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 型糖尿病终身不可逆,需终身服药控制血糖”—— 这一延续数十年的医学共识,如今正被一项颠覆性研究彻底改写。2025 年 10 月 10 日,意大利与比利时联合科研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重磅成果,给全球数亿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2 型糖尿病终身不可逆,需终身服药控制血糖”—— 这一延续数十年的医学共识,如今正被一项颠覆性研究彻底改写。2025 年 10 月 10 日,意大利与比利时联合科研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重磅成果,给全球数亿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β 细胞并未彻底坏死,只是在高糖、高脂、高炎症环境中 “累坏了”,脱离有害环境后可自主修复胰岛素分泌功能;而原本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 “老药” 巴瑞替尼(Baricitinib),能通过抗炎与基因重塑双重机制,显著加速这一修复过程。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了对 2 型糖尿病病理机制的传统认知,更标志着糖尿病治疗从 “终身控制” 向 “功能修复” 的范式转变,为患者走向 “逆转” 之路点亮了明灯。本文将基于这项研究的核心成果,结合糖尿病病理机制、药物作用原理与临床应用前景,系统拆解这一突破的科学价值、实践意义与未来方向,为读者全面呈现这场医学革命的深层逻辑。
长期以来,医学领域普遍认为 2 型糖尿病的核心病理改变是胰岛 β 细胞不可逆性损伤或凋亡 —— 即胰岛细胞 “彻底死亡”,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因此患者必须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或降糖药控制血糖。这一认知直接奠定了 “糖尿病终身不可逆转” 的治疗基调,也让无数患者陷入 “只能控制、无法治愈” 的绝望。
但这项最新研究彻底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严谨的对照实验:从 15 名健康志愿者和 21 名确诊 2 型糖尿病患者(病程 3-10 年)体内提取胰岛组织,分离出胰岛 β 细胞后,将两组细胞分别置于正常血糖浓度(5.6mmol/L)的体外培养环境中,排除高糖、高脂、炎症因子等干扰因素,持续监测胰岛素分泌功能。
实验结果令人震惊:培养 4 周后,糖尿病患者来源的胰岛 β 细胞,胰岛素分泌量较初始状态提升了 60%,其分泌节律、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也显著改善,虽未完全达到健康人群 β 细胞的水平,但已具备正常的功能活性。与之相对,健康人群的 β 细胞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功能未出现明显波动。
这一结果揭示了一个关键真相:2 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β 细胞并未彻底坏死,而是长期处于高糖毒性、高脂毒性与慢性炎症的 “三重压迫” 下,进入了 “功能性休眠” 状态 —— 就像一位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俱疲的员工,并非彻底辞职,只是暂时罢工,需要脱离高压环境才能恢复工作能力。
研究负责人、意大利都灵大学内分泌学教授马可・帕尼尼(Marco Paneni)解释道:“高糖环境会持续损伤 β 细胞的代谢机制,让它们陷入‘能量耗竭’;而脂肪堆积与代谢紊乱引发的慢性炎症,会进一步加剧细胞损伤,形成恶性循环。但这些细胞的基因组是完整的,并未发生不可逆的基因突变,只要移除损伤因素,它们就具备自我修复的潜能。”
这一发现为糖尿病 “逆转” 提供了核心理论支撑:控制血糖并非治疗的终点,而是为胰岛 β 细胞 “松绑”、启动自愈程序的第一步。此前已有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早期 2 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严格饮食控制、减重与运动,实现了血糖长期达标且无需用药,这一现象正是胰岛 β 细胞功能修复的直接体现。而本次研究则从细胞层面证实了这一修复潜能的存在,为后续的药物干预与治疗方案优化奠定了基础。
胰岛 β 细胞为何能在正常环境中恢复功能?科研团队通过转录组测序与分子机制分析,揭开了背后的核心逻辑:高糖环境导致 β 细胞关键基因表达紊乱,而慢性炎症则阻碍了基因修复,二者共同导致细胞功能 “休眠”;而脱离高糖环境 + 抗炎干预,能实现基因 “重启” 与炎症 “灭火”,让细胞功能回归正轨。
转录组分析显示,在高糖环境中,糖尿病患者 β 细胞的多个关键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异常:
胰岛素合成相关基因(如 INS、PDX1)表达下调,导致胰岛素生成减少;胰岛素分泌调控基因(如 KCNJ11、ABCC8)功能紊乱,让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下降,无法及时分泌胰岛素;细胞应激与抗氧化基因(如 SOD2、CAT)表达不足,导致细胞无法抵御高糖带来的氧化损伤,加速功能衰退。而当这些细胞被置于正常血糖环境后,上述基因的表达水平逐步恢复正常 —— 就像一台被病毒入侵导致程序紊乱的电脑,在清除病毒后,核心程序重新启动,恢复正常运行。这一过程被称为 “基因表达重塑”,是 β 细胞功能修复的核心分子基础。
简单来说,高糖环境让 β 细胞 “失忆” 了,忘记了如何合成、分泌胰岛素;而正常的代谢环境则帮助它们 “找回记忆”,重新激活胰岛素分泌的完整通路。
但临床实践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即使通过药物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胰岛功能恢复也十分缓慢。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在于 2 型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 “慢性低度炎症性疾病”,炎症因子成为了 β 细胞修复的 “拦路虎”。
2 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肥胖(尤其是内脏肥胖)、代谢综合征,这些状态会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脂肪细胞会分泌 TNF-α、IL-6、CRP 等炎症因子,这些因子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胰腺,持续攻击胰岛 β 细胞。一方面,炎症因子会直接损伤 β 细胞的细胞膜与细胞器,阻碍基因修复;另一方面,它们会激活细胞内的凋亡通路,加速部分脆弱细胞的死亡,进一步削弱胰岛功能。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胰岛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浓度,较健康人群高出 2-3 倍,且炎症水平与胰岛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这意味着,即使血糖得到控制,若炎症问题未解决,β 细胞仍处于 “战火纷飞” 的环境中,自然难以恢复功能。因此,“抗炎” 成为激活胰岛修复潜能的关键第二步。
基于这一发现,科研团队提出了胰岛功能修复的 “两步法”:第一步是 “脱毒”—— 通过控糖让 β 细胞脱离高糖毒性环境,为基因修复创造条件;第二步是 “抗炎”—— 清除慢性炎症,解除修复障碍。二者协同作用,才能让 β 细胞的自愈潜能充分释放。
这一机制也解释了为何单纯控糖对部分患者效果有限:缺乏抗炎干预,基因修复过程会被炎症持续干扰,修复速度缓慢,甚至难以突破 “功能瓶颈”。而找到一种既能抗炎、又能促进基因修复的药物,成为推动胰岛功能快速恢复的关键突破口。
在筛选了数十种潜在药物后,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巴瑞替尼(Baricitinib)—— 一种已在临床上使用多年的 JAK 抑制剂,原本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 “跨界” 应用,并非偶然,而是其作用机制与胰岛修复需求的精准契合。
巴瑞替尼的核心作用靶点是 JAK-STAT 信号通路 —— 这一通路是炎症因子发挥作用的关键 “传导链”。在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中,异常激活的 JAK-STAT 通路会导致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引发关节炎症与损伤;而巴瑞替尼通过抑制 JAK1、JAK2 酶的活性,阻断这一通路,从而快速降低炎症水平,缓解症状。
更重要的是,巴瑞替尼已在临床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安全性数据,其不良反应谱清晰,耐受性良好,这为其 “老药新用” 提供了重要基础 —— 无需从零开始进行漫长的安全性试验,可大幅缩短临床转化周期。
科研团队发现,巴瑞替尼的作用并非仅限于抗炎,它还能直接调控胰岛 β 细胞的基因表达,促进功能修复:
在体外实验中,向糖尿病患者的 β 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巴瑞替尼后,胰岛素合成基因(INS、PDX1)的表达水平提升了 40%,分泌调控基因(KCNJ11)的功能恢复正常,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显著提升;分子机制分析显示,巴瑞替尼能抑制 JAK-STAT 通路介导的炎症信号,同时激活 PI3K-AKT 通路,后者是促进细胞存活、修复的关键通路,能进一步加速 β 细胞的功能重塑。这意味着,巴瑞替尼具备 “双重功效”:一方面通过抗炎 “灭火”,清除 β 细胞修复的障碍;另一方面直接 “重启” 功能基因,加速细胞自愈。这种 “抗炎 + 修复” 的协同作用,使其成为理想的 “胰岛修复剂”。
一系列实验与临床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巴瑞替尼在胰岛修复中的潜力:
动物实验: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 2 型糖尿病小鼠,给予巴瑞替尼治疗 4 周后,小鼠的胰岛素分泌量提升 30%,空腹血糖从 13.2mmol/L 降至 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 0.8%,且胰岛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浓度降低 50%,β 细胞数量未出现明显减少(说明药物保护了细胞免于凋亡)。体外细胞实验:糖尿病患者的 β 细胞在巴瑞替尼干预下,胰岛素分泌功能较未干预组提升 50%,且细胞存活率提高 25%,氧化损伤标志物水平下降 35%,显示药物不仅能修复功能,还能保护细胞免受损伤。临床观察:在一项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 Ⅱ 期临床试验中(糖尿病肾病与胰岛功能损伤、炎症密切相关),200 名患者被随机分为巴瑞替尼组与安慰剂组,治疗 12 周后,巴瑞替尼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平均下降 0.5%,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提升 20%,且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下降 30%,提示药物在改善胰岛功能的同时,还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需要强调的是,0.5% 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看似温和,但对于已接受多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而言,这一改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它意味着胰岛功能正在恢复,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度可能降低,甚至有望逐步停药。
巴瑞替尼的发现,不仅是一种药物的 “跨界应用”,更标志着 2 型糖尿病治疗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 从过去的 “替代与控制”,转向未来的 “修复与逆转”。
过去数十年,2 型糖尿病的治疗核心是 “对症控制”,即通过外力弥补胰岛功能的不足,延缓并发症,但无法改变胰岛损伤的根本:
胰岛素替代治疗:直接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快速控制血糖,但无法修复自身胰岛功能,患者需终身注射;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起效,GLP-1 受体激动剂通过延缓胃排空、促进胰岛素分泌降糖,SGLT-2 抑制剂通过排尿排糖,但这些药物均未针对胰岛 β 细胞的修复,仅能延缓功能衰退,无法逆转损伤;治疗目标:以糖化血红蛋白低于 7.0%、空腹血糖低于 7.0mmol/L 为标准,核心是 “控制指标”,而非 “恢复健康”。在这种范式下,患者始终处于 “被动应对” 状态,一旦停药,血糖便会反弹,且随着胰岛功能的持续衰退,药物剂量需不断增加,并发症风险仍无法完全避免。
基于巴瑞替尼的研究成果,新的治疗范式以 “修复胰岛功能” 为核心,目标是让患者摆脱药物依赖,实现血糖的自主调控 —— 即 “逆转” 糖尿病:
第一阶段:强化控糖 “脱毒”(持续 1-3 个月)目标:快速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6.1mmol/L 以下,糖化血红蛋白降至 6.5% 以下,解除高糖对胰岛 β 细胞的毒性,为修复创造基础环境;手段:通过饮食控制(低糖、低脂、高纤维)、规律运动(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短期降糖药(如二甲双胍、GLP-1 受体激动剂)联合干预,快速达标。第二阶段:抗炎修复 “赋能”(持续 3-6 个月)目标:清除慢性炎症,激活胰岛 β 细胞的基因修复程序,提升胰岛素分泌功能;手段:在控糖基础上,加用巴瑞替尼(需医生指导,排除过敏、感染等禁忌症),同时配合抗炎饮食(增加 Omega-3 脂肪酸、多酚类物质摄入),进一步降低炎症水平。第三阶段:功能巩固 “减药”(持续 6-12 个月)目标:逐步减少降糖药剂量,评估胰岛功能恢复情况,最终实现停药或仅需少量药物维持;手段: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分泌指数,根据指标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再次损伤胰岛功能。这一范式的核心逻辑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自愈潜能,通过 “环境优化 + 药物赋能”,让胰岛 β 细胞重新 “上岗”,从而实现从 “药物控制” 到 “自主调控” 的转变。正如帕尼尼教授所说:“未来的糖尿病治疗,不再是‘缺什么补什么’,而是‘创造条件让身体自己产生什么’。”
需要客观认识的是,并非所有 2 型糖尿病患者都能实现逆转,这一治疗范式目前更适用于以下人群:
病程较短(≤10 年):胰岛 β 细胞损伤较轻,仍有足够的修复潜能;胰岛功能未完全衰竭:空腹 C 肽水平≥0.3nmol/L(提示仍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无严重并发症:如晚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严重心血管疾病等,避免修复过程中因并发症影响预后;能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饮食、运动是修复的基础,若无法改变不良习惯,即使使用药物,也难以维持修复效果。同时,巴瑞替尼的应用仍存在局限性:
目前针对糖尿病的临床试验仍处于 Ⅱ 期阶段,需更大样本量、更长随访时间的 Ⅲ 期临床试验验证其长期疗效与安全性;部分患者可能对巴瑞替尼过敏,或存在感染、肝肾功能不全等禁忌症,无法使用;药物价格虽低于新型降糖药,但长期使用仍会增加患者负担,未来可能需要通过医保纳入或仿制药研发降低成本。但无论如何,这一范式的转变已为糖尿病治疗指明了新方向 —— 即使部分患者无法完全停药,胰岛功能的改善也能显著减少药物剂量,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虽然巴瑞替尼用于糖尿病治疗尚未正式获批(仍需临床试验验证),但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胰岛 β 细胞的修复潜能,离不开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患者或高危人群而言,从现在开始为胰岛 “减负”,是实现功能修复的关键基础。
核心目标: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6.5% 以下,空腹血糖 5.6-6.1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7.8mmol/L;具体措施:减少精制碳水与添加糖:白米饭、白面包、糕点、含糖饮料、蜂蜜、果酱等,改为糙米、燕麦、玉米、杂豆等复合碳水;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每餐主食量建议为一个拳头大小(约 100-150g),采用 “主食 + 蛋白质 + 蔬菜” 的搭配,延缓血糖上升;避免空腹吃高糖食物:如上午 10 点、下午 3 点可选择无糖酸奶、坚果、水果(低糖型如苹果、柚子)作为加餐,避免血糖剧烈波动。核心目标:超重或肥胖人群(BMI≥24kg/m²)减重 5%-10%,尤其减少腹部内脏脂肪;具体措施:抗炎饮食:多吃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深海鱼、亚麻籽、奇亚籽)、富含多酚的食物(蔬菜、水果、绿茶、黑巧克力)、益生菌(无糖酸奶、泡菜),这些食物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避免促炎食物:反式脂肪(油炸食品、加工零食)、过量饱和脂肪(肥肉、动物内脏)、高盐饮食(腌制品、加工肉类),这些食物会加剧炎症反应;规律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行),配合 2-3 次抗阻训练(举哑铃、弹力带、自重训练),运动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脂肪堆积,同时抑制炎症因子分泌。对于正在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患者,即使血糖控制良好,也切勿自行停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胰岛功能的修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通常需要 3-12 个月,且需通过 C 肽、胰岛素分泌指数等检查评估修复效果后,再由医生制定减药或停药方案,避免因盲目停药导致血糖反弹,再次损伤胰岛功能。
巴瑞替尼的 “老药新用”,为 2 型糖尿病的逆转带来了科学曙光,但这并非意味着 “特效药” 的出现 —— 胰岛功能的修复,是医学干预与个体生活方式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项研究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发现了一种潜在的修复药物,更在于颠覆了 “糖尿病终身不可逆” 的认知,让我们看到了人体自愈能力的强大。
从 “胰岛细胞累坏了” 而非 “坏死了” 的认知突破,到 “抗炎 + 修复” 的治疗范式转变,再到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作用,这一系列逻辑环环相扣,告诉我们:糖尿病的逆转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需要科学的方法与长期的坚持。
对于数亿糖尿病患者而言,这场医学革命是希望的开始,但路在脚下 —— 从严格控糖、减重抗炎、规律运动做起,为胰岛细胞创造一个健康的修复环境,等待医学研究的进一步突破。而对于健康人群,这一研究也敲响了警钟:不良生活方式是胰岛功能的 “隐形杀手”,提前养成健康习惯,才能从根源上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医学的进步从未停止,从胰岛素的发现到 GLP-1 受体激动剂的应用,再到如今的胰岛修复研究,人类与糖尿病的抗争一直在向前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临床试验的深入,巴瑞替尼等修复药物将逐步走向临床,而 “逆转糖尿病” 也将从少数人的幸运,成为更多患者的常态。
最终,糖尿病的逆转不仅需要医学的突破,更需要每个人对健康的重视与坚守。当科学为我们指明方向,剩下的便是行动 —— 为自己的胰岛 “减负”,为健康 “加码”,在逆转之路上稳步前行。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