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说他们穷到彻底买不起品牌货,这话也不全对。更多的是消费心态变了,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头扎进品牌堆里,花大价钱买个标志就觉得值。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刚工作没几年,或者还在上学的,兜里钱确实没以前那么宽裕了。
但说他们穷到彻底买不起品牌货,这话也不全对。更多的是消费心态变了,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头扎进品牌堆里,花大价钱买个标志就觉得值。
现在大家更聪明了,学会了算账,追求性价比高的东西。以前90后那拨人,赶上经济好时候,广告轰炸下,觉得买个大牌包包鞋子,就能显得自己有品位。
现在00后上场了,环境不一样,房价高,工作压力大,工资涨得慢,他们开始想,干嘛非得花冤枉钱啊?转而找平价替代品,照样过得舒服。
据普华永道2023年的全球消费者洞察调研显示,中国有51%的消费者在减少非必需品开支。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必需品也开始挑更便宜的渠道买。
2024有意思生活方式报告里,年轻人消费变得精打细算,46.7%的人说折扣吸引力大是买单的关键。以前年轻人是月光族,超前消费成风,现在省钱攻略满天飞,社交媒体上到处是分享怎么“薅羊毛”的帖子。
豆瓣上“不要买 | 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成员超23万,大家在那吐槽品牌营销套路,鼓励不跟风买买买。这反映出年轻人开始反思消费主义,觉得无节制花钱不靠谱。
为什么会这样?经济环境是个大背景。疫情后,工作不稳,收入不确定性增加。年轻人刚入职,薪水本就不高,还得面对房租、生活费。
尼尔森IQ 2024年中国快消品市场五大趋势报告指出,消费者行为更复杂,分化明显,更关注产品和情绪体验。
“Z世代”尤其如此,他们追求情绪价值,但不等于乱花钱。
相反,他们用低价东西模拟有钱人的无痛消费。比如在1688、拼多多、SheIn、Temu等软件上买东西,价格低,品质过得去,不用纠结半天。直播间主播帮挑货,一键下单,省时又省力。
拿1688来说,本来是批发平台,对大买家开放,现在普通人也能用。阿里数据,2023年专业买家超6500万,很多是25岁左右的女性,和小红书用户重叠。
为什么重叠?因为小红书上大家分享笔记,怎么在1688搜同款,价格从大几百降到几十。举个例子,淘宝上“ins风盘子”十几块甚至几十,在1688上4元就能搞定。
一套竹筷在淘宝卖15.8元,1688只要1.4元;秋冬打底裤淘宝卖80多元,1688只需17元。
这样的差距,谁不心动?年轻人发现,很多品牌货其实是工厂代工,绕过品牌环节,直接从源头买,省下中间差价。
拼多多连接工厂和消费者,支持一件发货。以前品牌提供专业服务、情绪价值、视觉感受,但现在经济环境下,大家问,真的需要吗?产品低价耐用才关键。
国内代工厂技术成熟,自立门户卖货,对老品牌是打击。化妆品从国际大牌转本土货,使用感受差不多。
Lululemon的瑜伽裤官网卖980元,平价平台几十元,生命周期一年,穿出去玩泥巴,何必花贵钱?户外衣服也一样,小众品,何必附加值那么高。
年轻人消费从炫耀性转向策略性。“凡勃伦效应”以前管用,价格高反而卖得好,炫富显地位。现在不一样,年轻人避开消费陷阱,不愿被裹挟。
豆瓣“消费主义言行大赏”小组,讨论营销手段、浪费污染,快销品如衣服、美妆,环保争议大。2020年后,“绿色环保词”重要性上升,比如回收、闲鱼二手消费。
年轻人接受极简主义,减少消费,降低资源破坏。不是穷,是理性。
再看心理层面,生活快节奏,职场竞争激烈,年轻人逐渐感到疲惫。韩炳哲说,今天消费不是商品,是情绪。但情绪开发无尽,年轻人转而防御,躺平,拒绝过度努力。
“丧文化”、“空心病”流行,但也带来反思。年龄越小,不幸福越高,人生危机提前。年轻人用消费解压,愿意为质量、健康、颜值多花钱,报告显示35.7%的人为质量好买单,30.8%为颜值。
旅行、学习支出增加,36.5%为旅行,23.1%为学习,超服饰16.2%、美容13.7%。
这不等于抠门,是“精致抠”,减少不必要浪费,追求简单有品质生活。网络媒体帮了大忙,年轻人数字原住民,社区分享观点,废物利用、共享出行成新时尚。
豆瓣小组用积极语汇自我褒奖,如“100个不消费的快乐”。以主义概念化实践,塑造群体认同。组规理论性强,明确发帖要求。
市场反应呢?品牌难做,只有回归核心,掌握生产资料、技术的人胜出。年轻人买得爽、买得值,才是新风口,花里胡哨东西不接地气,有不少卖高价产品的老板最后变成了失信人。
阿里推工厂兴起,年轻人新消费观,拉动竞争向现象级。
但这有潜在影响。正面是环保可持续,减少浪费。负面是可能牺牲部分品质,或忽略服务。但整体,年轻人更独立,不盲从。以前崇洋模仿西方,现在彰显个性,重体验胜物质。
体验融入生命,商品不能。年轻人前卫,走体验经济前沿。
年轻人不是穷到买不起品牌,而是不想买了,品牌信仰崩,平价崛起,消费者开心,市场挑战大。每代有每代消费经,现在是精明时代。
来源:AnnieBa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