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十一从2009年走到现在,已经17年,说句实在的,“狂欢疲劳”这四个字,现在提起来大家都懂。
双十一从2009年走到现在,已经17年,说句实在的,“狂欢疲劳”这四个字,现在提起来大家都懂。
今年更明显,促销战线拉得老长。
10月7号快手先开了预售,京东和抖音两天后就跟上,小红书、淘天则等到11号、15号才压轴登场。
本来以为战线拉长能让大家慢慢选,结果呢?该累还是累。
今年各大平台都在说“做减法”,听着挺实在。
天猫搞了个“开卖即低价”,商品上直接标到手价和真实折扣,还说有9重优惠,什么定金红包叠店铺券、官方立减85折,再加上88VIP的9折券,说是让折扣彻底“脱水”。
京东那边更直接,“11.11惊喜开放日”主打“官方直降”,低到1折,还给最高2111元的券包,说不用领券弹窗,也不用凑单算满减,直接显示到手价。
本来想觉得这下能省心了,但后来发现大家吐槽没停过。
据大众新闻10月22号的消息,首轮尾款付了还不到两天,社交平台上全是抱怨的“各种优惠还是太复杂”“算来算去居然买贵了”。
商家那边也没好到哪去,拿出销量数据说“活动成本高,没效果”。
我去翻了翻小红书,截止10月22号下午,#双十一避坑#的浏览量都破234.2万了,“2025双十一凑单公式表”的笔记也有7万多。
这说明啥?平台的“减法”根本没落到实处。
很显然,问题出在根上平台要流量,商家要利润,这俩矛盾没解决,商家为了活下去,只能在价格上找“操作空间”。
现在买东西的人多精明啊,比价软件一搜,社交平台上一问,套路很容易就被戳穿,能不反感吗?
其实对比去年就知道,去年用比价工具的人就不少,今年更多了。
不是大家爱较真,是实在怕被套路,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不过光靠减套路还不够,今年双十一还有个新东西冒头,就是AI。
这事儿挺新鲜,今年也被叫做“首个AI爆发下的双十一”,玩法确实不一样了。
淘天这次把AI拉进了双十一实战,给买东西的人弄了“AI万能搜”“AI帮我挑”“拍立淘”这些导购工具,一共6款。
连天猫的部分优惠券,都改成AI“智惠引擎”统一发。
据财联社说,天猫双十一首日,大模型被调用了150亿次,这数听着就挺吓人,说明大家确实在试。
京东也没落下,AI和机器人技术用得挺深。
“京小智”“京点点”这些工具,免费给商家开放大模型客服和设计服务,用户等咨询的时间短了,体验能好点。
还有JoyAI产品线,给合作商家提供免费的数字人直播、大模型能力,一共50多款工具,说是帮商家降本增收。
这种技术赋能,比单纯减点优惠套路实在多了。
除了AI,今年还有个变化是即时零售。
淘天的“淘宝闪购”第一次参加双十一,88VIP用户每天能领两个5折专属红包,搜“闪购双11”还能抢超1000万份免单红包。
京东更狠,把“秒送”加进来,搞“秒送好物低至5折”,还联合了300多万家餐饮、即时零售和酒旅商家。
更关键的是,京东物流还花2.7亿美元收购了自家的本地即时配送子公司,明显是想加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
其实这事儿早有苗头,今年年初的外卖大战就是预热。
2月份京东启动外卖业务,说符合条件的商家免佣金,骑手还能享“五险一金”,这可是戳中了行业痛点。
4月份又上了百亿补贴,直接对着美团来。
美团也没闲着,推出“美团闪购”,喊着“30分钟好货到手”抢市场。
阿里后来也进场,把“小时达”升级成“淘宝闪购”,还放在APP首页一级入口。
为啥大家都盯着即时零售?商务部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我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能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这蛋糕确实大。
不过这活儿也不好干要保证小时级甚至分钟级送达,还得控制供应链成本,同时还要跟美团、饿了么这些老玩家竞争,真是对耐力和策略的双重考验。
传统电商满足的是计划性、批量化购物,即时零售盯的是突发、即时的需求,两者结合,算是从“远场电商”变成了“远场+近场”,确实贴合现在大家的消费习惯。
除了这些,今年双十一还有个明显变化,就是新兴平台起来了,直播电商把格局搅活了。
据天眼查数据,截至今年,我国在业、存续的直播电商相关企业超37.3万家,今年新增了约7.4万家,新玩家还在不停进来。
小红书的表现尤其突出,2023年就开始重点做“买手电商”,今年9月15号上了买手橱窗功能,千粉以上的创作者都能申请当买手,从“选品中心”挑货参加双十一。
9月21号明星吴千语在小红书搞了首场直播,上架160多件产品,14款单品销售额破百万,17款一上线就卖光,最后GMV(成交总额)到了7000万元。
还有章小蕙,她的直播间开播6小时就破了1亿,最后单场GMV冲到1.8亿,刷新了自己的纪录。
10月15号小红书公布的数据也挺亮眼:双十一开启48小时内,下单人数比去年增长77%,订单数增长73%,销售额破100万的商品数量增长155%。
而且据天眼查,2024年7月小红书的估值已经到170亿美元了。
小红书这“信任电商”模式真挺管用买手不是单纯卖货,是靠长期发内容积累的审美和专业度,给粉丝做筛选、背书,把社区里“种草”的热度变成实际交易,这跟传统货架电商完全不一样。
抖音这边也没示弱,董宇辉的直播间10月9号到11号卖了超3亿元。
据蝉妈妈数据,10月12号到16号,“与辉同行”直播间平均每次有1800多万人看,有3天销售额在5000万到7500万元之间,12号和16号还冲到了7500万到1亿元。
抖音双十一首日,直播带动的销售额比去年增长66%,店播销售额破百万的商家增长117%,破千万的商家更是增长超10倍。
其实传统电商和内容电商的路子完全不同:传统电商是“人找货”,靠搜索和分类导航;内容电商是“货找人”,靠内容造消费场景,激发潜在需求。
不管是小红书的“买手模式”,还是抖音的“兴趣电商”,都是在做“内容+社区+信任”的消费场域,交易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不是唯一目的。
17年的双十一,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靠低价冲销量的狂欢了。
平台“减法”没解决根本矛盾,AI和即时零售成了新方向,小红书、抖音这些平台又靠直播电商搅活了格局。
现在的双十一,比的是技术深度、体验温度和商业效率。
未来想留住用户,光靠玩套路肯定不行。
传统平台得守住供应链优势,内容平台得深化“信任”这块招牌,更重要的是,得在技术创新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别让买东西的人再为算折扣头疼,也别让商家为成本发愁。
这样下去,双十一才能真的告别“狂欢疲劳”,开启下一个17年。
来源:WiFi科技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