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3日,富平县“富平有好柿”湾里村产业融合庆丰收活动在薛镇湾里村举办。活动现场,领导致辞、湾里村三产融合发展历程回顾、丝路唐韵柿染服装走秀、未来教室和国际青年旅舍启动仪式等环节依次展开,系统展示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三星与富平县委、县政府协
富平有好柿
融合促振兴
湾里村产业融合庆丰收活动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23日,富平县“富平有好柿”湾里村产业融合庆丰收活动在薛镇湾里村举办。活动现场,领导致辞、湾里村三产融合发展历程回顾、丝路唐韵柿染服装走秀、未来教室和国际青年旅舍启动仪式等环节依次展开,系统展示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三星与富平县委、县政府协同帮扶下,湾里村从产业落后村向三产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的阶段性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从产业弱村到融合亮点
多方协同激活发展动能
湾里村的蜕变,始于2018年的一次精准选择。彼时,这个人均耕地仅1-2亩、土地分散、劳动力不足的村庄,只有200余棵挂果柿子树,被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中国三星选中,成为柿子产业帮扶项目点。
富平有好柿
2019年,在项目支持下湾里村促发柿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45户农户以基本股、发展股形式入股,筹集资金57.2万元,叠加中国三星80万元公益投入,合作社迅速搭建起分选、加工、仓储、配送一体化的柿饼加工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富平县果业中心的技术赋能,让柿饼通过电商渠道以20元/斤的高价售出,当年即实现村民增收。
2023年,项目再升级: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以公益投入撬动政府超1500万元配套资金,建成柿子加工未来工厂、柿饼晾晒共富工坊、柿漆生产车间、柿染艺术馆,老旧校舍被改造为集加工、直播、研学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带动5个村集体参与产业发展。如今,湾里村年加工鲜柿100万斤,生产柿饼10万斤、冰淇淋柿子40万枚、柿漆8万斤,年产值超800万元。
产业造血惠民生
村民的腰包鼓了 村庄样面貌新了
产业振兴的成果,最终落在村民的获得感上。“2019年前,摘柿子的人工费都比卖价高;现在合作社以2.25元/斤收购,去年我家柿子全卖光了。”村民赵增民从普通农户成长为加工厂厂长,他的话道出了社员的共同心声。
项目设计的“发展股+基本股+村集体”,以“5:3:2”利益分配机制让118户社员累计分红40.6万元,村集体增收20万元9263人次就业务工、100余万元人工工资发放,更让村民赵进良、王亚萍等实现“在家门口稳定增收”——打扫卫生、运输柿子月入1500元,加上销售柿子和分红,年收入超2万元已成常态。
产业升级同步推动村庄焕新。河道改造、道路重修、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完善,让湾里村旧貌换新颜;入社农户从45户增至118户,村民对产业发展的信心持续攀升。“农民是合作社发展的根基,让大家得实惠,产业才能走得远。”合作社负责人杨维娜的话,道出了项目成功的关键。
三产融合向未来
从“卖产品”到“卖体验”的新跨越
站在新起点,湾里村的产业蓝图更显开阔。2024年建成的未来工厂,通过现代化生产线大幅提升柿饼生产效率与品质,去年试产即实现产品售罄;全国首条柿漆中试生产线投产,将青柿子转化为可应用于纺织、家具、工艺品的柿漆,代染布订单已达10万米,柿染工坊直播月销售额10万元,带动58户农户稳定就业。
富平有好柿
产业发展也在重塑村民观念:过去因“大小年”波动的柿子产量,如今因村民主动疏果变得稳定;农机化社会服务的试水、研学与乡村旅游的谋划,更让村庄从“生产车间”向“体验空间”升级。“现在我们用公益资源发展农业,未来希望农业反哺公益。”杨维娜的期待,折射出湾里村从“受助者”向“共益者”的角色转变。
从“输血”到“造血”,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湾里村的实践印证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搭台、农民主体”的乡村振兴模式的生命力。在“未来学校”“国际青年旅舍”等资源加持下,这个曾经的产业弱村,正以“富平有好柿”的底气,向三产融合的富裕村庄阔步前行。
来源:中国扶贫基金会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