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000 平的拳馆倒闭、两度被曝欠薪、卖房还债的窘境还没完全过去,朋友婚礼上的一幕又把风波推高,邹市明宣布 2025 年复出却普遍不被看好
18000 平的拳馆倒闭、两度被曝欠薪、卖房还债的窘境还没完全过去,朋友婚礼上的一幕又把风波推高,邹市明宣布 2025 年复出却普遍不被看好
说白了,故事的开头并不算糟
两个人来自同一座城市,一个从央视主持走出来,一个从体校拳台打出来,都是靠硬劲儿往上爬的
冉莹颖的过去夹着苦味:2 岁父亲离开,她早早学会替母亲分担,放学做家务、假期去厂里打零工,咬着牙一路考进北大光华读 MBA,再到央视做证券节目主持
那种认真,是写进骨子里的
邹市明的起点更直白:小时候被女孩欺负,头上留疤,说起来还有点少年气;
16 岁被拳击教练梁锋相中,他干脆扭头放弃武术,扎进拳击的练法,2003 年在世锦赛拿到奖牌,改写了中国拳击“零奖牌”的历史
两条线,终于在 2006 年交汇
那次回乡宣传活动,太阳毒辣,冉莹颖穿着端正,额头都是汗,主持流程却稳当利落
邹市明原以为“漂亮但可能不够专业”的判断,被她一场活动轻轻推翻
后来他们走近、相恋,甚至分过手——他备战关键比赛,怕分心,提出分开,她也没拖泥带水,安静离场
等他拿到冠军,第一时间去把她追回来,冉莹颖则决意离开央视,做“赛场边的那个人”,怀孕也跟着飞来飞去
那时候,“拳王”的荣光,是一圈圈递上的
转折出现在 2017 年
与前经纪公司盛力世家分手后,邹市明决定自己干,把名气和经验变成一家拳馆
选址在上海核心地段,场馆做到了 18000 平米,器材一律进口,拳台、护具都是顶配
换句话说,他们在一开始就把标准拉到“旗舰级”,指望开门见红
冉莹颖学过管理,也真心支持,觉得“专业+名气”是稳妥的组合
更扎心的是,市场并没按剧本走
客群两头空:优渥家庭不愿让孩子吃拳击的苦,普通家庭负担不了高学费,运营成本节节攀升,现金流转不过来
到 2023 年 10 月和 2024 年 4 月,拳馆两次被曝欠薪,会员开始追讨会费,场面一点不体面
后来冉莹颖在采访里承认为了还债卖了房,连珍藏的名牌包也变卖,生活猛然降档,感觉像被现实按了暂停键
拳馆最终关闭,创业以失败告终,这是切切实实的结局
业内的复盘并不宽容
鼎霸体育负责人王瑜把问题说得直白:“与经纪公司分手后缺专业运营团队支持,过度自信,高估名气的商业转化,18000 平米拳馆的投入不符合市场规律”
南京体育学院的叶教授强调了方法论:“体育明星有号召力,但成功依赖专业团队、有效营销和稳定供应链,离开市场规律,名人效应也救不了盘”
听到这些话,我也在心里打了个问号:我们是不是太迷信“流量等于生意”?
拳击课不是门票,场馆不是直播间,这个账,早该有人算清
屋漏偏逢连夜雨
小儿子皓皓身高偏矮,冉莹颖在 2024 年为他使用生长激素,并于 12 月 14 日分享视频后登上热搜;
12 月 19 日她又更新称注射 25 天长高 1.4 厘米但情绪崩溃
讨论瞬间炸开,围绕儿童身高焦虑与用药的争议一路发散
这事很敏感,也很生活化:一个母亲想帮孩子,但公众更担心风险与伦理边界
有业内人士提到,家长更要关注长期评估和心理支持,这不是一针就能解决的焦虑
说到底,孩子的成长不是可控变量,家长的选择也常被放大审视,压力可想而知
再说那场朋友的婚礼
抽奖抽到礼品,本该是喜事
冉莹颖提着酒、握着麦,站到台前那段话既没条理也不合时宜,仰头喝酒的姿态,让全场的气氛一瞬间变了
我注意到邹市明的细节:他把目光往下垂,手不知道放哪,脸上挂着尴尬
像是想把自己融进背景墙
录像传上网,评论区毫不客气——“不分场合”“不给伴侣留面子”
那一刻,昔日拳王的体面碎得很密
比输一场比赛更让人难受
我忍不住想,公众人物的家庭瞬间,一旦被投射到网络,就很难有灰度
也不是没有生活里的暖意
有天她在社交平台拍视频,白色冰丝睡衣、袖口和下摆的蕾丝,轻轻地
她从冰箱里拿出朋友寄来的“贵州省医月饼”
对着镜头小声说“真的很好吃”,咬一口那种满足表情,像是一点偷来的舒心
接着她搬出做冰皮月饼的材料
紫色手套戴好,揉面、按模,两个儿子跑过来围在桌边,她笑着说“来,看看谁的最漂亮”
手把手教,给孩子擦掉脸上的粉,院子里是散着的笑
那一刻,镜头里没有翻车,也没有争议,只有一家人认真生活的样子
人啊,还是需要这些烟火气来缓一缓
最新的态度也摆出来了
2024 年 1 月,邹市明在直播里承认创业失败,但否认“中年返贫”,称只投入了部分积蓄
拳馆会员的退费
已有部分完成退款
虽然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至少在推进
到了 12 月 14 日,他又宣布 2025 年重返拳台
不少网友和业内都不看好,质疑体能、节奏、赛场匹配度
其实我理解他的心气
一个以拳为业的人,用复出来收尾,是情理也是情怀
但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你要打的不是纪念赛,而是现实的时钟和身体的账单
这几年,退役运动员转型创业的故事越来越多,成败都很鲜明
何平的案例很“务实路线”:2009 年抓住“双 11”电商窗口开淘宝店卖自行车装备,靠数据和专业深入供应链,和代工厂做自有产品,团队从 0 到 30 人,店铺做到骑行服饰装备榜第一
他并不是靠一张脸,而是把“训练”变成“运营”,把耐力变成“迭代”
任彭则是反差路径:格斗馆靠短视频成网红,疫情冲击后线下倒闭,他转向跨境电商,组建年轻团队,靠线上运营“破圈”
结果不完美,但方向是活的
这些对比,不是为了“谁更聪明”,而是提醒大家:当赛道换成生意,打法就得跟着换
我更想说的是,创业不是证明“我还厉害”,而是要老老实实地做“用户需要的东西”
名气是把门的力气,不是撑住天花板的梁
如果没有专业团队,缺营销和供应链,不懂成本结构
把 18000 平米当开始,可能就是把风险放大到看得见
说白了,做拳馆也是做生意,生意最怕“只靠想象”
当市场不买账,体面就会被现实一层层剥掉
至于复出,我个人的看法是
如果身体允许、训练科学、赛事匹配恰当,回到拳台不该被嘲笑——但宣传层面要收敛,别再把复出变成流量秀
真正能让人重新尊重的,是赛场上的内容,是你还愿意为一记干净的直拳付出的耐心
别把一拳的力量,当作一间 18000 平的答案
这句听上去像劝退,其实是劝醒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前半段靠赢,后半段靠熬
一地鸡毛里
如果还能在院子里和孩子捏出一个像样的月饼
就别把所有自我都交给外界的评判
体面不是别人给的,是你自己一点一点活出来的
下一步,他们要面对的,仍是现金流、情绪和公众的目光
该做的事,不是解释,而是把每一天过得有章法
来源:潘君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