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节后返回肃南的当夜,看到“肃南文学”发布的一条信息,得知王延军老师的散文集《情满祁连》出版了,随即电话联系,一是祝贺,二是索要新书。第二天早上按约定在学校门房拿到了他留下的书。细细品读,在墨香中感受生活的真谛与文字的力量。
墨香里的岁月深情
—— 读王延军老师散文集《情满祁连》有感
李琳
国庆节后返回肃南的当夜,看到“肃南文学”发布的一条信息,得知王延军老师的散文集《情满祁连》出版了,随即电话联系,一是祝贺,二是索要新书。第二天早上按约定在学校门房拿到了他留下的书。细细品读,在墨香中感受生活的真谛与文字的力量。
王延军老师和我早在1990年是肃南二中的同事,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我到了肃南一中,他继续在二中,先后任学校政教主任、副校长,后擢升为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大家平时忙于工作,只在下班后邀约一起去隆昌河畔散步、有时周末开车一起去周围的雪山,草原上散散心。在路上大家聊一聊家里事,身边发生的逸闻趣事,对当下教育的一些看法、心得。没几天他就发来一篇草稿,诚恳地让我提意见,再没多久文章就见诸报端,我不禁感叹真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将近年来的所思所感汇集成册,既是对过往人生的深情回望,也是对生活与教育的真挚告白。
王老师长期在肃南基层学校工作,“情在教育”是散文集的主旋律。他撷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事、物,既有三四十年代筚路蓝缕兴办肃南学校教育者的人物群像、有行走在草原上的马背学校等宏大叙事、也有老魏不老、那一个个站立在讲台的伟岸的身影,从油印机到数码打印机、从低矮破旧的平房到一座座高大宽敞的教学楼、从烟熏火燎灶房到干净卫生的食堂、这些历史剪影反映了肃南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他用文字记录下教育生涯中的点点滴滴,透过这些文字,我们感受到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正如作者所说 “故乡在人们心中,常常具象到一座村庄”。王老师将目光更多的投向家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与亲人之间的故事。腊月里村里人借鏊子、鏊馍馍、秋天腌制酸甜可口的酸菜,抑或是父亲在田间劳作的背影,又或许是与兄弟姐妹在铺着羊毛毡的土炕上嬉戏的点滴日常。无论是村口那两棵历经风雨的老树,还是见证了家乡变迁的桥、深秋季节麦田的芬芳,还有推磨、菜窑、鏊馍馍等农家活都在他的文字中鲜活起来。他笔下的家乡,不只是遥远而模糊的符号,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每一段文字都饱含着对故土的眷恋,仿佛能让人闻到家乡的味道,感受到那份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春天了,他和爱人去学农基地分给他的一小块菜地里平地、播种,下班了去拔除地里的杂草,秋天了我们去他的菜地里拔一些芫荽、芹菜。我总觉得他种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或许是翻土平地酣畅淋漓的感觉、夕阳下坐在地头休憩的场景,是对家乡、亲人思念的一种慰藉。亦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无奈,又如“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期许。
王延军老师善于捕捉闲暇的生活感悟。“心香一缕”“人生况味”“寄情山水”等篇章聚焦于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回忆。 播种时的期待、浇水施肥时的用心、去山里捡拾蘑菇时的喜悦、包涵在餐饭里的节气期盼;春日的花海、夏日的溪流、秋日的山林、冬日的雪景。置身于山水之间,他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壮美。有青年时期的迷茫与探索,到中年时期的责任与担当,再到临近退休时的从容与淡然,每一段人生阶段的感悟都充满了智慧。他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的起起落落,用豁达的胸怀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些感悟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源于生活的真实体验,能给读者带来启发,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一份从容与坚定。
王延军老师的散文集在写作方法上极具特色,形成了独有的创作风格,让每一篇文字都充满感染力。从素材选取来看,他始终扎根生活,以“小切口”展现“大情感”——无论是家乡的老树、农家的鏊子,还是校园的油印机、山间的蘑菇,这些贴近日常的平凡事物,都成为他情感表达的载体,避开了宏大空洞的叙事,转而从生活细节中挖掘深层的情感与思考,让读者能从熟悉的场景中产生强烈共鸣。
在情感表达上,他采用“寓情于景、融情于事” 的手法,不刻意煽情,却让情感自然流淌。描写家乡时,通过“袅袅炊烟”“麦田芬芳”等场景的刻画,让乡愁藏在字里行间;用 “父亲田间的背影”“兄弟姐妹土炕嬉戏”等具体事件,让温暖悄然传递。这种“以事载情”的方式,让情感更显真实厚重。
语言风格上,他坚持“朴实无华、简洁凝练”的原则,摒弃华丽辞藻的堆砌,用最贴近生活的口语化表达讲述故事。如 “下班了去拔除地里的杂草”“去山里捡拾蘑菇时的喜悦”,这些直白的表述如同老友闲谈,亲切自然,却能精准传达出生活的质感与情感的温度。同时,他善用细节描写,无论是 “铺着羊毛毡的土炕”,还是“烟熏火燎的灶房”,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鲜活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此外,在篇章结构上,他采用“分类辑录”的方式,将文章按 “故土”“亲情”“教育”“山水”等主题归类,既让整本书脉络清晰,也让同一主题下的情感层层递进、相互呼应,形成了“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特质,让读者能顺着主题线索,逐步走进他的情感世界与人生感悟中。
延军老师的这本散文集,对于即将退休的他而言,这是对自己过往人生的总结,是他人生岁月的缩影,是他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他对家乡、亲情、生活、教育、人生、自然的热爱与感悟。其质朴真挚的写作方法,让文字既有生活的烟火气,又有情感的厚度;既传递出生活的美好,也蕴含着人生的智慧,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岁月的深情。
(作者简介:李琳,男,藏族,中学高级教师。)
来源:金色甘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