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年前的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突袭,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致死、致伤和绑架了全球几十个国家的数千名平民,最终引发了加沙战争,直到前几天才在特朗普的斡旋下实现停火。
编辑:画榆林
两年前的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突袭,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致死、致伤和绑架了全球几十个国家的数千名平民,最终引发了加沙战争,直到前几天才在特朗普的斡旋下实现停火。
哈马斯已经把绑架了两年的生还人质完全释放,并正在寻找数名人质遗体,准备交给以色列。但他们对袭击给更多国家平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却没有任何道歉和赔偿的意思。
2025 年 10 月 7 日哈马斯发动大规模恐袭后,以色列全国进入为期 7 天的哀悼期,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缅怀遇难者,空气中弥漫着沉重与悲痛的氛围。
在特拉维夫拉宾广场,数千名民众自发聚集,手持遇难者照片与蜡烛,形成长达数百米的 “烛光长河”。
照片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刚满周岁的婴儿,每张照片下方都标注着姓名与遇难地点 —— 或在音乐节现场,或在边境 kibbutz(集体农庄),或在驾车逃亡途中。
广场中央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恐袭当天的监控片段与幸存者证词,当画面出现哈马斯武装人员闯入平民家中施暴的场景时,现场民众集体低头默哀,抽泣声与 “我们铭记” 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
耶路撒冷的西墙广场同样成为哀悼的重要场所。10 月 10 日清晨,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与总理内塔尼亚胡共同出席悼念仪式,赫尔佐格在致辞中提到 “这是以色列建国以来最黑暗的时刻之一,已有 1200 名无辜平民失去生命,其中包括 32 名外籍人士”,他呼吁国际社会 “认清恐怖主义的本质,共同抵制暴力”。
仪式结束后,两人沿着西墙墙壁放置白色鲜花,每朵花代表一名遇难者,现场的犹太教拉比则诵经为逝者祈福,数百名民众跟随诵经节奏轻轻点头,神情肃穆。
除官方与民众的悼念活动外,以色列的商业场所与公共设施也以特殊方式表达哀思。全国商场、餐厅在哀悼期内关闭娱乐设施,电视与广播停播综艺节目,转而播放遇难者生平故事与反恐怖主义纪录片。
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的航班信息屏上,除正常航班信息外,额外增加了 “纪念恐袭遇难者” 的滚动标语,机场工作人员佩戴黑色袖章,对每位入境旅客轻声说 “愿和平降临”。
这种全民参与的哀悼氛围,既展现了以色列社会在灾难后的凝聚力,也让外界直观感受到恐袭带来的深重创伤。
此次恐袭中,4 名中国同胞不幸遇难,他们的遭遇随着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的调查逐步清晰。根据大使馆 2025 年 10 月 12 日发布的通报,4 名遇难者分别为在以色列务工的张某(男,42 岁,河南籍)、李某(女,38 岁,山东籍),以及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王某(男,28 岁,北京籍)、陈某(女,26 岁,上海籍),4 人遇难地点分散在不同区域,反映出恐袭的随机性与破坏性。
张某与李某的遇难发生在边境城市斯德洛特的一处农业农场。两人 2024 年通过正规劳务中介赴以色列工作,负责农场的蔬菜种植与采摘,居住在农场宿舍。
10 月 7 日清晨,哈马斯武装人员突袭该农场,打破宿舍房门后向室内扫射,张某与李某当场身亡,同宿舍的另外 3 名外籍劳工也不幸遇难。
农场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调查时回忆,“当时听到密集枪声后,我试图联系宿舍人员,但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后来才发现宿舍已被烧毁,遗体是在废墟中找到的”。
大使馆随后通过 DNA 比对与指纹信息,确认了两人的身份,并联系上他们在国内的家属,家属表示 “没想到出国打工会遭遇这样的灾难,希望能尽快接亲人回家”。
王某与陈某则在耶路撒冷的一次街头袭击中遇难。10 月 7 日下午,两人结束学术研讨后步行返回公寓,途中遭遇哈马斯武装人员驾驶汽车冲撞人群并开枪射击,王某为保护陈某被流弹击中,陈某在躲避过程中被汽车撞倒,两人均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希伯来大学在 10 月 11 日发布的声明中,对两人的离世表示哀悼,称王某 “专注于中东文化研究,已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陈某 “积极参与中以学术交流活动,是两国民间友好的使者”。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杜伟在探望希伯来大学师生时,查看了两人的办公场所,桌上还摆放着未完成的研究资料与中以国旗小摆件,现场场景令人动容。
中国大使馆在核实遇难者信息过程中,得到了以色列警方与应急部门的全力配合。警方专门成立 “外籍遇难者身份确认小组”,为中国大使馆提供了恐袭现场的照片、视频及遇难者物品清单,应急部门则优先对中国公民遗体进行 DNA 检测,确保身份确认工作高效推进。
截至 10 月 15 日,4 名遇难者的身份已全部核实完毕,大使馆与家属就遗体回国事宜达成初步共识,后续将协助办理相关手续。
4 名中国同胞的遗体移交工作,在中以双方的密切协作下有序推进,成为两国在紧急情况下开展领事合作的典型案例。
2025 年 10 月 16 日上午 10 时,遗体移交仪式在以色列中部城市内坦亚的法医中心举行,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周庭耀、以色列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阿米特・莱维及两国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出席仪式。
移交仪式现场庄严肃穆,法医中心工作人员首先向双方确认遗体信息,展示了 4 名遇难者的身份标识牌与法医鉴定报告,报告详细说明死因均为 “恐袭导致的枪伤或撞击伤”,遗体保存状态良好,符合国际运输标准。
随后,中国殡葬服务人员身着黑色制服,小心翼翼地将遗体从冷藏柜中移出,放入特制的遗体运输箱 —— 每个箱子均采用防水、防腐蚀材料制作,内部放置冰袋以保持低温,箱外贴有 “中国公民遗体”“易碎品” 等标识,确保运输过程中遗体不受损坏。
遗体运输的后续安排也已同步确定。根据计划,4 名遇难者的遗体将通过以色列航空公司的航班,于 10 月 18 日从本・古里安机场起飞,经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转机后,分别运往北京、上海、郑州、济南四地,每个目的地均有大使馆工作人员与家属代表接机。
为保障运输安全,以色列警方将全程护送遗体从法医中心到机场,机场方面开辟 “绿色通道”,优先办理遗体托运手续,中国航空公司则为家属提供免费机票与住宿,协助他们处理后事。
此次遗体移交过程中,中以双方还就后续领事保护工作达成共识。以色列外交部承诺将加强对在以中国公民的安全保障,在主要城市的华人聚居区增加警力巡逻,为中国留学生与务工人员提供安全培训。
中国大使馆则表示将持续更新安全提醒,通过微信公众号、短信等方式向在以中国公民推送避险信息,同时开通 24 小时领事保护热线,确保能及时响应公民的求助需求。
这种全方位的协作,既体现了对遇难者的尊重,也为在以中国公民的安全增添了保障。
截至 10 月 17 日,4 名遇难者的家属已陆续抵达以色列,在大使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法医中心最后探望亲人。
家属们手持鲜花,在遗体前静静站立,泪水浸湿了口罩,现场没有过多言语,只有无声的哀悼。大使馆工作人员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协助家属处理好后续事宜,让遇难同胞早日魂归故里。
来源:溪谈朱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