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倒回1985年,韩国广播公司KBS曾推出一档名为“挑战诺贝尔奖”的特别节目。当时,有嘉宾坦言:韩国连进行像量子霍尔效应实验所需的超低温高磁场设备都没有,谈何诺贝尔奖?
每年的十月,对于韩国科学界来说,都是一次“集体反思日”。
随着诺贝尔奖的公布,当邻国日本再次有科学家捧起奖杯时,韩国媒体那句扎心的“0比27”对比,再次刺痛了韩国公众的神经。
为何韩国,这个在工业制造和文化输出领域屡创奇迹的国家,在科学成就的最高殿堂——诺贝尔奖面前,却显得如此遥远?
这个困扰韩国近几十年的疑问,不仅关乎科学,更涉及国家对“创造力”的深层理解。
时光倒回1985年,韩国广播公司KBS曾推出一档名为“挑战诺贝尔奖”的特别节目。当时,有嘉宾坦言:韩国连进行像量子霍尔效应实验所需的超低温高磁场设备都没有,谈何诺贝尔奖?
四十年后的今天,情况已天翻地覆,韩国的科研硬件条件已不再是借口。先进的科研设施在韩国各大实验室中已是标配。
从具体数据来看,科睿唯安 2024 年发布的信息显示,韩国有 75 位研究人员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研究人员榜单,和日本的 78 人相比,数量上已经相差不远但“时间”是无法跨越的鸿沟。
诺贝尔奖的成就,往往需要数十年的基础沉淀。日本的理化学研究所(RIKEN)早在1917年就成立,其基础研究历史悠久。而韩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所(IBS)直到2011年才开始正式运作。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经济繁荣期对基础科学的巨大、稳定投入,如今正不断收获回报,从2000年起,日本已有22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而韩国真正开始大规模投入基础科研,已是进入21世纪之后。基础科研的“酿酒”过程需要时间,这种历史积累上的巨大差距,不是单纯砸钱就能追上的。
有了先进设备,为何还是没有重大突破?问题出在科研的“灵魂”和“目标”上。
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往往是科研人员在充满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领域,长期潜心进行原创性研究所得,然而韩国的科研环境恰恰缺乏这种“容错”和“长期主义”的耐心。
在韩国,科研项目通常以短期成果为目标, 这种短视的思维和急功近利的要求,使得科研人员必须追求“快出成果”,以获得下一轮的资金支持。
这种机制,鼓励了“跟跑”和“应用性”研究,但却压制了真正深远的、高风险的原创性探索。
此外,由于韩国政府更迭频繁,科研政策和资金支持也容易发生变化,这进一步削弱了科研领域的稳定性。
这与发达国家在基础科学领域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韩国科学界更像是一个“内卷”的工业化生产线,擅长制造出优秀的“零件”(高质量论文),但缺乏一个敢于设计和组装“原创机器”的环境。
并且科学的重大突破,最终落脚点依然在于科学家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
历史上的伟大发现,如印度的C.V.拉曼在简陋条件下发现“拉曼效应”,以及中国的屠呦呦在动荡年代发现青蒿素,都证明了:
创造力的火花,并不一定依赖最奢华的实验室,而是源自科学家的突破性思想。
那么谁在扼杀韩国科学家的创造力?答案指向了教育体制。
韩国的教育体系,被指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而非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们被要求死记硬背、听从权威、顺应标准答案。
正如有人指出的,韩国学生甚至可能因记下教授的笑话而获得高分。这种培养“模范学生”的模式,导致科研人员在进入学术界后,依然缺乏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与创新的勇气。他们被训练成为优秀的“执行者”,而不是大胆的“质疑者”。
这种体制性缺陷,进一步削弱了科学界对外部干预的“反抗意识”。当上届政府削减科研经费时,科研界并未出现强有力的抗议声音,反映出整体科研氛围的脆弱和缺乏独立性。
韩国要想打破目前的“诺贝尔魔咒”,核心在于转变思维。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设备,而是更多的无畏精神。
无畏的年轻科学家,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中,探索出真正的“无人区”。科学的真正突破,并非依赖一时的资金或政府的短期目标,而是在一个相对宽松、能激发研究人员潜力、并容忍失败的环境中孕育。
来源:小张的任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