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为何转角就能遇到运动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5:38 2

摘要:“好家伙,我们全省才一个奥体,你们江苏连小县城都有?”今年火爆出圈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揭开了江苏深厚的体育基础设施家底,让全国网友惊叹不已。

“好家伙,我们全省才一个奥体,你们江苏连小县城都有?”今年火爆出圈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揭开了江苏深厚的体育基础设施家底,让全国网友惊叹不已。

江苏13个地级市全部高标准配置了大型体育中心,这份“标配”的背后,离不开江苏省各级自然资源系统全空间全要素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火爆的苏超赛场。

强化规划空间统筹

“奥体中心不是孤立的建筑,它得跟城市发展同频,跟太湖生态共生。”随着苏超赛事热度持续攀升,无锡奥体中心的建设进度牵动着无数球迷的心。回忆起项目选址过程,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长三角国际竞技赛事中心、环太湖绿色低碳体旅中心、无锡市现代时尚文体中心”的重大项目,无锡奥体中心的选址不仅关乎项目本身,更影响着城市空间布局与区域能级提升。

为选出最优位置,无锡局规划团队跳出“就项目论项目”的单点思维,把区域协同性、生态融合性、城市发展性三大核心要素摆在首位。“经过多方案综合比选和严密论证,最后敲定了太湖之滨。”该负责人介绍,最终的选址既依托太湖湿地的生态优势,又能强化无锡“两核”城市空间结构。未来,随着周边配套完善,还能带动整个太湖新城的发展,“这相当于为城市画了一张‘体育+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蓝图。”该负责人说。

大型体育设施不仅是政府完善区域配套、提升土地价值的重大投资,更是发展决心与城市形象的象征。自2022年起,江苏就将体育场馆布局要求纳入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在详细规划中确定城市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和规模,统筹安排周边商业、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布局,以此确保场馆布局的合理性与均衡性以及人流集散、消费服务等空间需求。

如何在有限土地上实现功能集成?无锡局规划团队创新引入TOD(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将文商体旅综合体、运动员公寓与地铁无缝衔接,还将项目周边生态景观廊道、户外运动场地等绿色开敞空间纳入统一规划。不仅如此,无锡局还大力推动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了15万平方米的地下区域,用来建设可容纳2200辆车的车库和配套用房。

未来,无锡市民既能坐地铁直达奥体中心,不用愁停车,还能在综合体里吃饭、购物,在户外草坪散步,在骑行道骑行,真正实现“建筑融于自然”。

闲置空地焕发新生

清晨,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丫河村“口袋公园”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附近的居民们或使用器械健身,或在羽毛球场挥拍较量。这个“口袋公园”通过规划改造,将高架桥下的闲置空地打造成新型公共活动空间,划分集会广场区、儿童游乐区、球类竞技区、健身活动区、休闲交友区5个区域。

当夜幕降临,南京市玄武湖畔的青奥·博爱之都篮球公园,也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运动“晚高峰”。谁承想,这片仅1300平方米的袖珍空间,过去只是玄武湖公园一处水泥地与荒草混杂的“边角料”。

傍晚,在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白云路社区,曾经的建筑垃圾堆放点焕然一新,平整的塑胶场地上建起篮球场、羽毛球场……这些由闲置地焕新而来的运动场人气持续走高。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调研体育项目用地。

近年来,江苏省灵活利用短期内尚无开发计划的空闲存量建设用地,城市街旁、地下、基础设施周边、屋顶、滨河等“金角银边”空间建设“嵌入式”小型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同时,结合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强城市公园、城市空置场所、“边角地”盘活利用,推广利用地上、地下、桥下空间建设体育设施的节地模式,增补群众身边的体育服务功能。

与大型体育设施提前规划的“白纸作画”模式不同,将体育设施“嵌”入城市的“金角银边”,本质是在城市建成区复杂限制下进行的一场空间优化与功能适配。

繁忙的交通“缝隙”变身运动舞台,公园绿地“长”出运动场,社区周边“开辟”出一方方活力空间,这些都是江苏城市空间利用走向精细化的生动体现。

此外,江苏还鼓励各地定期梳理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等,用于建设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鼓励各地出台建设用地混合兼容的正负面清单以及配套政策,支持复合利用,优化规划审批手续。

据统计,2024年,江苏省公园绿地共新增球类场地405片。今年,盐城、常州等地相继印发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摸排城市边角地块、绿地以及乡村荒地、空置地块等资源,因地制宜嵌入健身场地设施,让健身“举步可就”。

多种土地供应方式

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与因果巷交叉口东北侧,原东吴丝织厂闲置地块正蜕变为“苏城绿动”体育口袋公园。

“针对群众对体育配套设施的迫切需求,我们鼓励利用存量空闲土地发展文体产业,对原东吴丝织厂空地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用于临时足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建设。”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寸土寸金的古城区、老城区,这座约2900平方米的公园通过“微改造”,将零碎地块转化为连贯的公共运动廊道,破解老城“无地可用”困局,实现空间缝合、一地多能,让市民尽享运动便利。

将闲置地块改造成活力公园,只是江苏加大体育健身领域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保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江苏各级自然资源部门根据项目特点,灵活采用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需求。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体育场馆项目,采用划拨方式供地;对具有一定经营性质的体育场馆项目,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公开出让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对利用存量低效用地改造建设体育设施的,实行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以锡山映月湖生态数字文体产业中心为例,作为无锡市锡山区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民生保障性工程,自2024年开工以来,该项目一直备受关注。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锡山分局以出让方式保障294亩土地,用于建设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文化馆、大剧院以及棒垒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等运动场地,打造文体设施综合体。

目前,为回应市民对苏超的观赛热情,以足球普及为导向,苏州市选取福运路以南、大运河以东地块等5宗地块,委托属地部门在做好临时覆绿的同时,通过平整场地、设置球门的方式,建成临时街头足球场,满足周边居民足球运动需求。

常州市足球训练基地。

助推农文体旅融合

长河落日,江风吹拂,在绿树环绕的真草球场上酣畅淋漓地踢一场足球——这样的体验,在南通市成为现实。近日,被誉为“长江最美足球场”的南通长江体育公园核心“绿茵足球”片区正式对外开放,让长江岸线不仅成为涵养生态的绿色屏障,更成为市民乐享自然的滨江休闲带、运动健身场和生态体验地。

而远在500公里之外的徐州市沛县鹿楼镇八堡村,一场“村界杯”激战正酣。从20世纪50年代趁清闲时一起踢球,每到春节必进行一场赛事,发展到后来村和村之间比赛,再到如今形成“村界杯”IP。这个结合村庄规划编制、在采煤塌陷地上建起的足球场,不仅让周末看球赛成为当地村民的日常,更推动足球体育、林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仅今年春节期间,沛县“村界杯”就吸引了全国90支球队、2600余名运动员参赛,单日观众突破3万人次,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4.5%,重点酒店营业额提升45%,网上预订的农产品比之前翻了10多倍,村民获得实打实的收益。

随着“村界杯”的规模和影响扩大,沛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按照着力打造1个核心IP、N个配套场景、“1+N”活动矩阵建设的要求,分配114亩村庄规划用地指标全力支持“村界杯”主题公园项目建设。

“我们统筹安排文体设施用地计划,对省级及以上重大文体项目,由省级直接配置用地计划,实行‘免申即享’;对市、县文体项目,实行用地计划‘实报实销’。”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用途管制处处长魏成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供应文体设施项目用地81宗、总用地约4750亩,其中,划拨2514亩、出让2236亩,有效保障当地文体产业用地需求。

据了解,江苏对新建体育中心、足球场地等文体设施项目,实行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支持开展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三证齐发”。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简易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支持按照原地类管理;对利用公园绿地、“边角地”“插花地”以及闲置土地等增设运动场地的,简化用地审批手续,支持文体旅产业发展。

短评

一场足球赛,“踢”出城市好风采

陈琛

绿茵场上,人声鼎沸,呐喊欢呼;街头巷尾,城市竞赛引发的系列“热梗”火爆社交网络。这个夏天,苏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火爆出圈,我们为精彩进球欢呼,为球队竞争呐喊,踢出的不仅是竞技体育的风采,其背后更离不开一系列精准高效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从苏超球场扩建的规划审批到参赛球队日常训练基地的用地保障,从交通配套的用地协调到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江苏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以其专业的服务支撑,为苏超带来的体育狂欢夯实基础。

没有合理的规划,再火爆的赛事也难以找到释放激情的空间;没有及时的用地保障,再宏大的体育愿景也只能停留在蓝图阶段。自然资源部门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整体布局,优化选址方案、简化审批流程,优先保障体育产业用地需求,为苏超的火热搭好台子、提供服务、全程托举,让苏超这项以重振江苏足球为初衷的赛事,成为现象级热点,并迅速与文旅融合,激发城市的消费活力。

最火爆的苏超比赛,一场就涌入6万名观众,给城市交通带来不小的考验。自然资源部门在规划层面统筹考虑赛事交通需求,通过优化球场周边路网结构、合理布局停车场用地、协调公共交通接驳,有效缓解了赛事期间的交通压力,让球迷“来得顺畅、回得便捷”,极大提升了观赛体验。

在苏超之前,贵州“村超”“村 BA”等通过体育赛事提高本地名气的模式也曾得以验证,大家都意识到,体育不仅是文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起到一种凝心聚力、擦亮地域名片的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热梗的传播并未停留在线上,而是直接带动了线下文旅消费。盐城市结合湿地资源推出“观鸟+观赛”套餐,预订量超2万单;镇江西津渡景区夜游人数较平日增长3倍。这种“线上造梗—线下消费”的闭环,让苏超成为“体育+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

苏超出圈启示我们,现代体育产业的发展早已超越单纯的竞技层面,成为一个涉及国土空间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复杂系统工程。随着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期待更多科学规划赋能体育发展的创新实践,让体育激情与城市空间和谐共生。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来源:i自然全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