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网利剑斩“伪黑客”:虚构人设卖课骗局的破除与警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4:54 2

摘要:当“某大型科技公司前首席女技术黑客”的标签出现在直播间,当“每天直播8小时却无人问津”的悲情剧本赚足眼球,一场精心设计的虚假营销骗局便悄然铺开。近期湖南长沙市场监管部门与公安机关联合查处的“虚构女技术黑客直播卖课案”,以20万元罚款、违法账号注销的结果,撕开了

当“某大型科技公司前首席女技术黑客”的标签出现在直播间,当“每天直播8小时却无人问津”的悲情剧本赚足眼球,一场精心设计的虚假营销骗局便悄然铺开。近期湖南长沙市场监管部门与公安机关联合查处的“虚构女技术黑客直播卖课案”,以20万元罚款、违法账号注销的结果,撕开了网络培训领域“人设造假、流量收割”的遮羞布,也为清朗网络空间建设再添一记重拳。

这场骗局的核心,是用“反差人设”制造信任陷阱。涉案教育机构深谙流量密码:一边给主播贴上“首席女技术黑客”的专业标签,暗示其掌握“独家技术”,利用公众对“黑客”职业的神秘感与敬畏感建立权威;另一边又打造“怀才不遇”的悲情形象,通过“卖力直播却无人关注”的摆拍剧情,激发观众的同情心理。这种“专业+弱势”的双重人设,既降低了网民的警惕性,又巧妙规避了对资质的深度追问——多数人因“同情”而忽略核实主播是否真有科技公司任职经历,因“崇拜技术”而轻信课程价值,最终在“帮一把”的心态中掉入消费陷阱。而经查实,所谓的“女黑客”不过是普通员工扮演,企业从未与任何大型科技公司有过合作,所有剧情均为脚本化摆拍,其本质是借虚假身份透支公众信任,换取课程销量。

类似的网络培训骗局并非个例,而是呈现出“套路模板化、链条产业化”的特征。从长沙的“伪黑客”,到北京查处的“免费AI课程”,再到上海破获的“视频剪辑培训诈骗”,骗子们的手法高度相似:先用“零门槛”“高收益”的话术引流,如“学完月入2万”“宝妈也能轻松赚钱”;再用虚假案例强化吸引力,伪造学员收益截图、编排“下岗工人逆袭”的情景剧;最后用“限时优惠”“名额紧张”的套路逼单,甚至设置“中奖率为0的特等奖”诱骗消费。更隐蔽的是,部分骗局还形成了“分工协作”的黑产链条——有人负责虚构人设、制作宣传内容,有人负责私域引流、话术推销,还有人专门提供收款二维码转移赃款,如上海案件中的文某某,仅因帮诈骗团伙转移资金就获刑一年四个月。这些套路精准抓住了部分人“急于求成”“渴望捷径”的心理,也利用了网络空间信息不对称的漏洞,让不少人在“轻松致富”的幻想中蒙受损失。

案件的查处,既是对违法者的震慑,也为公众和监管部门提供了明确指引。从监管层面看,长沙案的“跨部门协同”模式极具参考价值——公安机关发现线索后,立即联动市场监管部门,依据《广告法》对企业处以罚款,同时注销违法账号,实现了“查处+清理”的闭环治理。这种“早发现、快处置、全链条打击”的机制,有效避免了虚假信息持续传播、更多人受骗。而从公众角度,此案也敲响了三道警钟:一是核实资质是前提,选择网络课程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查询授课者背景,警惕“内部人员”“独家技术”等模糊表述;二是理性看待“成功案例”,对“月入过万”“零成本赚钱”等夸张宣传保持怀疑,记住“技能提升无捷径”;三是守护好个人信息与财产,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向陌生账户转账,更不要为了蝇头小利出借银行卡、收款码,避免沦为诈骗“工具人”。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虚假营销终将付出代价。长沙“伪女黑客”案的查处,不仅是一次个案的解决,更是净网行动向“民生领域”深度延伸的体现——当监管部门持续织密“防护网”,当公众不断增强“免疫力”,那些靠虚构人设、编造剧情牟利的骗局,终将失去生存土壤。未来,唯有多方合力、久久为功,才能让网络培训回归“传授知识、提升技能”的本质,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清朗、安全、可信的家园。

来源:多维娱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