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清代科举,你是不是觉得县试(科举入门考)肯定是 “严丝合缝防作弊,规规矩矩选人才”?毕竟是朝廷选官的第一步,按《大清会典事例》写的,出题、阅卷、排名都有章法,怎么看都该是严肃又规范。
提到清代科举,你是不是觉得县试(科举入门考)肯定是 “严丝合缝防作弊,规规矩矩选人才”?毕竟是朝廷选官的第一步,按《大清会典事例》写的,出题、阅卷、排名都有章法,怎么看都该是严肃又规范。
可翻完杜凤治的《望凫行馆宦粤日记》,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 这位广东知县主持了 N 次县试,日记里记的全是 “意外”:童生雇枪手代考,考场上题纸刚发就飞出去,武试考生一人顶三四个名字,连阅卷都得找亲属帮忙。可以说,这不是普通日记,完全算得上《大清科举作弊手法大全》。
壹
先说说县试的 “官方设定”。按规矩,县试是科举第一关,由知县(或知州)亲自主持,从出题到排名全归他管,连考几场、哪天考,都得知县定。杜凤治在广宁县当知县时,就把这套表面功夫做足了。
同治九年闰十月,广宁县试要开考,他先搞资格审查,再派 “家人”(亲信仆人)管考场杂事,到了廿四日开考那天,天没亮就到仪门外点名,典史(管治安的官)在旁边帮忙维持秩序。点完名,他坐大堂出题,还特意悬牌通知:“二十八日下午出榜,十一月初一日复考,初二日加考《孝经》—— 这是奉旨加的场,不来的直接取消资格!”
光看流程,确实严:头场收了 843 份卷子,除了 3 份没交的,840 人进复考;复考分 “内外场”,头 50 名进宅门内考,剩下的坐二堂、关帝殿,连大堂外都坐满了人,杜凤治还特意说 “内外场分开,防作弊”。阅卷也有章法,头场卷子廿七日黄昏就阅完,廿八日准时出榜,连 “携卷私出” 的几个人都挨个扣除,看着一点不含糊。
更讲究的是排名 —— 大案(最终榜)的前三名很关键,按惯例,案首(第一名)去考府试、院试基本能中,第二名、第三名机会也大。
杜凤治是个讲究人,定排名时,连考生的家境都考虑进去:广宁有个叫莫子珍的考生,41 岁,家里特别穷;还有个薛赓飏,36 岁,之前考了好几次都没中。杜凤治 “踌躇久之”,最后还去神前拈阄,硬是把莫子珍排到了案首,想帮他 “成全功名”。
可这套 “规矩”,到了实际运作中,很快就露了破绽。
贰
你可能想不到,刚说完 “内外场分开防作弊”,杜凤治转头就在日记里写:“广宁童试,有雇倩代笔者,入场时眉语目成,书吏佯作不知”(同治九年闰十月廿六日)。
为了防这个,他只能临时换题,可架不住漏洞太多 —— 广宁有个 18 岁的童生谭淦,本来没什么名气,结果头场居然考了案首,全考场的人都在说 “这肯定是枪手代作的”。
果不其然, “三覆”(第三次复考)时,杜凤治特意关门面试,谭淦写的文章一下子就露了馅:笔路跟之前完全不一样,水平差了一大截。杜凤治没客气,直接把他降到第三榜,还贴告示说 “再发现枪手,直接捆送官府”。
南海县试更夸张。南海是大县,每次考童生有三四千人,跟番禺县一起在省城贡院考。杜凤治和番禺知县出题后根本没法一直在考场盯着 —— 首县公务太多,只能请些没差事的官员帮忙监场。
结果呢?“封门就是虚样子,枪手要么进场代作,要么在外面传答案,听其所为”,杜凤治自己都在日记里笑:“南海、番禺县试在贡院举行,枪手或入内代作,或在外传递,听其所为”(光绪二年二月初六)
光绪三年,番禺有个著名的老枪手沈俪徐,居然被取了案首。杜凤治跟番禺知县袁祖安聊天时还开玩笑:“给他案首,等他入了学,小考就不能当枪手了,也算断了他一条财路。” 这话里的无奈,谁都听得出 —— 不是不想管,是根本管不过来。
武试的混乱更没边。武童考射箭、开弓、耍大刀,结果杜凤治发现,有人射箭能重复射两三次。问了兵房书吏才知道,武童们一人能报两三个甚至四五个名字,哪个名字考得好就用哪个,“希冀用最优成绩入选”。这么明显的作弊,官员们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考生太多,根本查不过来。
叁
你可能会问,杜凤治明明想好好主持县试,怎么会乱成这样?答案很现实:没钱、没人,制度本身就是个 “半拉子工程”。
首先是 “人手不够”。县试的所有环节,基本就靠知县一个人扛。广宁县试头场有 846 人,复考、三覆、四覆下来,光卷子就有一千多份,杜凤治根本看不完,只能找亲属帮忙 —— 他让四哥杜凤筠(附贡生)、儿子杜子榕(童生),还有教读师爷诸青田一起阅,事先定好 “勾、圈、叉” 的批阅符号,自己只看前列考生的卷子。
到了罗定州试,童生有 1700 人,他请的师爷又不靠谱 —— 教读师爷赵步瀛 “一辈子只教蒙学,根本不会阅卷”,州学学正黄怡又草率了事,杜凤治在日记里吐槽:“一个判得太松,一个判得太严,肯定有很多人受委屈,也有很多人侥幸上榜!”
更头疼的是经费得自己出。清代县试没有专门的财政拨款,从考场布置到给帮忙人员的工钱,全得知县自己想办法。杜凤治主持广宁县试时,光 “家人” 的补贴、笔墨纸砚的费用就花了不少,他自己都在日记里没提过 “经费”,但想也知道 —— 一个穷县的知县,养廉银到手才三百多两,哪有闲钱把考场管得严丝合缝?
最后是制度漏洞。按《大清会典事例》,县试要 “逐人点名、封门监考”,可实际情况是,考生太多(南海、番禺一次就七千多人),官员太少,根本做不到 “逐人核对”。杜凤治在广宁搞 “内外场分开”,已经是尽力了,可大堂外 “处处可通”,他也没办法 —— 总不能把全县的衙役都调过来守考场吧?
肆
看完杜凤治的日记,你会发现,清代县试的混乱,不是因为知县不负责,也不是因为考生太狡猾,而是整个制度从根上就 “撑不住”—— 想选人才,却不给足够的人手和经费;定了严格的规矩,却没考虑基层能不能落实。
那些 “枪手代考”“一题多传” 的乱象,看似是 “小漏洞”,实则是清代科举底层运作的真实写照:上层典章写得再漂亮,到了州县一级,也得跟着现实妥协。杜凤治努力想把县试管好,可他能做的,也只是 “扣掉几个缺考的”“把明显的枪手降榜”,至于那些没被发现的,只能听天由命。
现在再想清代科举,就不是 “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 的浪漫画面了,而是杜凤治日记里的琐碎与无奈:一个知县在大堂上出题,题纸转眼飞出去;一个老童生靠枪手混到复考,面试时露馅逃走;一场县试下来,官员累得够呛,却还是管不住混乱。这些细节,才是清代科举最真实的 “里子”。
来源:六得飞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