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肾脏这东西,平常好像没人在意它,可一旦出问题,麻烦就大了。最近看到一份来自瑞士大学的研究,挺震撼。他们解剖了786位死于肾衰竭的患者,硬是从中找出了七个共同点。
肾脏这东西,平常好像没人在意它,可一旦出问题,麻烦就大了。最近看到一份来自瑞士大学的研究,挺震撼。他们解剖了786位死于肾衰竭的患者,硬是从中找出了七个共同点。
说实话,作为医生,看多了肾病患者的痛苦,真不愿意大家忽视这些信号。肾脏坏起来没声没息,等你发现不对劲,可能已经晚了。
研究的背景其实很现实。肾衰竭的死亡率比很多人想的高,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甚至年轻人也开始中招。为什么?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还有身体长期积累的问题,统统都能惹祸。
这篇文章想说的,不只是那七个特点,怎么从这些发现中看清背后的危险信号,早点预防,别等到肾“罢工”了才后悔。
在这份研究中,医生们发现,很多患者早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身体就开始“提醒”他们了。只是这些信号太隐蔽,太容易被忽略。比如频繁起夜、脚踝水肿、体力下降,这些被当成“老了”“累了”的小毛病,其实是肾功能在默默走下坡路。
有些人看着挺健康,体检也没啥特别异常,但一查肌酐、尿素氮,才发现肾早就不行了。为何?因为肾脏有极强的代偿能力,哪怕只剩下30%的功能,照样能撑住日常运作。这也是肾病最可怕的地方——等你有明显症状,肾功能可能已经下降过半。
研究里提到的七个共性,并不是罕见的医学现象,反而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生活细节”。比如长期高盐饮食。很多人觉得吃咸点没关系,尤其是重口味爱好者,辣酱、咸菜、加工食品不离嘴。可这些食物里的钠,会增加肾脏过滤的负担,长期下来,肾小球一个个报废。
还有一点特别扎心——很多患者在生前有过长期服用止痛药的经历。不少人腰疼、头疼就吃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甚至不看说明书就随便吃。这些药物虽然能暂时缓解疼痛,但对肾脏的毒性作用非常明确。
糖尿病和高血压也是绕不开的两个大问题。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死者生前患有这两种慢性病之一甚至两者都有。高血糖会破坏肾小管的结构,高血压则像一把锤子,天天砸在肾脏的血管上,时间一长,肾功能自然越来越差。
更意外的是,有一部分患者有明显的脱水或长期饮水不足的习惯。很多人白天忙工作,水都顾不上喝,长期缺水会让肾脏的血流减少,代谢废物排不出去,久而久之形成慢性损伤。
以前总说肾病是老年人才要担心的事,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研究里有不少死者年纪不到50岁,甚至30多岁。这跟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有直接关系。
熬夜、饮酒、频繁应酬、健身后乱吃蛋白粉……这些在年轻人中太常见了,但都在不知不觉中“偷走”肾脏的健康。尤其是部分人追求“增肌”、大剂量摄入高蛋白饮食,肾脏天天超负荷工作,迟早出问题。
更别提一些人还喜欢用所谓的“保健品”“排毒茶”,里面含有不明成分,长期吃这些东西,肝肾负担就像背了一座山。等身体撑不住了,再查发现肾功能已降到临界点,真的为时已晚。
很多人以为做了体检就放心了,其实不然。体检报告里看得最多的是血常规、肝功能,但肾功能指标常被忽略。肌酐、尿素氮、尿常规、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这些,才是真正判断肾脏健康的“核心指标”。
有些人肌酐正常就觉得没问题,但其实肌酐是个“滞后指标”,肾功能已经下降40%时,它可能还在正常范围内。只有结合eGFR,才能更准确判断早期肾损伤。
尿检同样重要。蛋白尿、隐血、尿比重异常,这些都是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不会仔细看这些指标,甚至不知道它们意味着什么。
肾脏被称为“沉默的器官”不是浪得虚名。它出事的时候,往往不吭声。不疼不痒,没发烧没出血,等你真感觉不对劲,通常已经是中晚期了。
像水肿、乏力、贫血、尿量减少,这些症状等于是红灯亮了。再晚一步,可能就要面对透析或换肾的选择了。而透析生活的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每周三次,每次四小时,像被锁在一张椅子上,同时还要面对感染、低血压、营养不良等各种问题。
说到底,肾脏不是一下子坏掉的,是被一点点“拖垮”的。每一个坏习惯,都是在往肾脏伤口上撒盐。改掉高盐高油饮食,少喝饮料多喝水,控制血糖血压,合理用药,这些才是真正有效的养肾方式。
别相信什么“肾宝”“补肾丸”,真正的保养,是日复一日的琐碎坚持。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定期检查肾功能,别等症状来了才后悔。肾脏不是万能的,它能扛一时,扛不了一世。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周建新,赵志刚.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1):10-14.
2. 李红梅,张莉.肾功能损害与常见生活方式因素的关联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53(6):582-586.
3. 王伟,陈志华.肾脏疾病与非甾体抗炎药使用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3):321-324.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