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在这里见到了负责科研“石斛克隆”技术的何开翠。她轻轻拿起一瓶正在培育的幼苗解释道:“这就是我们正在攻关的石斛茎干愈伤组织技术——通过人工干预,让石斛直接从茎干腋芽处发芽诱导圆球茎,跳过传统以种子为外植体育苗的漫长阶段。”在她的介绍下,这项被形象称为“石斛克
在福兴镇甘御兰石斛种植园区的组培室内,一排排整齐的培养架上,嫩绿的石斛苗在无菌环境中静静生长。
记者在这里见到了负责科研“石斛克隆”技术的何开翠。她轻轻拿起一瓶正在培育的幼苗解释道:“这就是我们正在攻关的石斛茎干愈伤组织技术——通过人工干预,让石斛直接从茎干腋芽处发芽诱导圆球茎,跳过传统以种子为外植体育苗的漫长阶段。”在她的介绍下,这项被形象称为“石斛克隆”的技术,其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
野生石斛的繁殖困境:
自然界的“低效”与“稀有”
在自然界中,野生石斛的繁殖方式充满艰辛。何开翠告诉记者,野生石斛只能通过果荚中粉末状的种子进行传播。果荚成熟后自然开裂,种子随风或昆虫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萌发新的植株。这种依靠自然媒介的繁殖方式效率极低,成活率不足万分之一,这也是野生石斛稀少、被誉为“药中黄金”的重要原因之一。
“野生石斛的生长周期长、抗逆性弱,加上人类过度采挖,其资源日益枯竭。”何开翠说,“人工种植成为保护资源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
传统人工种植:
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
甘御兰石斛种植基地推行的人工组培技术,曾被视为石斛产业的重大突破。技术人员人工收集果荚中的种子,在无菌培养瓶中将其培育成圆球茎,再经过增殖苗阶段,最终成长为可移植的大苗。这一技术实现了石斛的品质控制和规模化生产,大幅提升了产量。
然而,传统组培技术并非完美。何开翠算了一笔时间账:“从粉末状种子到可移植大苗,全程需要10个月。时间越长,风险越高,污染、病害、环境波动都可能让心血付诸东流。”随着石斛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传统技术的瓶颈日益凸显,技术革新迫在眉睫。
“石斛克隆”技术:
从十个月到七个月的“育种革命”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石斛茎干愈伤组织技术——“石斛克隆”应运而生。何开翠团队在今年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诱导石斛鲜条腋芽萌发形成圆球茎并成苗,成功跳过需以种子为外植体的季节限制,同时还将育苗周期从10个月缩短至7个月。
“这不仅是时间的节省,更是效率和风险的降低。”何开翠表示,“传统组培像‘从零开始盖楼’,而‘克隆’技术更像是‘在现有结构上扩建’,路径更直接,可控性更强。”
尽管技术前景广阔,何开翠也坦言,“石斛克隆”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培育出的苗在品质、产量和抗病性上还不稳定,距离大规模投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透露,团队正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调控环境因子等方式持续攻关,力争早日实现技术成熟。
科技小院赋能:
国家级“科技小院”助推产业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金堂石斛产业的创新并非孤军奋战。近日,“四川金堂铁皮石斛科技小院”成功入选国家级科技小院,成为金堂首个“国字号”农业科技平台。这一平台依托多所高校专家团队,围绕石斛优苗育种、产品研发等开展技术攻关,为本地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据介绍,团队已成功选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的石斛新品种,实现亩产提高25%;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将培苗移栽成活率从60%提升至95%。
科技小院不仅是技术研发的阵地,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累计组织农业技术培训13场,覆盖超2000人次,培育本土乡村振兴种植能手20余人。
探索永不止步:
金堂企业的创新与突破
“农业科技的核心是落地,是让农民受益、产业升级。”何开翠说,“我们希望通过这项技术,未来能让石斛种植更高效、更普惠,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从野生石斛的“自然繁衍”到人工组培的“十年磨一剑”,再到“石斛克隆”的“七个月成苗”,金堂铁皮石斛的种植史,正是一部科技赋能农业的缩影。而在这背后,是像何开翠这样的科研人员,以及甘御兰这样的企业,扎根乡土、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随着国家级科技小院的落地和金堂石斛产业的持续升级,这条“探寻之路”或将引领中国石斛种植进入一个全新的高效时代。
来源:成都新金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