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传人姚惠芬宁波开讲:AI复制不了针线里的江南诗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7:21 1

摘要:10月27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尚美学堂内座无虚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以《以技为本 ——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开讲,用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碰撞,揭晓答案:科技能给苏绣添效率,却复制不了每一针线里的江南诗意

姚惠芬正在做讲座。

当AI能设计纹样、3D打印能复刻图案时,传承千年的苏绣为何依然无可替代?

姚惠芬正在刺绣。(绣品)

10月27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尚美学堂内座无虚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以《以技为本 ——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开讲,用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思想碰撞,揭晓答案:科技能给苏绣添效率,却复制不了每一针线里的江南诗意与绣娘心血

同学们在听讲座。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首,在江南水乡的温婉灵秀中孕育而生。”姚惠芬开篇便勾勒出苏绣的文化底色,“千年丝光流转,绣娘以针代笔,文人以墨为绣——《红楼梦》锦袍上绣出百蝶穿花的繁华,《西厢记》香囊里藏起欲说还休的相思。”

从汉代萌芽到明清鼎盛,苏绣的发展始终与江南文化、海外贸易深度交织,这份文学与历史的双重滋养,让它在当代依然焕发活力,不仅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更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全国刺绣品类的参照样本。

首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姚惠芬的作品《董建华肖像》获银奖。

作为苏州刺绣世家出身的艺术大师,1967年出生的姚惠芬从艺四十余载,师承名家且技艺精深。她数十次斩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拿下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还获评“江苏大工匠”“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成为苏绣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在坚守苏绣文脉与核心技艺的同时,她从未停下创新脚步——2015年首创的“简针绣”技法斩获国家发明专利,为苏绣注入全新生机。

这一创新堪称传统与现代科技理念的融合典范:借鉴西方素描技法,结合中国传统线描,打破传统苏绣固有模式。

其代表作《简针绣人物系列》《骷髅幻戏图系列》,在技法、形式与审美上实现重大突破。其中《青年女子肖像》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收藏,独特针法与细腻表达,让传统刺绣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绽放别样魅力。

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奖赛,姚惠芬的作品《张大千肖像》获得手工刺绣类一等奖。本人提供

“针法是苏绣传承创新的核心。”姚惠芬直言,这一代苏州绣娘不断挑战自我,甚至能将数十种针法融入一幅作品,把工巧发挥到极致。在她看来,技艺是非遗的生命,唯有对每个细节精心构思,再用适配的针法呈现,才能让作品达到艺术品的高度。而这种“绝活”带来的独一无二性,正是苏绣能平衡艺术与市场的关键,也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科技时代,苏绣的传承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

姚惠芬坦言,科技为苏绣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助力:数字化设计软件让图案设计更精准,大幅提升创作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快速调整色彩、比例与布局,实现传统手工难及的精确效果;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则让苏绣作品快速传遍全球,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参与。

姚惠芬的作品《四美图》,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本人提供

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高精度扫描、3D打印等技术能轻松复制图像,给苏绣传统市场带来冲击。

不过姚惠芬并不焦虑:“苏绣的核心魅力,是科技无法复制的人文情怀。”

每一针每一线里,都藏着绣娘对生活的感悟、对美的追求,凝聚着多年技艺积累与对主题的深刻理解,这份情感与创意的表达,永远无法被机器模拟。

让她牵挂的,是苏绣面临的青年传承断档危机。“非遗传承,关键在人才。”姚惠芬强调,国家、地方政府与高校已在人才培养、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她寄语新一代传承人:要站在前人肩膀上沉下心磨炼技法,这是苏绣传承弘扬的根本;而创新无需急功近利,基于多年积累与持续思考,自然水到渠成。

这场讲座让现场师生深度领略了苏绣的魅力,也为传统文化传播发展注入新活力。在科技浪潮中,苏绣的未来早已清晰:以技法为根,借科技之力拓宽边界,更以人文为魂,守住那份无可替代的独特韵味。

甬派客户端记者 沈莉萍

编辑 诸辰

来源:甬派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