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护士护士,快去看一下46床,我家老伴站在那脚迈不动了。”近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内发生紧急一幕,责任护士听到呼喊后立即前往病房查看患者情况。
【本网讯 刘丹丹】“护士护士,快去看一下46床,我家老伴站在那脚迈不动了。”近日,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内发生紧急一幕,责任护士听到呼喊后立即前往病房查看患者情况。
据了解,该患者为帕金森患者,责任护士立即告知管床医生并询问患者服药时间,医生查看后发现患者此时症状为“剂末”现象,后与患者积极沟通,消除患者及家属紧张的情绪,患者慢慢移动步伐行走至床旁。
那什么是“剂末”现象呢?管床医生刘广志介绍,“剂末”现象又称疗效减退,通常发生在药物治疗的“蜜月期”之后,即帕金森病患者病程发展到一定阶段,药效维持时间缩短,症状在药物浓度降低时出现症状加重。“剂末”现象的表现包括震颤、动作缓慢、肌肉僵硬等症状加重,患者可能感到难以从椅子上起身、行走困难、吞咽困难等。此外,非运动症状如疲劳感、胸闷气急、疼痛、烦躁等也会在剂末时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效维持的时间越来越短,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就像手机电量不足会自动关机一样,人体体内的多巴胺水平也会随着药物代谢而下降,导致症状再次出现,甚至比服药前更严重。
针对这一问题,刘广志医生建议患者首先要做好“剂末日记”,记录下每次“剂末”出现的时间、症状和持续时间,这样就诊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您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开启寻医求药模式。包括“加餐”大法、“缓释”大法、“联合”大法等。当然,药物的调整必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执行,不得自己私自调整药物的服用次数、剂量和种类。并且要注意观察调药后的改善情况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神经内科三病区副主任宋金辉强调,当“剂末”现象出现时需注意安全。患者避免登高,避免接触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防止意外的发生;室内铺设防滑地板,安装扶手等安全设施,减少因“剂末”现象发生跌倒;降低床面高度,患者坐在床边双脚可着地为宜;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床头灯设置在顺手的地方;减少室内障碍物,方便患者居住;患者穿着宽松衣裤,尽量减少扣子,布料最好选用纯棉透气材质;外出穿防滑平底皮鞋或布鞋,避免穿胶底鞋、系带鞋和人字拖鞋等。
其次也可以进行居家康复训练。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难度,避免过度劳累,持之以恒,具体的康复训练方法有面部训练、头颈部训练、躯干训练、手部训练、步态平衡训练、语言训练等。具体包含①视觉提示:使用激光拐杖、地面标记线或节拍器的闪光灯等,帮助患者通过视觉刺激触发迈步。②听觉提示:跟随节拍器、音乐节奏或口令(如“1-2-1”)行走,利用听觉反馈打破冻结。④跨步练习:有意识地抬高膝盖、迈大步行走。⑤方向转换训练:练习以弧形转弯代替直角转弯,减少因冻结步态造成跌倒的风险。同时也需保持乐观的心态,通过听音乐、养花及养宠物等爱好来分散紧张焦虑的情绪,当然,家人朋友的陪伴与支持也可以给患者莫大的鼓励,加之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调整用药方案,才能更好地控制症状。
“‘剂末现象’只不过是帕金森病漫长病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它绝不足以定义我们的人生。”宋金辉表示,只要患者及时就医、科学调整治疗方案,配合安全防护与康复训练,就能战胜“剂末”。
来源:襄阳一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