程并非一路顺利。苏漫的生理反应仍然困扰着她——她时常头晕,胃口差,睡梦中还会无缘无故惊醒,浑身发冷。母亲起初以为是天气原因,直到有一晚,她在女儿房门外听见剧烈的呕吐声。那一刻,她冲进去,看到苏漫蜷缩在地上,脸色苍白,手死死抓着洗手台的边缘。母亲的心像被掐住,连忙扶起她,一边安慰一边擦汗。第二天,她就带着女儿再次去医院复诊。医生说,这可能是药物调节期的反应,也可能与焦虑本身的波动有关。听完这些解释,母亲没再多问,只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不能单靠药。
从那以后,母亲的坚持更近乎执拗。她每天督促女儿按时晒太阳、做冥想,晚上一起散步。家里的环境也被她一点点改变——卧室里不再有刺眼的灯光,取而代之的是柔和的暖黄灯;餐桌上多了些清淡的食物和花茶;窗台摆着几盆绿植,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她还在客厅墙上贴了一张手写的纸条,上面写着:“你在变好,一定会更好。”这句话后来成了苏漫最喜欢的一句座右铭。
时间像流水般悄然溜走。那一年,母亲和苏漫几乎一起度过了所有季节:春天,她带女儿去郊外看油菜花;夏天,她们在阳台上喝冰镇柠檬水;秋天,她陪女儿去听心理讲座;冬天,她们一起包饺子、看电影。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竟慢慢把焦虑一点点稀释了。苏漫开始笑得更自然,说话也有了起伏的情绪。她会和母亲分享自己读到的有趣段落,甚至主动去参加公司举办的团建。那种久违的活力,让母亲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孩子。
转眼一年过去。2020年9月6日,阳光温和,秋风微凉。母女俩再次来到医院复查。医生翻看着苏漫的各项心理测量表,神情从平静逐渐转为惊讶——焦虑指数、睡眠质量、自评量表,全部恢复正常。苏漫坐在诊室里,脸上带着从容的微笑,皮肤细腻有光泽,目光清澈而坚定。那种神采,让连见惯了各种病例的医生都不禁感叹:“变化太大了,简直判若两人。”
心理科主任特意调出了她过去的病例资料,看了许久才开口说:“焦虑症是个极易反复的病,很多重度患者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稳定,而你——已经完全摆脱了药物,还能回归工作,这种情况我们几乎没见过。”苏漫微微一笑,没有解释,只是轻轻看向母亲。那一刻,两人都没说话,但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却胜过千言万语。
消息很快传开。苏漫的案例在医院内部被反复提起,不少等待复查的病人和家属都感到惊讶又羡慕。有人忍不住走上前问:“你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我家那孩子总是反复?吃药也不见效啊!”有人一边说一边叹气,眼里写满无助。
见此情形,苏漫摆了摆手,自信又大方地回复道:“其实焦虑症的治疗并不难,要说起来还是多亏了我妈,带我一直在坚持做的这3件事,简单又有效,不打针不吃药,对身体没有任何负面效果,没有花一分钱就把病给养好了,只要做好这三件事,坚持一段时间每个人都能看到效果!”
如何应对焦虑症?
1.呼吸训练
焦虑症患者常处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状态,表现为心跳快、呼吸浅。深呼吸训练能直接刺激迷走神经,触发“放松反应”。当进行慢速腹式呼吸时,肺部的牵张感受器向脑干发送信号,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同时增强副交感神经输出。这种调节可使心率变异性(HRV)提高30%,促使体内γ-氨基丁酸(GABA)浓度上升——这是抑制焦虑的关键神经递质。
焦虑发作时,急促的胸式呼吸导致二氧化碳过度排出,引发呼吸性碱中毒。这会促使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更紧密,减少向组织的供氧,出现头晕、手脚麻木等症状,进一步加剧恐慌。深呼吸训练通过延长呼气时间,维持血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稳定钙离子通道功能,减少神经肌肉兴奋性。
2.瑜伽疗法
瑜伽通过体式练习和呼吸控制调节人体生化环境。研究显示,60分钟瑜伽练习可使γ-氨基丁酸水平有所提升,这种神经递质能抑制过度活跃的脑区活动,减轻焦虑感。
同时,瑜伽显著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30天规律练习者晨间皮质醇水平下降许多。在生理层面,温和的肌肉伸展激活筋膜张力感受器,通过脊髓-丘脑通路抑制杏仁核过度反应,使威胁感知相关的脑电波功率降低19%。这种双重调节作用比单纯药物干预更全面,且无药物副作用。
3.补充Omega-3
Omega-3脂肪酸(EPA和DHA)是神经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可增强细胞膜流动性,促进5-羟色胺、多巴胺等情绪相关神经递质的传递效率。焦虑症患者常存在神经膜结构紊乱,导致信号传导异常。补充EPA能使红细胞膜Omega-3占比有所提升,显著改善神经元通信能力。同时,Omega-3通过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降低神经炎症水平。
资料来源
[1]贺佳慧,陈思敏,王雅楠,等.基于“一气周流”探讨肠道菌群与焦虑症的关系[J/OL].现代中医临床,1-5[2025-04-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0.1157.r.20250331.1944.024.html.
[2]胡亦明,杨蕤,韦春昕,等.基于HPA轴-MEK/ERK信号通路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大鼠的作用机制[J/OL].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7[2025-04-10].https://doi.org/10.19879/j.cnki.1005-5304.202408203.
[3]陈桂滨,马佳琳,唐耿秋,等.“临床药物治疗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以“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为例[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5,38(03):231-236.
(《20年,武汉女子患焦虑症,复查时焦虑症消失,三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杨Dr科普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