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振聋发聩之言:台湾抗日史,本是中华民族壮丽史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17:31 1

摘要:那天的画面被反复提起,成了很多人对这段历史的分水岭。最近郑丽文在光复日当众说了一句,把时间线又拉回去:她强调,从1895年开始的反殖民斗争,台湾就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抗争连在一起。话里有历史的链条,也会牵出眼下的政治争论,但就史料看,她把几条本来分散的线索接了起来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到母体,街上有人挂彩灯、放鞭炮,市井里是久违的喧闹。

那天的画面被反复提起,成了很多人对这段历史的分水岭。最近郑丽文在光复日当众说了一句,把时间线又拉回去:她强调,从1895年开始的反殖民斗争,台湾就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抗争连在一起。话里有历史的链条,也会牵出眼下的政治争论,但就史料看,她把几条本来分散的线索接了起来。

回顾抗战那会儿,很多台湾人不在岛上待着。浙江一带出现过台湾义勇队,李友邦有一句话被记住了——“去救台湾要先救祖国”。在抗日前线,有三百八十一名台湾同胞做着补给、医疗和情报的活,来回穿梭在战区和后方。这样的事儿,官方记载很零碎,很多只藏在私人日记、口述里,但确实有人送了物资、送了消息。雾峰那户林家五代人都牵扯进去,林正亨后来放下笔,去了缅甸战场,和国军并肩作战。还有不止几千人,按记录能追到有五万多人,在封锁和阻碍下,偷偷上船、改路,夜里出发,跑到大陆去参战,到前线才换上军装,和大陆士兵一起上阵。

再往更早的1895年,历史的起点更直白。马关条约一宣布,台湾被割让的消息一传来,很多地方的人当即愤怒和恐慌。市集上有人聚成一团哭喊,台南、彰化、台北的民众很快就动了起来。丘逢甲的那句誓词很直白:宁愿人人战死也不拱手让台。刘永福带着黑旗军组织抵抗,八卦山那次战斗,四五千个义士连续拼了三天三夜。双方装备差距明显,义士们用土法阻击、埋伏、夜袭,伤亡很重,但他们用血肉把抵抗写在那片土地上。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简大狮、林少猫这些名字接连出现,雾社起义、噍吧哖事件成为抗争史的片段。按现有史料统计,大约有六十五万台湾同胞在这条反殖民的线上付出了生命。

这类抗争有白天光天化日的冲突,也有摸着灯光的秘密工作。被占时期,学校、法律和经济体系都启动了同化和管理的工程,文化和生活都被安排着走向新的模样。有人选择拿起武器对抗,更多人是在地下做事:联络、送情报、医治伤员、藏匿逃兵。白天下田、做活,晚上替伤员包扎、送药或把情报传给外面的人。风险很大,一旦被抓,面临的不是一般的罚款或关押,可能遭到严刑或流放,连家里老人孩子都难免被牵连。

把这些零碎的事串成线,就能看出一种连续性:从1895年的割让开始,到各类局部或大规模的抵抗,再到抗日战争中的全国协同,最后是1945年的光复,岛内外有不少人在不同位置上参与过这件事。有的人在前线,有的人在后方,有的人在码头帮忙装运物资,有的人在密林里做侦察,记录散落在信件、口述和墓碑上的,是一段并行的历史脉络。

郑丽文在光复日把这些名字和事摆出来,不是为了制造争端,而是把这些记忆放回公共视野,让人对照当下的政治话语。听到这些名字和数字,有些人会去翻史料,有些人会说这是陈年旧事被重提。不管怎样,街头的那些老照片、家族的墓碑、村口的老树下,还有很多未被讲完的故事。那些名字和行动,不只是史书上的一句话,而是生活里真实发生过的流动与牺牲。

来源:音乐唱歌技巧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