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10月25日至26日,吉隆坡的经贸磋商桌上,中美双方团队进行了两天紧张而深入的对话。从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到对等关税暂停期延长,从芬太尼关税与禁毒合作到出口管制议题,这些关乎两国产业命脉与全球贸易走向的议题,在坦诚交流中经历了激烈博弈——正
当地时间10月25日至26日,吉隆坡的经贸磋商桌上,中美双方团队进行了两天紧张而深入的对话。从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到对等关税暂停期延长,从芬太尼关税与禁毒合作到出口管制议题,这些关乎两国产业命脉与全球贸易走向的议题,在坦诚交流中经历了激烈博弈——正如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所言,“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 。
这场磋商的背景,是过去一个月中美经贸关系出现的震荡与波动。自今年5月日内瓦会谈后,中方始终按两国元首共识落实成果,而突发的变量让全球市场倍感担忧 。作为年内第五次面对面磋商,双方都带着明确诉求而来:美方聚焦贸易平衡与产业竞争,中方则坚决捍卫自身发展权益,在敏感议题上寸步不让。从新加坡《联合早报》披露的细节看,仅25日的首轮会谈就持续了5个半小时,足见议题的复杂与博弈的激烈 。
激烈交锋背后,务实共识成为最终落脚点。经过密集讨论,双方就多项核心议题形成初步共识:在船舶贸易领域,针对美方301措施的解决方案已现雏形,有望为港口航运行业松绑;芬太尼议题上,中美找到了关税调整与禁毒合作的平衡点,或将利好相关医药出口板块;出口管制等敏感领域也达成建设性方案,为产业合作提供稳定预期 。更受关注的是,美方明确表态“不再考虑对华加征100%关税”,为持续已久的关税摩擦按下“降温键”。
这些共识的达成,离不开“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基本原则。中方始终强调,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解决分歧的唯一路径是协商而非对抗 。美方也认可通过平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性,美财长贝森特将此次达成的框架协议称为“非常成功且影响深远”,认为为两国领导人后续互动奠定了基础 。这种务实态度,让香港《南华早报》作出“世界两大经济体紧张局势有所缓和”的判断。
不过,共识落地仍需跨越“最后一公里”。按照双方约定,下一步将各自履行国内批准程序,而11月10日即将到期的对等关税暂停期,成为检验成果的关键时间窗口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提醒,当前成果只是“有益的发展方向”,后续仍需双方共同呵护,避免再生变数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磋商恰逢APEC领导人会议前夕,中美元首是否借韩国庆州之行会晤,已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而吉隆坡共识无疑为双边互动创造了积极条件 。
对全球经济而言,这场磋商的意义远超双边范畴。英国广播公司指出,中美贸易摩擦若升级,将对世界各国造成“毁灭性后果”。从这个维度看,吉隆坡达成的共识不仅是两国的“止损”,更是对全球产业链稳定的重要贡献。正如中方牵头人何立峰所言,维护中美经贸稳定,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更契合国际社会期待 。
两天的吉隆坡磋商,再次印证了中美经贸关系“斗则俱伤,合则两利”的朴素逻辑。强硬立场与坚定维权的碰撞,最终让位于务实合作的理性选择。接下来,从纸面共识到实际落地的每一步,仍需双方保持相向而行的定力。毕竟,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两个大国的经贸互动,从来都牵动着世界经济的脉搏。
来源:认知补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