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市大墩梁上听风吟:一座红军战斗旧址的精神传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2:38 1

摘要:“山风掠过纪念碑的声响,像极了当年的枪炮轰鸣。”10 月下旬,甘肃白银市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梁红军战斗旧址,兰州交通大学实践团成员张明宇抚摸着烈士纪念碑的斑驳碑身,耳畔的风声让 89 年前的血色记忆愈发清晰。这座矗立在华家岭主峰区域的红色遗址,以 “山风咽忠魂”

“山风掠过纪念碑的声响,像极了当年的枪炮轰鸣。”10 月下旬,甘肃白银市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梁红军战斗旧址,兰州交通大学实践团成员张明宇抚摸着烈士纪念碑的斑驳碑身,耳畔的风声让 89 年前的血色记忆愈发清晰。这座矗立在华家岭主峰区域的红色遗址,以 “山风咽忠魂” 的苍凉意境,成为镌刻长征史诗的精神地标。

大墩梁的每一粒黄土都浸染着壮烈。1936 年 10 月 23 日,红四方面军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率部在此展开殊死阻击战。为掩护红军主力会师休整、西渡黄河北上抗日,这支有 “铁流后卫” 之称的部队,在无任何掩体的光秃秃山梁上,直面国民党军 3 个师的围攻与 7 架敌机的轮番轰炸。“当时罗军长腿伤未愈,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子弹打穿了他的大衣仍不肯后撤。”78 岁的当地村民王生福,自幼听着老辈讲述这段历史,“红军战士用刺刀、石块反击,最后连炊事员都拿起了扁担。” 经近十小时激战,红军先后击退敌军 5 次冲锋,最终以 887 名指战员牺牲的代价,为主力部队赢得宝贵时间,28 岁的罗南辉成为长征中牺牲的最后一位军级将领。

如今,这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建成完整的纪念体系。核心区域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用特殊尺寸镌刻着历史密码:10.23 米的碑高对应战斗日期,1.936 米的底座铭记发生年份,三面碑身分别镌刻碑名、祭文与重修碑文,默默诉说 “古堡喋血” 的壮举。2021 年重修时新增的碑刻,详细记载了红五军从华家岭转战大墩梁的全过程,其中 “敌机投弹击中指挥所,罗南辉壮烈牺牲” 的文字,让参观者无不驻足良久。纪念碑西侧的烈士陵园内,新发掘的锈迹斑斑的炮筒文物静静陈列,两年前出土时仍能辨认弹痕,成为硝烟曾弥漫于此的铁证。

旧址的精神力量在岁月中不断生长。每年清明与长征胜利纪念日,周边群众都会自发前来敬献花圈,86 岁的老党员张克俭已坚持祭扫 32 年:“1986 年纪念碑刚立起时,70 多位老红军回来凭吊,抱着碑座哭成一片。” 作为白银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年均接待参观者超 15 万人次,会宁县教育局专门开发 “大墩梁战地课堂”,组织学生在战壕遗址旁聆听战斗故事,用红土捏制 “纪念碑” 模型传承记忆。

红色基因正转化为发展动能。大墩村依托旧址建成红色展厅,将战役史料与当地杂粮展品巧妙融合,两年前发掘的炮筒文物成为镇馆之宝。“游客看完展览买袋红军粮,红色记忆就跟着炊烟进了农家。” 村主任介绍,通过 “红色文旅 + 特色农业” 模式,村里的杂粮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 800 万元,带动 300 余户村民增收。2025 年暑期,兰州交通大学实践团在此开展 “鉴以长征” 活动,青年学子用镜头记录旧址故事,制作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播放量超 500 万次。

夕阳为纪念碑镀上金边时,实践团成员在山梁上重温入党誓词,声浪与山风交织。从 1936 年的浴血阻击到今日的精神传承,从 887 名烈士的牺牲到红色产业的兴起,大墩梁上的风始终在诉说:这里的每一粒尘土都镌刻忠诚,每一阵风声都在召唤初心。正如重修碑文中所写:“英灵不泯,山河为证;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小芃旅游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