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的丛林里探源——聚焦2025中国动植物考古大会暨资阳濛溪河遗址学术研讨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6:27 2

摘要:人与动植物的协同演化,能往前追溯到什么年代?10月26日,秋色弥漫的资阳濛溪河畔,8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借着2025中国动植物考古大会的契机循迹而来,开启了一趟穿越8万至6万年的时空之旅。

人与动植物的协同演化,能往前追溯到什么年代?10月26日,秋色弥漫的资阳濛溪河畔,8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借着2025中国动植物考古大会的契机循迹而来,开启了一趟穿越8万至6万年的时空之旅。

濛溪河面薄雾如纱,考古探方静默无语。在这里,每一粒碳化的植物都是时间的信使,每一片破碎的骨片都是历史的见证。考古学家们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试图解读那些被时光封存的密码——8万至6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如何与这片土地上的万物共生?

专家学者参观资阳濛溪河遗址1号点位。

缘起资阳:

世界级遗址引学界聚焦

10月24日—27日,2025中国动植物考古大会在资阳举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刘志岩介绍,大会历来选择重要遗址发现地召开,今年选址资阳,正是因为濛溪河遗址群这一世界级发现。

众多考古专家齐聚一堂。

自2021年9月1号点位发现以来,资阳濛溪河遗址群以其惊人的保存完整度和丰富的遗存内涵,被誉为“旧石器时代的百科全书”。这里不仅保存了8万至6万年前的远古社会遗迹,更以其特殊的饱水埋藏环境,完整保存了大量脆弱的有机质材料,被考古学界评为“世界级全要素旧石器时代遗址”“古人类与动植物资源互动的典型范例”。

“一睹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真容,这是我的心愿,也是大多数参会人员的心愿。”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胡松梅对遗址群的遗存保存状况尤为惊叹。

众多考古专家齐聚一堂。

复旦大学教授胡耀武在参观后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全要素’,这里的石器、动物、植物,包括环境等等,是目前在旧石器遗址中非常少见的。”他补充道,这一发现填补了“东亚现代人演化瓶颈期”的研究空白,为理解8万至6万年前东亚古人类的生活场景提供了重要材料。

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委会主任罗运兵指出:“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具有里程碑意义,将引领考古学家有意识地寻找在以往被忽略的、南方类似的环境。”

深度解码:

多学科揭示远古生活图景

动植物是人类的伙伴与镜像。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吕红亮在致辞中说,动植物考古正站在当代考古学的最前沿。研究者不仅关注驯化与生业,更从多物种共生互动中,探讨人类文明与生物圈的长期共演机制。

作为此次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濛溪河遗址学术研讨氛围十分热烈。

专家作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吴小红教授团队的碳十四测年研究为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提供了科学的年代标尺。通过对遗址群中的系列样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遗址的整体年代不晚于4.9万年,年代范围上限可超过5.5万年。这些数据的分布范围接近甚至超过碳十四年代测定范围的极限,为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框架,为理解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在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水城作主旨学术报告中说,用火、熟食是人类同自然界区分的基本特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万娇说,在植物考古方面,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碳化花椒,由此推测当时的人们可能已发现用火可以激发花椒的香味。

濛溪河遗址考古研究团队通过传统的水桶浮选法和超声波浮选法,让濛溪河古人类的“食谱”变得清晰可辨。目前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所拍摄的植物种子/果实等超景深照片资料已达8600余张,完成样本1670份,录入数据约2万条。这些成果为探讨8万至6万年前人类在自身发展历程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系统的植物资料。

濛溪河遗址出土的部分遗存。

作为濛溪河遗址考古领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喆轩表示,资阳濛溪河遗址群一直都有新发现,但也存在国际性考古难题,期待更多专家能够参与进来,“指点迷津”。

现代科技正成为破解远古谜题的关键力量。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委会主任罗运兵指出,以三星堆遗址为例,运用蛋白质组学、古DNA分析等手段,成功从火烧残渣中揭示祭祀细节。同样,这些技术也可用于识别资阳濛溪河遗址群中破碎骨片的“身份”,复原远古生活图景。

遗迹价值阐释将催生文旅产业发展。刘志岩指出,“像接骨草这样的药用植物,可以与中医药文化结合;花椒作为调味品,可以与调味产业联动。”

突破创新:

四川考古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沱江和涪江流域,考古人员已确认包含几十个遗址点的濛溪河文化类型遗址群。万娇指出,遗址群的植物种类和遗迹遗存表明,四川盆地是非常适合远古人类生存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秦岭山脉对气候变化的阻挡作用,使得许多古老动物在此孑留。

专家学者参观资阳濛溪河遗址1号点位。

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是四川考古近年来突破性进展的缩影。罗运兵在致辞中说,四川盆地是近年来中国考古收获最丰、突破最多的热土之一,这几年重大遗址发掘持续突破。

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靳桂云认为,四川省文物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植物考古工作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其中,以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为主的两大区域,关于人群迁徙、农业传播、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成果,吸引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资阳濛溪河遗址1号点位考古现场。

稻作农业研究揭示了古蜀文明的崛起。会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研究员马永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种种迹象表明,稻作农业进入成都平原的时间不晚于距今4800年。”“成都平原稻作农业从旱地种植转向湿地种植,后者的高产更有利于支撑高密度人口。此举为古蜀青铜文明的崛起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成为三星堆青铜文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重要基石。”

“我们赶上了这个好时代。”郑喆轩感慨道,“政府支持、公众理解、专家帮助,共同促成了这些成果。”从资阳濛溪河遗址群的发现,到旧石器考古的整体推进,再到三星堆等重大遗址的持续突破,四川考古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袁朗 全媒体记者 李梅 陈维 韩成玺 王仲杰 张天富 王勇

来源:资阳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