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今儿个唠宋朝 —— 这宋朝啊,跟别的朝代不一样,别的朝代都怕地主抢老百姓的地,又是立田制又是抑兼并,唯独宋朝,明着说 “不立田制”“不抑兼并”,意思就是 “地你们随便买,谁有本事谁占,朝廷不管”。结果呢?全国七成以上的地,都落到当官的和地主手里,农民手里那点
宋朝“不抑兼并”是养虎!地主占7成地逼反农民,最后连国也亡了
宋太祖用土地换兵权,结果地主抢地抢疯了——宋朝钱空人反全因这
咱今儿个唠宋朝 —— 这宋朝啊,跟别的朝代不一样,别的朝代都怕地主抢老百姓的地,又是立田制又是抑兼并,唯独宋朝,明着说 “不立田制”“不抑兼并”,意思就是 “地你们随便买,谁有本事谁占,朝廷不管”。结果呢?全国七成以上的地,都落到当官的和地主手里,农民手里那点地,还不够塞牙缝的。
有人说宋朝皇帝傻,放着地不管,让老百姓没活路;也有人说宋朝皇帝精,这是算准了的 “稳权计”。今儿个咱就用拉家常的劲儿,把这事儿说透 —— 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说起,看看地主咋抢地、农民咋过活,再说说皇帝为啥眼睁睁看着地被抢,最后这政策又咋把宋朝坑了。里头有活人、有真事儿,还有那会儿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保证比说书还热闹,还实在。
要说宋朝的土地政策,得从赵匡胤开国那天说起。公元 960 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就是宋太祖。这哥们儿以前是后周的大将,手里握着兵权,知道兵权太大会造反 —— 他自己就是这么上来的,能不防着别人吗?
登基没几天,赵匡胤就把石守信、高怀德这些开国大将叫到宫里喝酒。酒过三巡,赵匡胤叹了口气,放下酒杯,说:“兄弟们,今儿个咱掏心窝子说句话 —— 这皇帝,我当得不安稳啊!”
石守信他们赶紧放下杯子,问:“陛下,您这话啥意思?天下刚定,谁敢不服?”
赵匡胤摸了摸胡子,苦笑着说:“我不是信不过你们,是怕你们手下人也给你们黄袍加身啊!你们现在手握兵权,我天天睡不着觉。”
这话一说,石守信他们吓得脸都白了,“噗通” 一声全跪下了:“陛下,我们绝无反心!您要是信不过,我们把兵权交出去还不行吗?”
赵匡胤赶紧把他们扶起来,笑着说:“我不是要杀你们,是为你们好。你们跟着我打天下,不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吗?不如把兵权交了,我给你们良田美宅、金银珠宝,你们回家当大财主,天天喝酒吃肉,多快活?以后咱还是好兄弟,子孙后代也能享福,多好!”
石守信他们一听,这好事啊!有地有钱,还不用担风险,赶紧磕头:“陛下圣明!我们明天就交兵权!”
这就是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用土地和钱,换了将领们的兵权。您可别小看这事儿,这可是宋朝 “不抑兼并” 的起点。赵匡胤不仅给了这些大将良田,还明着说:“你们尽管买地,越多越好,朝廷不管!”
为啥?因为他要拉拢这些地主阶级 —— 以前地方豪强手里有地有兵,总造反;现在让他们安心当财主,光想着抢地,不想着抢皇位,朝廷不就稳了?
石守信交了兵权后,立马在开封周边买地,不到一年,就买了上千顷地,家里的佃农有几百人。有一次,他跟赵匡胤喝酒,拍着胸脯说:“陛下,您放心,我现在天天琢磨着怎么买地,哪儿还有心思管兵权?”
赵匡胤哈哈大笑:“这就对了!好好当你的地主,比啥都强!”
就这么着,宋朝开国就给地主们发了 “通行证”—— 地可以随便买,朝廷支持。当官的、有钱的,都跟疯了似的抢地,你买一百顷,我买两百顷,谁也不服谁。
宋朝的地主抢地,那可不是一般的狠 —— 有明着买的,有暗着抢的,还有用权力压的,反正只要能把地弄到手,啥招都使。到后来,全国七成以上的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里,农民手里那点地,连自己都养不活。
咱先说说江南的一个地主,姓李,人称李员外。这李员外以前是个小官,退休后回老家,天天琢磨着买地。有一年江南闹水灾,老百姓的地全淹了,颗粒无收,还欠着官府的税。
李员外就带着管家,挨家挨户去 “送温暖”。到了农民张三家里,张三正抱着饿得哭的孩子,家里的锅都快揭不开了。
李员外进门就叹气:“张三啊,这水灾真害人,你看你这日子过的,我都心疼。”
张三赶紧给李员外倒了碗水,哭着说:“李老爷,您行行好,我欠官府的税交不上,地都要被收了,您救救我吧!”
李员外摸着胡子,慢悠悠地说:“救你也行,你把你那十亩地卖给我,我给你五两银子,再帮你交了税,咋样?”
张三一听,急了:“李老爷,十亩地就值五两?平时最少也能卖二十两啊!”
李员外脸一沉:“张三,你别不知足!现在水灾,谁还买地?你不卖,官府收了地,你一分钱都拿不到,还得坐牢!你自己琢磨琢磨!”
张三看着哭哭啼啼的老婆和孩子,咬着牙说:“卖!我卖!”
就这么着,李员外用五两银子,买了张三十亩地。不到半年,水灾过了,李员外把地租给别的农民,每年收的租子,就有十两银子 —— 这买卖,太划算了!
李员外还不满足,又用同样的招,买了好几十户农民的地,不到三年,就成了当地最大的地主,家里的地有上千顷,佃农有上千人。每次出门,都坐着八抬大轿,前呼后拥,比县官还威风。
要是说李员外是 “趁火打劫”,那当官的抢地,就更明目张胆了。比如舒州的王知府,上任没几天,就看上了城郊的一百亩良田,那是农民李四家的祖产,李四爷爷、爸爸都在这地里种地,养活了一家子。
王知府让人把李四叫到衙门,说:“李四,你那一百亩地,本官看上了,给你十两银子,赶紧把地契交出来!”
李四急了:“大人,这地是我家祖产,不能卖啊!”
王知府把惊堂木一拍:“大胆李四!本官买你的地,是给你面子!你不卖?行,本官说你这地是‘无主之地’,充公!你要是敢闹,就打你五十大板!”
李四哭着说:“大人,您不能这么不讲理啊!”
王知府冷笑:“本官就是理!来人啊,把地契给我拿来,再给李四十两银子,让他滚!”
李四没办法,只好拿着十两银子,哭着回了家。老婆问他地咋了,李四一说,老婆当场就哭晕了 —— 那可是一家子的命啊!
王知府把地抢过来后,租给佃农,每年收的租子,比他的俸禄还多。他还跟别的官员炫耀:“当官不抢地,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地啊,才是真金白银!”
不光是李员外和王知府,宋朝的地主、官僚,个个都在抢地。比如北宋的宰相王安石,虽然搞变法,可他自己也有几百亩地;南宋的奸臣秦桧,家里的地有上万亩,光佃农就有几千人。
到后来,全国的地,十亩有七亩是地主和官僚的,剩下的三亩,还得几户农民分。农民手里那点地,种出来的粮食,交完税、交完租,连肚子都填不饱,只好当佃农 —— 租地主的地,每年要交一半以上的收成,要是遇到灾年,收的粮食还不够交租,就得欠地主的债,越欠越多,最后连老婆孩子都卖了。
有个佃农叫王五,租了李员外十亩地,那年收成不好,只收了二十石粮食,交完租子,就剩五石了。李员外还逼着他交欠的债,王五没办法,只好把家里唯一的耕牛卖了,才凑够钱。
王五看着空荡荡的牛棚,哭着对老婆说:“没了牛,明年咋种地?这日子没法过了!”
老婆抱着孩子,也哭:“要不,咱逃吧?去别的地方,说不定能有条活路。”
可逃到哪儿去呢?到处都是地主,到处都是抢地的,逃到哪儿都一样。好多农民逃着逃着,就成了流民,白天乞讨,晚上睡在破庙里,饿死、冻死的不计其数。
您说,宋朝这 “不抑兼并”,不就是把农民往死路上逼吗?
有人肯定要问:宋朝皇帝傻吗?看着地主抢地,农民没活路,就不怕农民造反?其实啊,宋朝皇帝一点都不傻,“不抑兼并” 是他们算准了的一笔精明账 —— 既能稳住皇权,又能收税,还能让地主帮着管农民,一举三得。
宋朝开国前,五代十国乱了几十年,都是因为地方豪强手里有地有兵,总造反。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就想:“与其让他们有兵造反,不如让他们抢地当财主,光想着赚钱,不想着造反。”
所以他才用 “杯酒释兵权”,给将领们土地,让他们当地主;还让当官的可以随便买地,不用交税(宋朝官员有 “职田”,不用交租税)。这样一来,地主和官僚都得了好处,就会支持朝廷 —— 他们怕农民造反,怕朝廷倒了,自己的地没了,所以会帮着朝廷管农民,镇压起义。
有一次,宋太宗问宰相赵普:“现在地主抢地这么厉害,农民都快没活路了,要不要管管?”
赵普摸着胡子说:“陛下,不用管!地主有了地,就会帮着朝廷管农民;农民要是反了,地主比咱还着急,会自己组织人镇压。咱只要稳住地主,江山就稳了!”
宋太宗一听,对啊!就不管了。后来真的有农民起义,比如王小波、李顺起义,当地的地主果然组织了武装,帮着朝廷镇压 —— 他们怕起义军分了自己的地,能不拼命吗?
宋朝的税收政策,也帮了 “不抑兼并” 的忙。唐朝以前,都是按人头收税,不管你有没有地,都要交税,所以朝廷得让农民有地,不然收不到税。可宋朝实行 “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收税 —— 不管地在农民手里,还是在地主手里,只要有地,就得交税。
这样一来,朝廷就不用管地在谁手里了 —— 反正地主有地,就得交重税;农民没地,交的税少,甚至不交。朝廷的税收,反而更稳定了。
有一次,户部尚书跟宋神宗说:“陛下,现在地主占了七成地,交了九成的税,农民交的税很少,这挺好啊!”
宋神宗笑着说:“对啊!只要税能收到,地在谁手里都行。地主有地,就得给朕交钱,朕才不管他们怎么抢地呢!”
您说这多精明?以前朝廷要管地,是怕收不到税;现在不管地,税反而收得更多,还不用费心,何乐而不为?
宋朝还有个招,就是搞 “租佃制”—— 农民没地了,可以租地主的地种,签个契约,每年交租子。朝廷还规定,地主不能随便欺负佃农,佃农也不能随便欠租子,双方都有规矩。
这样一来,农民虽然没地,但能租地种,有口饭吃,就不会轻易造反。朝廷也不用管农民有没有地,只要地主肯租地,农民有饭吃,社会就稳定了。
有个官员跟宋徽宗说:“陛下,现在佃农比自耕农还多,要是地主不租地给他们,他们就会反。”
宋徽宗说:“没事,地主也要靠佃农种地才能赚钱,他们不会不租的。只要有租佃制,农民就有饭吃,就不会反。”
还真让他说对了 —— 宋朝虽然农民起义多,但大部分都是小打小闹,很少有能推翻朝廷的,就是因为佃农有口饭吃,不想拼命;真要反了,地主还会帮着朝廷镇压。
宋朝皇帝的账算得挺精,可没想到,这 “不抑兼并” 玩着玩着,就玩脱了 —— 地主抢地越来越狠,租子越收越高,农民实在没活路了,就反了;地主还逃税,朝廷收不到税,财政垮了,最后连外敌都打不过,亡了国。
要说宋朝最有名的农民起义,就是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方腊是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的佃农,租了地主的地,每年要交六成的租子,遇到灾年,收的粮食还不够交租,地主就逼着他卖老婆孩子。
方腊实在忍不了了,就召集了几百个佃农,在山神庙里开会。他站在台子上,手里拿着锄头,大声说:“兄弟们,地主抢了咱的地,收那么高的租子,朝廷不管,还帮着地主欺负咱!咱要是再不反,就只能饿死、冻死!反了,说不定还有条活路!”
佃农们都哭着喊:“反!反!跟着方大哥反!”
方腊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几十万人,打下了杭州、歙州等十几个州府,杀了不少地主和官员。有个地主被起义军抓住,跪在地上哭:“我再也不抢地了,再也不高收租了,饶了我吧!”
方腊一脚把他踹倒:“现在说晚了!你抢咱的地,逼死咱的人,今天就给你算账!” 一刀把地主杀了。
宋徽宗吓坏了,赶紧派童贯带着十五万大军去镇压。童贯打不过方腊,就找当地的地主帮忙,许给他们 “起义平了,地还是你们的”。地主们一听,赶紧组织武装,帮着朝廷打起义军。
方腊起义最后还是失败了,方腊被抓,凌迟处死。可这起义,也让宋朝元气大伤 —— 江南是宋朝的粮仓,被起义军这么一闹,粮食收不上来,财政更紧张了。
宋朝的地主,不光抢地,还逃税 —— 他们当官的有免税特权,没当官的就隐瞒田产,跟税官勾结,少交税或者不交税。比如宰相蔡京,家里有上万亩地,却一分钱税都不交;地方上的地主,也跟税官串通,把自己的地算到农民头上,让农民替他们交税。
这样一来,朝廷的税收就越来越少。北宋中期,全国的土地有 800 万顷,可朝廷能收税的,只有 400 万顷,另一半都被地主隐瞒了。户部尚书跟宋哲宗说:“陛下,地主逃税太厉害,国库都快空了,军饷都发不出来了!”
宋哲宗急了:“那咋办?总不能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吧?”
户部尚书说:“只能加税,让农民多交!”
朝廷就开始给农民加税,什么 “免役钱”“助役钱”“方田均税法”,名目越来越多,农民本来就没地,还要交这么多税,更活不下去了,只好逃荒、造反。
到了南宋,情况更糟 —— 北方被金国占了,地盘小了,税收更少了,地主逃税更厉害,朝廷只好再加税,农民起义更多,形成了恶性循环。
到了南宋末年,蒙古打进来了。宋朝的军队,因为军饷发不出来,士兵们都没力气打仗;地主们呢?他们怕蒙古人抢了自己的地,一开始还帮着朝廷抵抗,可后来一看宋朝不行了,就投降了蒙古,还帮着蒙古人打宋朝 —— 反正谁当皇帝,他们只要有地就行。
有个地主跟蒙古将领说:“将军,我帮您打宋朝,您别抢我的地就行。”
蒙古将领笑着说:“只要你帮我,地还是你的,还不用交税!”
地主们一听,都投降了。宋朝没了地主的支持,没了军饷,没了士兵,很快就被蒙古灭了。
您说,宋朝是被蒙古灭的吗?表面上是,实际上是被 “不抑兼并” 给坑了 —— 地主抢地,农民反了,财政垮了,军队没战斗力,最后连外敌都打不过,这都是 “不抑兼并” 的锅!
咱唠了这么多,您该明白宋朝的 “不抑兼并” 了吧?这政策,说精明也精明,说傻也傻。
精明的是,宋朝用土地拉拢了地主,稳住了皇权,收了税,还让社会稳定了几百年 —— 宋朝虽然农民起义多,但没像唐朝那样,一场安史之乱就垮了;也没像明朝那样,流民一闹就亡国,这都是 “不抑兼并” 的功劳。
可傻的是,宋朝把农民逼得太狠了 —— 地主抢地越来越狠,租子越来越高,税越来越重,农民实在没活路了,就反了;地主逃税,财政垮了,最后连外敌都打不过,还是亡了国。
其实啊,宋朝这账,算错了一步 —— 他们只想着拉拢地主,却忘了农民才是国家的根。地主是能帮着稳江山,可农民没饭吃,江山再稳也没用。就像一棵大树,地主是枝叶,农民是根,根烂了,枝叶再茂盛,也得枯死。
宋朝要是能稍微管管地主,别让他们抢地太狠,别让他们逃税太多,农民能有口饭吃,说不定能撑更久。可他们偏不,非要把 “不抑兼并” 走到头,最后把自己玩死了。
咱今儿个说宋朝的土地兼并,不是为了骂宋朝,是为了让您明白一个理儿:
不管啥政策,都得一碗水端平。你偏向地主,农民就会反;你偏向农民,地主就会闹。只有让农民有地种,让地主有饭吃,国家才能稳。
宋朝的皇帝,太精明了,精得过了头,只算了眼前的账,没算长远的账。他们以为只要稳住地主,就能稳江山,可没想到,农民才是江山的根。根没了,江山也就没了。
这就跟咱过日子似的,你光想着自己赚钱,不管别人的死活,最后别人没活路了,也会把你拖下水。做人做事,都得留余地,别太绝 —— 宋朝就是个例子,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来源:清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