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列腺是男性独有的重要器官,虽只有栗子般大小,一旦出现问题却是大事。从常见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到发病率持续走高的前列腺癌,无不严重威胁着男性的健康与生活质量。10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韩邦旻教授在直播中提醒,虽然前列腺癌听起来有点可怕
整理者:Tony
前列腺是男性独有的重要器官,虽只有栗子般大小,一旦出现问题却是大事。从常见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到发病率持续走高的前列腺癌,无不严重威胁着男性的健康与生活质量。10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韩邦旻教授在直播中提醒,虽然前列腺癌听起来有点可怕,只要我们读懂它的信号,用对方法,就能战胜它,保持时刻在“腺”!
问:很多患者常将前列腺癌的早期信号误认为是前列腺增生,还有一部分患者认为前列腺癌是“懒癌”,因而放松警惕,对此应该如何破除认知误区,真正做到“赢在起点”?
韩邦旻教授:首先,关于症状混淆的问题。前列腺增生确实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因此很容易将排尿缓慢、尿线变细、夜尿增多、尿急等症状归因于增生或自然老化。而前列腺癌在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其表现与前列腺增生非常相似。
其次,关于“前列腺癌是懒癌”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确实有一部分前列腺癌发展比较缓慢,但并非全部如此。根据其危险度分级,如ISUP系统分为1至5级:1级恶性度最低、发展较慢,而5级恶性度很高、发展非常快,对生命威胁也最大,中间级别则依次递增。就像是有的前列腺癌像乌龟,行动缓慢;有的像兔子,跑得很快;还有的像猴子,活跃而上蹿下跳。因此,千万不能听信非专业的说法,以为别人的病情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这样很容易耽误治疗。
那么,如何在没有症状时早期发现问题,真正做到“赢在起点”呢?关键在于主动进行健康体检,重点关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如果发现PSA值升高,就应及时就医分析原因,这可能是前列腺癌的早期提示。
问:说到PSA,有病友查出PSA为48,但做核磁共振未发现问题,打了7天头孢类抗生素,复查PSA降到19,又服用另一种抗生素药物7天,吃前列腺增生治疗药物30天,复查PSA为25,不知道是不是前列腺癌,该如何明确诊断?
韩邦旻教授:这是上一个问题强调PSA升高一定要找专科医生解读的原因。PSA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是癌,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甚至前一天发高烧、大量饮酒,或者长距离骑车等行为,都可能导致PSA升高。
考虑前列腺癌通常发生在中老年群体,如果PSA达到48,使用抗生素后下降到19,但后续又回升到25,很大概率是炎症引起的。当然,如果在通过相关检查排除炎症等其他因素后,PSA仍然持续偏高,特别是患者的年龄也属于高发范围,则建议进行穿刺活检。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前列腺癌都能通过核磁共振被发现,穿刺活检才是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问:前列腺癌诊疗中经常听到“激素敏感性”和“去势抵抗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医生强调抓住“激素敏感性”这个阶段进行治疗非常关键?
韩邦旻教授:这两个词代表了前列腺癌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前列腺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包括前列腺癌的发生,都依赖于雄激素。因此,治疗前列腺癌的基本原理就是阻断雄激素,相当于“釜底抽薪”。在早期没有药物时,甚至通过切除睾丸来实现。
所以,前列腺癌在初期是依赖雄激素生长的,这个阶段就被称为“激素敏感阶段”。然而,前列腺癌是一个持续进展的疾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一部分癌细胞可能会因为突变或其他因素“活过来”,并且不再依赖于雄激素也能继续生长,这个阶段被称之为“去势抵抗阶段”。
因为“去势抵抗阶段”治疗起来非常棘手,有效且性价比高的方法有限。因此,现在的治疗策略就是在“激素敏感阶段”,尽可能使用最有效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延长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获益。
问:对于转移性前列腺癌,"去势抵抗性”是"激素敏感性"进展后的阶段。当患者处于“激素敏感阶段”,治疗上是否也需要做基因检测,去匹配靶向药?
韩邦旻教授:目前从循证医学证据来看,在“激素敏感阶段”进行基因检测的支持力度还不是很充分。这个阶段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局部治疗为辅。药物治疗方面,主要依赖内分泌治疗还有新型内分泌治疗,有时联合化疗等常规方案。
不过,对于部分肿瘤负荷高、恶性程度高的患者,还是会建议进行基因检测,查看是否存在胚系突变,如果存在,可能提示有家族遗传倾向;此外,前列腺癌是一种进展性肿瘤,治疗过程本身可能诱发新的突变。如果在“去势抵抗阶段”做基因检测,有一个基线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会更为理想。
问:关于内分泌治疗,除了抗雄激素治疗外,还有常被提及的“雄激素剥夺治疗(ADT)”。那么,ADT、内分泌治疗和抗雄治疗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韩邦旻教授: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概念的范围。内分泌治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前列腺是一个激素依赖性器官,所有通过阻断雄激素来起作用的治疗方法,都可以归为内分泌治疗的范畴。
雄激素在体内的来源是多元的:睾丸约占80%,肾上腺也会分泌,甚至前列腺肿瘤内部也能合成。雄激素剥夺治疗(ADT),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去势”治疗,是一类去除体内雄激素或阻止雄激素生成的疗法,包括药物去势和手术去势。
而抗雄治疗,指另一类内分泌治疗药物,通过阻断雄激素与前列腺癌细胞上雄激素受体的结合,达到“饿死”前列腺癌细胞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是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也被称为新型内分泌治疗,包含雄激素合成抑制剂和第二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
总的来说,内分泌治疗是总称,ADT和抗雄治疗是其中具体的作用方式和药物类别,在现代治疗方案中二者常常联合使用。
问:提到新型内分泌治疗,是一开始就用好,还是先使用常规的、传统的内分泌治疗药物,等病情进展后再用这些“好药”?患者会担心如果先用好药,后面会不会没药可用?
韩邦旻教授:这是一种错误认知。在五、六年前,患者先使用第一代抗雄药,病情进展到“去势抵抗阶段”再换用第二代药物虽然也有效。但现在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患者尽早使用ARPI类药物,即在“激素敏感阶段”就把这些新药先用上,获益会更大,这也成为了全球医生的普遍共识。
早期使用创新药物,能够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在“激素敏感阶段”的时间,从而延长总生存期,推迟疾病进展。反之,如果先使用老方案,等进展了再换药,虽然也有效,但到了后期阶段,治疗会变得非常棘手,药物的有效时间往往不长,总体获益不如早期使用,而且,这时患者可能还要面对心态变化、副作用累积、并发症增多等其他复杂问题。
问:对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目前指南推荐根据肿瘤负荷的高低来选择治疗方案。但现实中患者情况更复杂,如既往是否化疗、老年人合并症复杂等。那么,什么是肿瘤负荷?又该如何根据肿瘤负荷与患者个体化特征制定治疗方案?
韩邦旻教授:简单来说,肿瘤负荷高,可以理解为体内的肿瘤数量多、范围广,对人体的威胁更大。具体到前列腺癌,肿瘤负荷通常是指已经发生转移的病灶,最常见的是骨转移,约占90%,其次是淋巴结转移,以及肺、肝等内脏转移。不过虽然骨转移最常见,但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其实是内脏转移。
判断肿瘤负荷有一个标准:一旦出现内脏转移,就直接归为高肿瘤负荷;对于骨转移,如果病灶数量达到4个或以上,并且其中至少有一个位于脊柱或骨盆以外的外周骨骼,也属于高负荷。
肿瘤负荷高,可能会采取更积极的联合用药策略。当然也需要结合其他的因素综合判断。比如病理类型,如果病理分级高(如4级或5级),即使肿瘤负荷不算特别高,治疗也会更积极一些。此外,如果发现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或疾病属于一些特殊病理类型,治疗策略也有所不同。
问:ADT+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已成为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一线治疗标准,患者通过联合方案能实现5年甚至8年的生存期,今年《CSCO 前列腺癌诊疗指南》的更新中也纳入了相关研究,请介绍一下在临床诊疗方面的具体指导意义?
韩邦旻教授:像上个问题讨论的,对于高肿瘤负荷的患者,会更积极地采用联合治疗;但即使是低负荷的患者,如只有少数几个转移灶,现在的指南也明确指出需要积极治疗。
今年 《CSCO 前列腺癌诊疗指南》将ARPI+ADT联合治疗方案的5年、8年长期生存数据纳入到注释中,而且不仅是高负荷患者,低负荷患者同样能够从联合治疗方案中获益,有效延长生存期。
对于转移灶数量很少的“寡转移”患者,现在的治疗策略也更加丰富。如果评估发现原发灶或转移灶在用药后仍有活性,还可以结合局部治疗手段,如精准放疗甚至手术,来清除这些残余的活性病灶。通过“药物治疗+局部治疗”,最大程度的帮助患者获得治疗获益。
总的来说,这些最新的研究数据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意味着前列腺癌并不可怕,现在拥有很好的药物和治疗策略,包括必要时结合局部治疗手段,患者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希望。
问:目前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在降低 PSA方面的表现如何?如果患者在治疗后PSA指标降的很低,如
韩邦旻教授:PSA降到0.2确实是个很好的数值,但并不建议因此停药。实际上,0.2并不是最理想的目标,理论上在使用ARPI治疗后,PSA降得越低越好,如果能降到0.003以下甚至测不出,才是最佳效果,而且维持的时间越长越好。有些患者看到PSA降到0.1或0.15就自行停药,结果过段时间指标反弹,处理起来反而更麻烦。
在临床中会更看重治疗6-9个月时的PSA水平,如果能从较高数值降到0.2以下,往往预示着预后较好,之后还继续缓慢下降,最终达到接近零的水平才最为理想。反之,在综合评估PSA下降的速度、幅度和维持时间的情况下,如果治疗6-9个月后PSA仍未达到理想值,就需要分析原因——是否还存在活性病灶?是否需要调整药物或加强治疗?
问: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在“激素敏感阶段”疗效显著,但最终患者进展到“去势抵抗阶段”的耐药性仍是一个临床难题。近期韩邦旻教授团队发表的临床研究也关注到这个问题,对于临床诊疗有什么指导意义?
韩邦旻教授:这是团队今年在《Advanced Science》(尖端科学)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目前肿瘤治疗中的耐药性不可避免,一旦出现耐药,后续治疗就会变得非常棘手。
耐药的原因在于,药物的治疗过程可能会诱发新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导致耐药基因的产生,使得癌细胞逃脱了药物控制,重新开始快速生长,对人体构成威胁。针对这一难题,团队重点关注了癌症相关的成纤维细胞,并发现其中某一特定亚型的一条信号通路,可能是导致ARPI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围绕这一通路和成纤维细胞,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对耐药的机理提出了较新的阐释。不过,目前研究还属于比较基础的科学探索,距离实际临床转化还需要一段时间。
问:如果进展到“去势抵抗阶段”,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是否还会成为一个主要的治疗选择?在这个阶段,应该如何为患者制定一个详细的治疗方案?
韩邦旻教授:目前,绝大多数患者在“激素敏感阶段”就会应用某种ARPI类药物,以延缓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当进展到“去势抵抗阶段”后换用另一种ARPI类药物也是可以的,但有效率会相对偏低。
但患者也不必过于焦虑,因为还有很多其他选择。通过基因检测如果发现HRR相关或BRCA、ATM等基因突变,可以使用PARP抑制剂;即使基因检测阴性,研究证实联合应用其他药物也能达到较好的疗效。还可以考虑核素治疗。另外,最经济的选择是化疗,而且现在的化疗药物越来越好,副作用也是可以耐受的。
问: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治疗期间有哪些常见副作用?患者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以确保治疗最大化获益?
韩邦旻教授: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ARPI类药物虽然能有效地阻断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肿瘤,但同样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如肝功能损害,对于本身肝功能就不太好的老年患者,比如有脂肪肝等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定期检查肝功能。
换药时可能出现明显的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以及乏力。曾有位老病人表示,换药后体力明显下降,原来每天能散步半小时,后来疲劳到连下楼都困难。还有患者因为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对任何饭菜都难以下咽。
除此之外,对造血系统、认知功能、睡眠等也可能带来影响,有些患者用药后睡眠时间明显缩短,或出现焦虑情绪,这些都是雄激素水平下降后可能出现的表现。
还有一个常见表现是燥热,尤其在天气变化时,患者可能一进入温度稍高的环境就大汗淋漓,感到非常烦躁。
大部分副作用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剂量调整或辅助用药来减轻或改善。对于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个别药物引起的严重皮疹,或者罕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从业多年来仅遇到一例),就需要考虑停药。
问:前列腺癌以老年患者为主,可能本身存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是否可能和服用的慢性病药物发生冲突?
韩邦旻教授:确实如此,前列腺癌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因此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非常常见。就目前的研究证据来看,这些慢性病常用药物与ARPI类药物之间,尚未发现存在明确的相互冲突或直接影响,一般不需要特别调整。
但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ARPI+ADT治疗,对血糖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我们课题组研究发现雄激素水平降低后,患者的血糖会升高。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这种影响可能更加显著。这意味着,原本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在用药后可能会出现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降糖方案。
问:前列腺癌患者出现骨转移的风险比较高,目前ADT联合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对于已经发生的骨转移治疗效果如何?
韩邦旻教授:前列腺癌约90%会发生骨转移,主要表现为成骨性转移,在影像上看密度很高,但这种高密度并不代表骨骼质量好,恰恰相反,这种骨质非常脆弱,容易发生骨折、骨痛等“骨相关事件”问题。
在治疗方面,内分泌治疗对伴有骨转移的前列腺癌非常敏感,是基础的治疗手段。一般建议患者在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一些骨改良药物,有助于缓解骨骼症状,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如果患者进入“去势抵抗阶段”后,病情仍在骨骼内进展,主要有两个选择:一是化疗,二是核素治疗。
问: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在补钙和补充维生素D方面,有什么具体建议?
韩邦旻教授:对于接受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特别是伴有骨转移的情况,单纯依靠常规剂量的钙片和维生素D补充,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当然,基础补充还是需要的,但临床上更推荐采取更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通常建议在治疗初期,每月使用一次专门的骨改良药物;待病情稳定后,可以调整为每三个月用药一次。这类药物在减少骨质流失、预防骨折等骨相关事件方面的效果,会比单纯补钙效果更好。
问:前列腺癌在治疗期间应该进行哪些项目的检查?这些检查应该多长时间做一次?
韩邦旻教授:PSA确实是最直观的监测指标。在治疗初期,建议每月化验一次PSA,观察其下降的幅度和趋势;指标稳定后,可以每三个月复查一次,最长也建议不超过半年复查一次。
不过即使PSA指标稳定,也需要定期配合进行影像学检查对照验证。如果患者之前做过PET-CT或骨扫描,建议在治疗6-9个月,最长在一年时复查。
理想的情况是影像显示病灶缩小或消失,同时PSA也显著下降。如果影像检查结果很好,即使PSA略高,预后通常也不错。最需要警惕的情况是PSA降得很好,但影像检查显示病灶仍然活跃,则需要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问: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在复查时抽血是否需要加测血清睾酮水平?
韩邦旻教授:有必要。验血评估其实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是PSA,用来判断肿瘤是否还有活性;第二就是睾酮,因为正是通过降低睾酮水平来抑制肿瘤的,一般来说,需要降到50ng/dL以下才能达到去势效果,但实际上降得越低越好;第三方面是评估治疗是否带来了副作用,如贫血、肝功能异常或血糖影响。
问:韩邦旻教授曾牵头成立了国内首家前列腺癌综合诊疗中心,并建立了完善的“诊治链”。什么是“前列腺癌诊治链”,和常听说的“多学科会诊(MDT)”有什么不同?
韩邦旻教授:多学科会诊(MDT)通常是指当患者病情发展到某个阶段,遇到单一科室难以解决的难题时,由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专家坐在一起,针对当前这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给出解决方案。
而“前列腺癌诊治链”,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针对某个时间点的短期讨论,而是强调对患者整个病程的全程管理,从诊断、治疗用药,到副作用管理、心理康复的整个流程。例如,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团队中的心理科医生就会及时介入提供帮助;当疾病进展,如出现骨痛需要放疗,或需要转为化疗时,相关专科医生会提前参与讨论并接手后续治疗。这是一种“主动、全程、多学科”的模式,帮助患者得到最有效的评估与治疗。
结束语
韩邦旻教授通过一个小时的科普和分享,帮助我们了解:前列腺癌,尤其是晚期前列腺癌,已经不再是一个令人绝望的疾病。
我们现在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更有效的武器——从早期精准的PSA筛查,到强效的“ADT+ARPI”一线方案,再到去势抵抗阶段丰富的后续选择。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长久地将病情控制在“激素敏感”这个黄金窗口期,将癌症变为一种可以长期管理的慢性病,让患者既能活得长,更能活得好。
抗癌之路是一场持久战,祝愿各位病友在未来的治疗道路上,心怀希望,步履从容,最终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韩邦旻 教授
来源:与癌共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