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OpenAI的Sora2刚发布两周,百度的蒸汽机AI视频模型就和谷歌Veo3.1撞了发布档期。
OpenAI的Sora2刚发布两周,百度的蒸汽机AI视频模型就和谷歌Veo3.1撞了发布档期。
这可不是什么默契,说白了就是Sora2带来的压力太大,逼得两家不得不赶紧出招。
奥尔特曼把Sora2叫做“创意领域的ChatGPT3.5时刻”,这话不算夸张。
它在物理逻辑、画面连贯性这些地方确实有大进步,更关键的是,把“文本变视频”的工具做成了“创意加生态”的平台。
这一下就把行业搅活了,等于告诉所有人,AI视频还能这么玩。
Sora2的技术确实能打,但真不是没对手。
它的核心升级点很明确,物理效果更准了,杯子掉地上碎了的样子,跟现实里几乎没差;镜头能跟着脚本走,不会乱晃;还能直接生成声音,不用后期配音;写实、动画各种风格也能驾驭。
本来想只夸技术,但实际测试下来,它也不是绝对领先。
华泰证券做过对比,可灵的视频质量整体比Sora2要好,还登上了专业榜单的榜首。
网友测评也发现,Sora2生成的视频里,人物手部还是会不自然,偶尔还有文字乱码的情况。
但Sora的聪明之处不在硬拼技术。
它靠Cameo和Remix两个功能解决了AI加社交的难题。
用户录一次自己的音视频,AI就能复刻形象,放进任何场景里和朋友共创。
这种熟人之间的低成本创作,比单纯追求画质管用多了。
行业竞争的逻辑也跟着变了。
以前大家都比模型多厉害,现在更看重能不能落地、能不能赚钱。
百度蒸汽机团队就直言,Sora2在产品化和社交裂变上给了他们很多启发。
这种转变,比技术突破本身影响更大。
Sora这波操作把行业节奏带起来了,国内玩家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快手的AI团队假期8天没休息,百度副总裁接受采访时说,团队50多天高强度推进工作,还特意提了句“国庆中秋加班是合法的”。
这股紧迫感,全是Sora给逼出来的。
SoraApp的表现更能说明问题。
上线第四天就拿下美区AppStore免费榜第一,把ChatGPT和Gemini都超了。
虽说只在美加地区开放,还得要邀请码,头两天下载量还是达到了16.4万次,首周更是突破60万。
能这么火,全靠三个关键点。
UGC玩法确实有意思,用Cameo能和朋友甚至名人同框,Remix能随便二创,AI还能实现各种离奇剧情,社交属性拉满了。
邀请制也很妙,每个新用户能邀请4个好友,既保证了用户质量,又靠稀缺感催火了传播。
更别提还有ChatGPT的流量打底,7.9亿的网页端月活用户,导流太轻松了。
不过火归火,问题也不少。
AppStore上它的评分才2.8分,好多用户吐槽内容审核有问题,还有人担心版权侵权。
看来想坐稳榜首,这些坑得赶紧填。
Sora真正的野心藏在后面,IP分成。
OpenAI打算让版权方给角色设权限,还能从创作收益里分成。
这一下就把好莱坞、游戏大厂这些IP方拉进来了。
对他们来说,手里的IP库就成了能持续赚钱的“油井”,还能靠创作者维持热度。
对普通人来说,以后能用蝙蝠侠、皮卡丘这些角色做视频,做得好还能拿分成,创作门槛直接拉低了。
这种模式给国内玩家指了条路。
百度的蒸汽机已经有了自己的打法,支持无限时长生成,还能实时改内容,价格更是行业的7折价。
用它做的科幻短片《归途》,40多个镜头才花了330多块,换成传统制作得上百万。
快手也没闲着,拿千万资金搞创投计划,扶持AI短剧创作者,自家的可灵模型已经生成了上亿条视频。
很显然,Sora2的价值不是技术多领先,而是打开了AI视频的新玩法。
以前大家都盯着B端市场,现在才发现C端的社交和创作需求这么大。
国内的百度、快手在技术上追得紧,在本土化玩法上更懂用户,未必不能后来居上。
AI视频的战场早就不是技术比拼了,而是生态的较量。
Sora2把“模型+场景+商业”的链路走通了,接下来就看谁能把这条路上的细节做扎实。
对创作者和用户来说,不管谁赢,能用上更便宜、更好用的工具,能靠创意赚到钱,才是最实在的。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