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凉,医生提醒高血压患者:宁可多喝点粥,也别轻易吃这8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15:39 2

摘要:一到秋天,医院门诊里高血压病人的数量就明显多了。气温一降,血管收缩,血压就容易“蹿”得厉害。很多老年人明明前几个月都挺稳定的,一到深秋就头晕、心慌、甚至半夜突发高血压危象。

一到秋天,医院门诊里高血压病人的数量就明显多了。气温一降,血管收缩,血压就容易“蹿”得厉害。很多老年人明明前几个月都挺稳定的,一到深秋就头晕、心慌、甚至半夜突发高血压危象。

这个时候,吃什么、怎么吃,真的比平时更要讲究。尤其是年纪大了、有高血压基础的人,饮食能不能管住,直接关系到平安过冬。

医生不是吓唬你。秋冬季节血压控制不好,后果最严重的,不是头疼脑胀,而是心梗、脑出血,真要命。

粥不是神药,但它真的很“温柔”。一碗热热的粥,入口顺滑、容易消化,肠胃没什么负担,对高血压患者这种消化功能本就常常偏弱的人群来说,太合适了。

粥的水分含量高,能帮助身体补充水分。秋冬干燥,很多人喝水少,血液变得黏稠,血压就更容易升高。粥能润一润,还暖胃,对调节血压波动其实有间接帮助。

尤其是清粥、燕麦粥、南瓜粥这类低盐、低脂肪的粥,对控制血压、稳定情绪、改善睡眠都有好处。不是说什么粥都能喝,甜粥、咸粥、加了腊肉或咸菜的粥,反而适得其反。

这不是危言耸听。很多高血压病人,一进冬天就习惯吃得重口味,结果血压一天天往上飙。医生最怕听见的就是那句“我就吃了一点点”。

尤其以下这类食物,哪怕再馋,也得学着控制。不是说一口不能沾,而是吃多了,真的出事。

首先是腌制类的咸菜、咸鱼。它们的钠含量高得惊人,哪怕只吃一点,血压可能就得蹿一蹿。很多人以为腌得时间长点就“入味”了,其实那是把盐“吃进去”了。

再就是各种火锅底料、麻辣烫汤底、辣酱等重口味调料。别看它们香,里面的盐、油、味精、香精加在一起,对血管来说简直是“地雷”。

还有部分人上了年纪之后越来越爱喝酒,觉得暖身。尤其是冬天,“小酒一杯,活血又通络”这类说法流传很广。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酒精本身就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不稳,长期喝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油炸食物、动物内脏、奶油蛋糕、甜饮料这些就更不用多说了。它们不但油脂含量高,还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血压不高才怪。

这些食物的问题不只是“高盐高脂”,更糟的是它们会影响药效。有些病人明明按时吃药了,血压还是控制不好,追根究底,就是嘴上不管。

很多人对血压这件事没什么概念。觉得没头疼、没晕倒、没中风,就说明血压还行。但高血压的危险就在于它“悄无声息”。

长期高血压会让血管变硬、变脆,像橡皮筋老化了一样。一旦遇到情绪激动、天气骤冷、吃得太咸,血管承受不住,很可能就会破裂。

特别是脑血管,一旦破了,甚至几分钟内就可能致残、致命。这些事不是吓唬人,而是真真实实发生在身边的病人身上。

所以医生才会一次次叮嘱,“血压控制得稳不稳,不是你感觉好不好,而是看数字”。而这个数字,除了靠药物,饮食和作息的配合也非常关键

秋冬吃饭,讲究的是一个“顺”。身体要顺,气要顺,血压自然也就顺了。粥,是这个季节最符合这个理念的食物。

很多老年人天冷就胃口差、吃不下、便秘。这时候一碗小米粥、山药粥,不仅暖胃,还能促进肠道蠕动。肠道一通,气血就顺,血压也稳

而那些重口味、油腻、辛辣的东西,虽然一时爽口,可是吃完之后呢?打嗝、反酸、便秘、血压飙升,接着就是整夜睡不好,白天没精神,形成恶性循环。

医生从不否认吃饭要讲求“口福”,但对高血压人群来说,“平淡”才是最长久的“福”。不是不让吃,而是得学会怎么吃,吃多少,怎么搭配。

很多人对高血压的理解还停留在“吃药就好”的阶段,但真正能把血压拉回稳定状态的,往往是那一日三餐。

厨房,是高血压患者的“第一道防线”。炒菜时少放盐,能用天然香料就别全靠味精、鸡精。多用蒸、煮、炖的烹饪方式,少炸、少煎。

家里人要有耐心,互相提醒。不是医生一个人能管得住血压,而是全家一起改习惯。吃得清淡点,身体轻松了,心情也就不那么急躁了

很多老年人说吃清淡没味道,那是还没找到方法。比如加点香葱、姜丝、柠檬汁,味道就出来了,健康也不打折。

血压这事,没有捷径。一步步来,少吃一口咸的,多添一口粥,身体会告诉你答案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刘建民.高血压患者饮食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22):1712-1715.

2. 李晓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指导与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5):112-113.

3. 陈志刚.高血压防治中的合理膳食策略研究[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22,13(3):45-48.

来源:陈晨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