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一天中,这2个时间测量血压最准确,你测对了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6 20:18 1

摘要:不少人家里都有血压计。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早晚量血压几乎成了习惯。但有时候,数值忽高忽低,让人心里没底。是不是血压不稳定?还是机器不准?很可能是测的时间不对。

不少人家里都有血压计。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早晚量血压几乎成了习惯。但有时候,数值忽高忽低,让人心里没底。是不是血压不稳定?还是机器不准?很可能是测的时间不对。

别看是个小动作,量血压这事儿啊,讲究真不少。要想测得准,不能随便什么时候都拿起来就量。临床上,我们发现,一天中有两个时间段,特别适合测血压,准确率高、参考价值足。

很多人一醒来就急着起床、洗漱、吃饭,忙得团团转。但刚起床那段时间,正是血压自然波动最大的一段。身体从“睡眠模式”切换到“清醒模式”,交感神经开始活跃,血压会明显上升。

这个时候,如果能在起床后30分钟到1小时内,坐下安静地测一次血压,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清晨高血压的情况。尤其是那些早上容易头晕、心悸的中老年人,更该关注这个时间点的血压变化。

但注意,不是睁开眼睛就抓起血压计测。理想的做法是:起床后不要剧烈活动,先上厕所、洗把脸,然后坐下休息个五到十分钟,再开始测。这种状态下的血压数据,才贴近真实的“基础血压”,也便于医生判断是否有早晨血压异常的风险。

很多人习惯晚上量血压,但时间选得不太对。洗完澡、看完电视、准备睡觉之前才想起测一测,其实已经错过了更有参考价值的时间段。

晚饭前一小时左右,是另一个测血压的黄金时机。这个时候,人在一天中的活动基本结束,身体也逐渐进入“收尾”阶段,血压趋于稳定。如果这时候能坐下来,保持安静状态几分钟再测,数值通常比较准确,也比较有规律性。

尤其是对于服用降压药的人来说,晚饭前测血压还有助于观察药效的持续时间,判断药物是否“撑”了一整天。很多患者就是在这个节点发现了药效不足或波动大的问题,及时调整了用药方案。

别刚爬完楼、干完活、吵完架就去测血压。情绪一激动、身体一劳累,血压肯定高。那不是真实值,是“应激反应”值。测出来不但没意义,还可能吓自己一跳。

人的血压本身就是有节律的。医学上有个概念叫“昼夜节律”,也就是血压在一天中呈现出规律性的波动。正常情况下,血压在早上会升高,中午稍微平稳,夜里降低。

早上的升压波,是全天最高的一波,医学上称为“晨峰”。如果这波血压飙太高,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就会增加。尤其是冬天清晨,血压突然升高,很容易诱发脑卒中或心梗。

而到了傍晚,血压开始趋于稳定,是观察全天血压控制情况的好时机。医生在判断一个人的血压是否达标时,常常会参考这两个时间段的记录。如果这两个时间段血压都比较理想,那整体控制情况通常也不错。

说到底,血压不是一个“死数字”。它会受到太多因素影响,连姿势不对都能让数据差出十几毫米汞柱。

除了选对时间,测血压时也得讲究方法。坐姿要标准,背部靠椅、手臂放平,袖带绑在心脏同高的位置。环境要安静,不要边看电视边测,也不要一边说话一边量。

有时候患者来医院,说在家测的血压高得离谱。一问,原来是边看紧张的电视剧边测的,还有人边吃饭边量。那能准就怪了。

还有一点特别关键:不能只看一次血压就下结论。最好是连续几天、同样时间、同样姿势,每次测两遍,取平均值。这样才有参考意义,医生也才能更准确地判断。

以上这些时间点和方法,适合大多数人。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些特殊病人,比如夜间高血压、心律不齐、糖尿病伴高血压者,可能需要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调整测量时间和频率。

比如有些人夜里血压反而升高,早上却很正常,这种就需要在睡前、甚至半夜醒来时测量。还有些人服药时间特殊,比如一天两次的降压药,可能还需要中午测一测。

所以说,测血压这事儿,不能太随意,也不能太教条。最重要的是结合个人特点,找出最能反映自身血压规律的测量方案。这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长期沟通与配合。

经常有人看到血压高了几毫米汞柱就紧张,觉得要中风了。也有人天天看,天天担心,结果反而搞得焦虑、睡不好,血压更高。

血压就是个参考工具,不是用来吓自己的。通过准确、规律地测量,我们能更早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让血管更安全,身体更安稳。

血压高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高。更怕的是,测了也没测对。掌握对的时间,对的方式,一台小小的血压计,能帮你看清身体的“预警信号”,守住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王辰主编.《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版.

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成人血压测量指南(2020年修订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8(10):935-944.

李志刚,张健.血压日内变化特点与测量时机关系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6):482-485.

来源:中医霍大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