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曾有两段不同的婚姻,一段与商界人士相伴,一段有贴心人守护,可为何在人生看似平稳时,她选择离开央视,淡出观众视野呢?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开心辞典》里,王小丫笑着问 “你确定吗” 的模样吗?
当年这位央视名嘴节目不断、风头正劲,却在某年后突然从荧幕淡出。
她曾有两段不同的婚姻,一段与商界人士相伴,一段有贴心人守护,可为何在人生看似平稳时,她选择离开央视,淡出观众视野呢?
王小丫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2016 年央视跨年晚会刚落幕,王小丫在后台突然倒下,这个优秀的央视主持人,此刻被腰痛折磨得说不出话。
医生诊断结果很明确,长期熬夜赶节目,慢性肾炎拖成了急性肾衰,必须立刻住院。
其实早在 2006 年,她就查出肾积水,但当时《开心辞典》收视正旺,于是她还是坚持接着跑两会、录节目。
2010 年那次直播,她扶着桌角强撑的画面,观众以为是节目效果,实则是腰痛发作,直到 2016 年晕倒,她才停下脚步。
病床上,她在本子上写下 “余生好好走”,这句 19 字留言,成了她人生的新路标。
那么这段“黑暗”的日子,是谁陪她熬过来的呢?答案藏在她的两段婚姻里。
王小丫的第一段感情,始于 1992 年在四川大学的进修时光,那时她重回校园补学经济知识,遇到了比自己小四岁的辅导员吕成功。
两人常因讨论金融课题凑在一起,从课本里的理论聊到现实中的经济现象,慢慢生出好感,后来顺理成章走到了一起。
婚后没几年,吕成功不想安于教职,决定下海经商,那时王小丫还在《四川改革时报》当记者,每天跑新闻、写稿件。
可随着吕成功的生意越做越大,从成都拓展到外地,两人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
她后来去北京闯事业,他留在四川打理公司,一年到头凑不齐一个月的相处时间。
长期的异地像隔在中间的墙,慢慢冲淡了当初的默契,2006 年两人平静地办了离婚手续。
也是在 2006 年,一段意外的流言找上了她,当时有媒体提到影后潘虹的婚变,竟无端将她牵扯进来,说她是 “第三者”。
消息传开后,不少人对着她的节目指指点点,可她从没站出来辩解过一句。
那段时间,她依旧按时去录《开心辞典》,依旧跑两会采访,她不想让流言打乱自己的节奏。
2009 年,她与一位法学教授再婚,这段婚姻没有太多热闹的消息,却藏着细水长流的暖。
2016 年她因肾衰住院时,丈夫第一时间推掉了所有课程和会议,每天守在病房里。
早上会熬好低盐的小米粥,下午帮她翻书解闷,还会把医生的嘱咐记在小本子上,反复核对用药时间。
她父亲也从四川赶来北京,每天拎着保温桶,里面装着她从小爱吃的泡菜和炖鸡汤,怕医院的饭菜不合胃口。
身体好转后,她没有回到熟悉的演播室,反而选了条更难走的路,是什么让她放弃光环,转身走向大山呢?
王小丫出生在四川凉山,父亲是《凉山日报》总编,母亲也是知识分子。
小时候,她常跟着父亲看报,慢慢对文字有了兴趣,高考后,她考上四川大学经济学专业,没选新闻,却没放下笔。
大学毕业,她进了《四川改革时报》当记者,这一做就是六年,跑新闻时,她总冲在一线,写出不少受关注的报道。
1996 年,她突然决定去北京广播学院研修电视文学,亲友不解,她却认准了方向。
1997 年,她进央视经济部实习,凭借经济学基础和记者经验,她很快上手,次年就主持《经济半小时》,还拿了全国经济节目最佳主持人。
谁也没想到,这个从凉山走出的姑娘,会在央视舞台大放异彩,在成名后,王小丫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2019 年,有人在凉山乡村小学拍到王小丫,她穿着布鞋,正在给孩子们讲《草房子》,黑板上还写着 “知识改变命运”。
你能想象当年的名主持人,如今会在教室擦黑板吗?
她淡出荧幕后,先做了《回家吃饭》的策划,把经济学知识融进家常菜里。
但她更想做的,是把机会带给山里的孩子,2021 年,她在凉山捐建了首个智能图书馆,孩子们第一次刷借阅卡借到电子书。
她还发起 “知识漂流瓶” 项目,让书籍顺着邮路走进 7 省 23 县。
2023 年云南教育报告里,她的名字藏在发起人列表里,字迹很小却很有力。
2024 年,王小丫出版了《病隙碎笔》,书中没有华丽辞藻,全是病中随笔,比如化疗时数天花板的裂缝,康复期学做低盐饭菜。
她还在快手开了 “慢性病营养厨房” 专栏,教大家用普通食材做健康餐。
2025 年 5 月复诊显示,她的移植肾功能存活率达 92%,如今 57 岁的她,每天雷打不动做康复训练,冰箱上贴着低盐食谱。
闲暇时,她和丈夫去旅行,拍沿途的花草,读书会里,她坐在观众席认真记笔记。
来源:不可史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