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天清晨六点,她从冰箱里拎出一罐11美元的蛋罐头、一盒低脂麦片,加些脱脂奶粉糊弄孩子的早餐。鸡蛋罐头能吃一周,她说比买六个新鲜鸡蛋便宜而且耐放。她孩子去年查出肥胖,医生一句“少吃预制食品”她只能苦笑:“房租1800美元一个月,想做饭,我哪有空?”
美国人连鸡蛋都卷进罐头,预制菜早就成了他们谋生的刚需,甚至蔬菜肉汤能保鲜两年!
这种“便利”是底层家庭用健康换来的选择权缺失,是资本对人胃口的精准诈骗。
美国的所谓预制菜,并不是为了更好吃,而是为了活着。
真正的故事从一位底层母亲丽莎的早餐桌开始。
每天清晨六点,她从冰箱里拎出一罐11美元的蛋罐头、一盒低脂麦片,加些脱脂奶粉糊弄孩子的早餐。鸡蛋罐头能吃一周,她说比买六个新鲜鸡蛋便宜而且耐放。她孩子去年查出肥胖,医生一句“少吃预制食品”她只能苦笑:“房租1800美元一个月,想做饭,我哪有空?”
丽莎不是个例,是4700万“粮食不安全”美国人的缩影,不是没饭吃,是吃不起健康的饭。
资本方便了的是他们自己的利润报表。
2024年爆发李斯特菌疫情后,有人直插Boar’s Head这种老牌大厂暗访。苍蝇在肉品上起舞,设备长霉,碎肉掺地沟水。工厂“优化成本”手段,过期肉做香肠、添加剂用量超出3倍,这些东西竟然被堂而皇之地送进家庭厨房。
那些含有致癌物的配料竟然也大摇大摆被许可使用。比如Hunts意粉酱,中国海关实打实测出了环氧乙烷,“灭菌剂”跑进吃的,FDA居然无动于衷。“你吃不死就不算问题”,这是美国规则露出的真面目。
监管在“方便”面前闭了眼。
中国博主“小厨阿杰”做了一场令人胃口尽失的预制菜试吃直播,内容足以脱粉:“1美元牛排”冷时候硬如砖,热之后齁得直皱眉。“鸡蛋罐头”蛋白像皮筋儿、蛋黄弹跳感十足。“蔬菜罐头”吃起来像调味水泡的纸渣。
这是工业残次品的奇迹再利用。
“美国家庭菜谱”,半罐蘑菇浓汤加肉泥倒在锡纸上,再撒上盒奶酪、碎芝士、速冻玉米和面糊,“搅一搅,倒一碗牛奶入烤箱”。最后端出的那盘“晚餐”,比火锅底料都复杂,只有一个目的热量最大、成本最小。
有人说,美国预制菜文化离不开它的城市化历史。
1920年冷冻技术诞生后,二战让军事口粮需求扩张,罐头、速冻食品走进军营、超市,再到家庭厨房。Sysco这类巨头靠一场场并购,喂饱了资本的胃口,却伤透了老百姓的健康。
1950年代开始,预制菜年增速超过10%,此后几十年就是美国慢性病爆发的起点。2022年美国68%的成年人超重,2023年肥胖率逼近44%,是吃不起新鲜菜!
“健康预制菜”成了新概念,价格翻上去3倍,底层人根本碰不起。这分明是剥削升级。
对比之下,中国的做法,就显得格局高多了。
2024年“预制菜”被稳稳纳入乡村振兴,方向是“农业增值”。比如山东鲁丰集团,用地头新鲜菜做水饺速冻,只加3种常规添加剂,口感不输现包。
在中国推校园预制菜那点事儿,教育部、家长、媒体三方全维度监督,“安全审慎”成了基本要求。这点在美国早成了笑话,你举报7次,人家照旧出货。
我们这批中产、家长、网民,对孩子吃进嘴的那一口,是真较真。
当国内有人拿大洋彼岸的“预制菜典范”来试图倒逼中国模仿,咱不缺预制菜,咱缺的是责任感和食品观念的正本清源。
便利不等于廉价,更不等于放任添加剂的狂欢。
我们发展预制菜,绝不能照抄美国那碗排骨炖沥青。
我们要的是产业链延伸,是农民增收,是主妇减负,同时更重要的是安全,是健康,是民族对饮食结构的深刻自觉。
让老百姓吃得好、吃得明白、吃得放心,这才是每一口“预制菜”应有的价值承载。不是逃不过贫穷的补丁,也不是资本的控场工具。
美国的故事恰好是我们最该吸取的教训。
想清楚了这一点,才知道为什么“国产红烧牛肉面”,都比那11美元的美式牛排香得多。
来源:刘淼的健康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