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1日,一对新人的维权视频在网上炸了锅。他们为了给婚礼撑场面,花37万订了酒店的婚宴,平均下来每桌8888元。
谁能想到,花37万办的一辈子一次的婚礼晚宴,最后竟成了亲戚口中“租个场地吃外卖”的笑话?
10月21日,一对新人的维权视频在网上炸了锅。他们为了给婚礼撑场面,花37万订了酒店的婚宴,平均下来每桌8888元。
本以为能让亲戚朋友吃好喝好,撑足体面,结果婚礼当天,宾客们却频频吐槽菜品不对味。
有的菜吃着像加热过的,有的海鲜软趴趴没嚼劲,就连本该香甜软糯的八宝饭,都带着一股速冻食品的味道。
新人越想越不对劲,好好的高端婚宴怎么会这样?他们硬着头皮去后厨查看,一推开门直接傻了眼:这哪里是五星级酒店的后厨,分明是预制菜加热车间!
橱柜上堆着满满当当的包装好的半成品,有荤有素,仔细一看,全是婚宴菜单上的“老熟人”。
更让人气愤的是,有懂行的人帮他们算了笔账:这些预制菜的成本低到离谱。最便宜的是速冻八宝饭,一包才7块钱;马蹄笋成箱买,一袋折合11块;椰果水果罐头一瓶14元;广东早点铺里62元能买4种的核桃包,平均一袋15元;就连看着“高端”的德国风味咸猪手,51斤的整箱才179元,算下来一个仅需18元。
加起来算一算,每桌8888元的婚宴,食材成本顶多1800元,剩下的7000多块,全成了酒店的暴利。
“我们花8888元一桌,不是来吃外卖料理包的!”
新人找到酒店要说法,可酒店的态度却傲慢到了极点。
不仅一口咬定“百分之百没有一个是预制菜”,还直接拒绝退款、拒绝道歉,甚至反手给新人发了一封律师函,说他们“造谣诽谤”,逼着新人删视频、公开道歉。
这事儿一曝光,不少网友都非常的气愤。
这根本不是“预制菜能不能用”,而是酒店把新人的信任当韭菜割——你花高价买“现做”的承诺,他拿预制菜换暴利,最后还用律师函堵你的嘴,这不是欺骗是什么?
业内人早就透露过,高端酒店的婚宴定价里,藏着一个公开的秘密:“现做”两个字,值大半个桌钱。
就拿这桌8888元的婚宴来说,正常情况下,食材成本约3000元,场地和服务成本2000元,剩下的3888元,说白了就是“现做承诺的溢价”。
新人花37万办婚宴,买的从来不是那几盘菜,而是“每道菜都是为自己现炒”的专属感,是“厨师在灶台前忙活”的仪式感——这是婚礼里最珍贵的情感价值,比婚纱钻戒还让人在意。
可酒店偷偷把“现炒”换成“拆袋加热”,相当于把这3888元的“信任钱”直接揣进了自己兜里。
早在去年,南京就有一家餐厅因为这事儿栽了跟头:菜单上写着“现做红烧肉”,实际用的是预制菜,又没提前告知,最后被罚了30万。
今年杭州更直接,出了新规要求婚宴菜单必须分三类标注:“现炒现做”“加热预制”“直接成品”——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的钱花在哪,这不是矫情,是最基本的消费公平。
可上海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强制要求,这就给了酒店“钻空子”的机会:嘴上说“现做”,合同里不写,菜单上不提,等新人发现问题,就拿“法律没禁止用预制菜”搪塞。
可法律没禁止,不代表可以撒谎啊!就像你去买黄金,柜员说“纯金999”,结果给你的是镀金的,这能叫“材质合规”吗?分明是诈骗!
新人要的从来不是“不能用预制菜”,而是“你说了现做,就得是现做”。花8888元吃1800元的预制菜,换谁能接受?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酒店宁可发律师函威胁新人,也不肯拿出采购单和后厨监控自证清白。
说白了,不是不怕,是心虚,怕一曝光,整个高端婚宴圈的“遮羞布”都被扯下来。
现在上海高端酒店的婚宴,均价都在8000-12000元一桌,要是坦诚告诉消费者“这桌菜里30%是预制菜,50%是半成品加热”,谁还愿意花这个高价?
可有意思的是,去年杭州有一家酒店试点“透明化菜单”,明确标注哪些是现做、哪些是预制,结果婚宴订单量反而涨了20%。
这说明什么?
客人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是不能接受“花现做的钱,吃预制菜的饭”。
再看这家发律师函的酒店,新人拍的视频里,后厨地上全是油污积水,果皮乱扔,微波炉堆得像仓库,哪有半点五星级酒店的样子?
它不敢交监控、不敢晒采购单,就是怕被实锤“用了预制菜却没告知”。
一旦坐实,不仅要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退一赔三”(37万可能要赔111万),还会戳破整个行业的“皇帝新衣”:原来所谓的高端婚宴“现做”,就是拆袋、加热、装盘的流水线作业。
说白了,酒店赌的就是“新人不敢闹事”“监管查不到实锤”“消费者转头就忘”,这种把客人当傻子的傲慢,比用预制菜更让人恶心。
有人说“预制菜毁了婚宴”,这话其实不对。
预制菜早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上班族用它解决晚餐,外卖靠它提高出餐效率,就连米其林餐厅都可能用预制酱料打底。
问题从来不在“用不用”,而在“高端场合里的藏着掖着”。
就像情人节男生送女生“亲手织的围巾”,结果是拼多多9.9包邮的成品,标签都没撕——礼物不贵重,但“亲手”两个字是心意,一旦掺了假,比送假货还伤人。
其实酒店但凡有点诚意,结局都不会这么难看。
要是提前在菜单上注明“部分菜品使用预制食材,现场加热”,新人说不定能接受;要是开放后厨直播,让大家看到预制菜的处理过程,说不定还能打出“透明婚宴”的口碑。
可它偏要耍小聪明,最后把自己的招牌砸了,纯属活该。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看农村的婚宴,再看看酒店的操作,简直是天差地别。
河南农村的婚宴,230元一桌能有20个菜,全是物美价廉的硬菜,锅气十足。
办席前一天就开始备菜,卤鸡、肘子、鱼肉、四喜丸子提前处理好,第二天开席前现炒现蒸,绝对不会让客人吃“凉饭”。
宴席还分凉菜、热菜、扣碗,最后上一道“滚蛋汤”,有甜有咸,吃得舒服又实在。
更关键的是,农村办婚宴全是“透明操作”:厨房就设在院子里,厨师在外面炒,菜炒好直接端上桌,还冒着热气。缺了配料,直接去地里摘;荤菜都是当天现买的,早上还在鸡圈里的鸡,中午就成了桌上的硬菜。
要说预制菜,顶多就是水果罐头、橙汁和可乐,根本没有乱七八糟的料理包。
厨师做菜时,全村人都围着看,相当于“移动监督员”。
而且村里办婚丧嫁娶,大家都争着帮忙,谁要是敢用预制菜,村口的“情报站”一议论,口碑立马就坏了。承接宴席的厨师也明白,“一顿饱”不如“顿顿饱”,砸了招牌就没饭吃了。
就连浙江农村的高端婚宴,也透着实在:4600元一桌有26个菜,全是高级海鲜,规格高但不坑人。
对比之下,酒店近万元一桌的婚宴,冷盘量少,海鲜是冻品,还用预制菜糊弄人,难怪亲戚会说“这是租个场地吃外卖”。
但是上海的监管还在“调查中”。
不是监管不作为,是高端婚宴的“潜规则”太顽固:酒店靠“现做”维持溢价,婚庆公司拿返佣,甚至有人默认这是“行业惯例”,直到新人把视频发到网上,舆论倒逼监管介入,才撕开一道口子。
就像新人说的:“我们要的不是赔偿,是一句‘对不起’——可他们连这点体面,都不肯给。”
花37万买一场骗局,换谁都咽不下这口气。
希望这次的调查能给新人一个说法,也给整个行业提个醒:别把消费者的信任当傻子耍,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尤其是一辈子一次的婚礼。
来源:听云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