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波甲型流感悄悄卷土重来,很多人还以为自己只是换季过敏或普通感冒,结果拖了好几天才意识到不对劲。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次的甲流有时候根本不发烧,甚至连发冷、出汗都没有,反而伪装成“温和版”。
最近一波甲型流感悄悄卷土重来,很多人还以为自己只是换季过敏或普通感冒,结果拖了好几天才意识到不对劲。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次的甲流有时候根本不发烧,甚至连发冷、出汗都没有,反而伪装成“温和版”。
很多人对甲流的印象还停留在高烧、头疼、浑身酸痛,但这回的病毒学会“乔装打扮”了。咳嗽、嗓子疼、突然没劲儿成了它的新标签,很多人就是因为没烧,就当自己是上火,结果一查才发现是甲流。
甲型流感(InfluenzaA)其实是流感病毒家族中最“能折腾”的那一个。它擅长变异、传播快,能让健康人一夜之间从生龙活虎变得全身瘫软,甚至引发肺炎和心肌炎等并发症。但这次的变化有点特别,不烧也能传,低调又危险。
有位年轻姑娘,咳嗽了两天,没发烧,也没有鼻涕,觉得自己是“秋燥”引起的,一直喝水润嗓子,结果第三天开始胸闷气短,去医院一查,甲型流感阳性。医生提醒说:甲流不是只有高烧才算数,症状轻的不代表病情轻。
这一次的病毒传播力依旧强,医院门诊登记数据显示,近两周因咽痛、咳嗽就诊的人数明显上升,检测中甲流阳性率也在攀升。甚至有人完全没有发热症状,仅靠咽拭子才确诊。这也意味着,不烧不代表没事。
如果你近期突然觉得嗓子像吞刀片、整个人提不起劲、连走路都喘,那就得警惕了。甲流的三大“信号弹”已经换了模样,尤其是在这波秋冬交替的时节,许多人因为轻视、错判,导致病毒扩散得更快。
第一个要留意的症状是持续性干咳,那种咳得没完没了,咳得胸口发紧、嗓子发痒的,哪怕没有痰也别忽视。普通感冒的咳嗽通常两三天就缓解,甲流引起的却往往越来越严重,甚至咳出血丝。
第二个信号是乏力感明显增强,不是那种熬夜之后的疲惫,而是你连坐着都觉得累,走几步就得歇,甚至吃饭都没力气夹菜,整个人像断电一样。这种“无力感”是病毒入侵的常见表现,但往往被误解成身体虚。
第三个容易被忽略的,是喉咙剧烈不适或声音嘶哑,有些人一觉醒来嗓子像被砂纸磨过,说话都费劲,还有的人突然“哑”了,甚至连小声说话都说不出来。但体温却始终正常,大家往往因此放松了警惕。
这些症状单独看都像小毛病,但如果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特别是刚接触过人群密集区域后,就要尽早去正规医疗机构做个流感病毒检测。甲流的潜伏期通常为1到4天,其中前两天最容易误判。
不少人误把甲流当过敏,吃了三天抗过敏药没见好,直到胸闷、气促才发现不对劲。甲流不只是“重感冒”,它可能引发肺部感染、气道阻塞、心肌受损等问题,尤其对老人、儿童和免疫力低的人群来说,更是风险高发。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重视健康,而是被过去的经验“骗”了。之前的甲流动不动就烧到39度,这次却像个“隐身病毒”,不发烧就混在人群里传播,造成了更广泛的感染链。
不发烧不代表传染性低。研究显示,即使在无症状或低症状阶段,甲流病毒仍然具有较高的传播力,尤其在办公室、地铁、教室等密闭空间,一人感染,可能一整排人中招。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反复强调:出现可疑症状后要及时排查病毒,不管你有没有发烧,不管你是不是“身体素质好得很”。病毒不认人,只认机会,什么时候放松,什么时候就有空子可钻。
有些人咽痛一周没好,最后发现是咽喉部位继发感染,甚至引发了中耳炎。甲流引起的症状如果拖延太久,病毒会顺着呼吸道往下走,甚至波及肺部和心脏,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就更大了。
不要用“我还年轻扛得住”作为借口,流感病毒的变异速度远比我们身体的反应来得快,尤其是当它不发烧的时候,我们的警觉性也会跟着下降,导致病毒有机可乘。
有的人连着几天低烧不退,吃退烧药压了体温,结果病程拉长、症状反复,退烧药并不等于病毒消除,只是暂时缓解症状,真正关键的依然是准确诊断和科学管理。
在流感高发期,口罩依然不是“过时装备”,特别是在密闭空间、通风不好的地方,戴口罩不仅能防病毒,还减少了空气传播的风险。病毒可通过飞沫、气溶胶、接触传播,防护不能松懈。
有时候我们觉得“多喝热水”是万能回答,但对甲流来说,科学应对才是关键,一味靠“扛”只能让病毒变本加厉,甚至危及生命健康。特别是儿童,他们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
不少人在感染初期并未及时隔离,导致家中老人也被传染。老年人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感染后恢复慢、并发症多,一旦出现咳嗽、嗓子痛、虚弱,家人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些流感病例还伴随着味觉减退、嗅觉异常、胃肠道不适等非典型表现,这时候很容易和其他病毒混淆,只有通过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才能明确诊断,从而避免误治误判。
甲流并不是“过去式”,也不是只有冬天才流行。气候忽冷忽热、湿度不稳、人口流动频繁,都是病毒传播的“助推剂”。低烧或不烧不代表病毒没有侵入身体,症状轻不代表病毒无害。
当你感到身体不适,不要急着“硬扛”,也不要把“没发烧”当成好事。真正的健康,是从警惕开始的,尤其是在病毒会“伪装”的年代,越是低调的症状,越要引起注意。
如果你发现自己咳嗽持续超过三天、声音嘶哑、精神疲惫到影响日常生活,即便没有发热,也建议进行检查。及早发现、科学处理,是防止病情加重的关键,不是每次身体报警都要等到“烧起来”才行动。
我们不能控制病毒是否变异,但可以控制自己是否保持警觉。别用“还好没烧”来安慰自己,因为很多病毒就是在你放松警惕时悄悄扩散的。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微小信号,都值得认真对待。
[1]李兰娟,徐建青.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与防控对策[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10):620-624.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病毒变异趋势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3):321-325.
来源:医路漫漫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