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军有三任军长,其中2位成为开国元帅,还有一位,很少人知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6:58 1

摘要:大家都知道,红四军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支极其重要的武装力量,它在井冈山成立,走过湘赣边,打下了人民军队早期的根基。

大家都知道,红四军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支极其重要的武装力量,它在井冈山成立,走过湘赣边,打下了人民军队早期的根基。

部队的军长,历来是风云人物,朱德总司令的名字,想必各位都不陌生,他是红四军第一任军长,林彪则是红四军第二任军长,他们都成为了开国元帅。

可鲜有人知道,红四军还有第三任军长,此人名为王良,曾在枪林弹雨中扛起这面早期革命军队的大旗,他不是没有故事,只是故事太短,还没来得及流传就已经结束。

27岁那年,王良率红四军奉命回师赣南根据地途中,经福建武平县大禾圩时遭敌匪袭击,不幸壮烈牺牲,成为红四军史上最年轻的军长,也许是最沉默的。

王良

他没有经历长征,没有出现在抗战与解放战争的舞台上,生命戛然而止,如同一颗尚未完全燃烧的火炬。

毛主席高度评价王良的一生,称他是一个“好干部”,足见其分量。

而他牺牲的这支部队,历史上就像一口烈火熔炉,淬炼出一代代共和国骨干,从朱德到林彪,再到王良,红四军的指挥棒交接了三次,每一次都凝聚着峥嵘岁月。

有人说,他是“被历史遗忘的将星”,但他曾与朱德等人并肩,手握红四军军权,驰骋湘赣的原野,他的牺牲,实在太可惜了!

朱德是红四军的第一任军长,在井冈山与毛主席顺利会师后,建立了这支工农武装的骨干军队。

1928年,朱德带领部队多次击溃尾追的国民党军,终于在茫茫群山中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彼时的他既是军事统帅,又是政治核心,带着部队打游击、建根据地,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红军的生存模式。

红四军,正是在他和毛主席的共同努力下诞生。

可细心的人会问,为什么叫“红四军”?不叫“红一军”?这名字其实大有来头。

红四军的番号,源自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历史传承,那支曾在北伐战争中冲锋陷阵的部队,以“铁军”著称,叶挺独立团赫赫有名。

南昌起义、湘南暴动等节点上,第四军都打过硬仗,为了继承这段荣耀,红军把第一支正规化部队命名为“红四军”,这是血统的延续。

接替朱德的是林彪。

1930年,年仅23岁的林彪被任命为红四军军长,当时他在红军中崭露头角,以果断、冷静著称,他指挥灵活,极具个人魅力,也极富谋略。

林彪在红四军时期,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为红军的发展立下战功,其实,他的军事天赋在红四军时期便初现端倪,为他后来在抗战、解放战争中的快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林彪之后,便轮到了王良,他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可他却是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一员虎将。

相关资料记载,王良生于1905年,四川綦江人,家境不错,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成绩优异,原本可以走上仕途或学术路,却在叔父王奇岳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6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这一期人才济济,出了许多将星,在校时,王良就以纪律严明、战术过硬闻名。

南昌起义前,王良连夜赶往前线,却在途中被捕,押解途中,他冒死逃脱,穿越丛林、饥寒交迫,终于在秋收起义前赶上队伍,从此追随毛主席,爬雪山、走草地,走上了革命这条光明大道。

在井冈山斗争中,王良先后参与多次保卫战,最为人称道的战绩,莫过于黄洋界保卫战,敌军数千人压境,王良临危不乱,部署得当,带领百余红军击退强敌,成就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那时候的王良才二十出头,却已经是红四军的骨干。

1932年,红四军面临第四轮反围剿,王良临危受命,担任军长,带领部队突围,途中侦查敌情时,遭遇地方匪徒,他中弹倒地,年仅26岁的他,陨落在战场泥泞中。

倘若王良活着,凭他的资历与功绩,恐怕至少也是大将级别,他的死亡,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命运的残酷。

再说王良的叔父王奇岳,也没能活到革命胜利,他在赣东北磨盘山战斗中牺牲,一门两英烈,家族上下为革命付出全部。

王奇岳

朱德、林彪,一个是军魂,一个是战神,王良虽未及其高度,却以短暂的生命,做出了不短的贡献。

为什么王良鲜为人知?因为他来得太早,走得太快,没赶上长征、抗战,更没见证解放。

历史是胜利者的传记,早逝者往往被遗忘,但这不代表他不重要,他是红四军的第三任军长,是那段血与火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历史的星空下,不该有暗淡的将星,王良虽然没有留下太多照片、语录,却留下了一段足以载入史册的履历。

红四军不仅塑造了朱德、林彪,也曾托举过王良,他是那个时代最年轻的军长之一,是黄埔精神的延续,是红军精神的践行者,他没有等到胜利,却把胜利的路踏得更实。

英勇忠魂,不负青春!电影《王良军长》献礼建党百年.中国日报网2021-09-18 15:47

红四军军长王良的信念和初心.12-09 10:34:54来源:《红岩春秋》

【红色故事】红四军军长王良.发布时间:2020-11-11 10:17.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来源:观今言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