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一货车司机于先生在贵州境内一高速服务区死亡,妻子:监控显示凌晨上车后就没下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4:13 1

摘要:公路货运承担着全社会 70% 以上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3800 万货车司机如同维系国民经济运转的 "红细胞"。10 月下旬,黑龙江佳木斯 45 岁货车司机于先生在贵州晴隆服务区的猝然离世,让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悲歌,始于一趟水

公路货运承担着全社会 70% 以上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3800 万货车司机如同维系国民经济运转的 "红细胞"。10 月下旬,黑龙江佳木斯 45 岁货车司机于先生在贵州晴隆服务区的猝然离世,让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悲歌,始于一趟水果运输,最终定格在异乡的服务区驾驶室里。

失联:跨越千里的不安信号

10 月 18 日清晨的黑龙江佳木斯,深秋的凉意已经浸透了学校食堂的后厨。谭女士穿着沾着油渍的工作服,正擦拭着不锈钢餐台,手机屏幕亮了又暗 —— 这是她今早第三次拨打丈夫于先生的电话,听筒里始终只有机械的忙音。微信对话框停留在 18 日凌晨 1 点,于先生发来的一句 "刚进贵州界,歇 20 分钟再走",成了夫妻俩最后的联系痕迹。

作为在学校食堂打工的普通职工,谭女士早已习惯了丈夫常年奔波的生活。今年 6 月,为了即将升入大学的女儿,于先生咬牙贷款买了货车,首付花光了家里仅存的 2 万多元积蓄。从那时起,45 岁的他就成了 30-49 岁货车司机骨干群体中的一员,把驾驶室当成了第二个家。四个月里,于先生只回过两次家,每次停留都不超过 48 小时,卸下货物就匆匆赶往下一个装货点。

上午 9 点刚过,谭女士的心跳开始莫名加速。以往这个时间,于先生总会趁休息间隙回个电话,说说路上的情况,问问女儿的学习。可今天,电话无人接听,微信语音被自动挂断,连最常用的货车司机沟通群里,也没见于先生冒泡。到了 10 点,持续的失联让不安彻底占据了她的思绪,手指因为用力攥着手机而泛白。

没有丝毫犹豫,谭女士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外套就往外跑。她记得丈夫提车时 4S 店工作人员说过,车辆装有实时导航定位系统。冷风里,她一路小跑赶往 4S 店,裤脚沾着的厨余水渍在地面留下点点痕迹。接待她的工作人员见她脸色惨白,立刻调出了车辆追踪界面,屏幕上的红点清晰地显示:货车正停在贵州晴隆服务区内,且已超过两小时未移动。

"快帮我报警!" 谭女士的声音带着颤抖。4S 店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拨通了贵州晴隆警方的电话,报出了精确的车辆定位和车牌号。挂断电话的十分钟里,谭女士盯着屏幕上那个静止的红点,手心的冷汗打湿了手机壳。10 点 42 分,贵州警方的回电终于响起,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让她腿一软:"我们找到了货车,人在车里,情况不太好。"

定位:多方联动的紧急搜寻

晴隆服务区坐落在云贵高原中段的山路之间,10 月的清晨已有明显寒意。接到报警电话后,两名巡逻民警五分钟内就赶到了服务区货车停放区,于先生的蓝色货车正安静地停在角落,车窗紧闭,看不清车内情况。民警敲了敲驾驶室玻璃,没有任何回应,尝试拉开车门时发现并未上锁。

一股沉闷的空气扑面而来,民警看到于先生歪靠在驾驶座上,头偏向车窗一侧,双眼紧闭。"师傅,醒醒!" 民警轻拍他的肩膀,却发现对方身体僵硬。意识到情况危急,民警立刻用对讲机呼叫支援,同时联系了晴隆县沙子镇卫生院的急救人员。

15 分钟后,急救车的鸣笛声打破了服务区的宁静。参与抢救的邓医生带着护士冲进驾驶室时,首先注意到的是于先生涣散的瞳孔。"当时他已经没有呼吸了,颈动脉搏动完全消失,脸色发青。" 邓医生事后回忆,护士立刻拿来听诊器,却听不到任何心音。

两名民警合力将于先生从驾驶室抬到平坦的地面上,邓医生迅速展开急救: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连接心电监护仪。服务区的其他货车司机纷纷围拢过来,有人递来矿泉水,有人帮忙维持秩序,还有老司机认出这是昨晚半夜进来休息的黑龙江牌照货车,"凌晨五点多还见他在车里吃泡面,以为只是累了要多歇会儿。"

心电图机的屏幕最终显示出一条直线,邓医生摘下听诊器,对着围拢的人群轻轻摇头。上午 11 点 05 分,卫生院出具了初步死亡证明,民警则联系了远在黑龙江的谭女士,用最委婉的语气告知了噩耗。电话那头的哭声透过听筒传来,在深秋的服务区里格外令人揪心。

得知消息的谭女士立刻带着读高三的女儿赶往火车站。女儿攥着妈妈的衣角,眼泪无声地淌在书包上,那上面还印着 "高考冲刺" 的字样。母女俩一路辗转,从佳木斯到哈尔滨,再转机飞往贵州,20 多个小时的路程里,谭女士始终抱着手机,反复看着于先生的朋友圈 —— 最新一条停留在 10 月 17 日晚上 9 点,是货车装满水果准备出发的照片,配文 "争取月底前再跑两趟"。

轨迹:监控下的最后时刻

10 月 21 日上午,晴隆服务区的监控室里光线昏暗,十几台屏幕正循环播放着不同区域的画面。谭女士和女儿坐在靠墙的长椅上,眼睛死死盯着民警调出的监控录像,泪水顺着脸颊不断滑落。

录像清晰地记录下于先生最后的轨迹:10 月 17 日晚上 10 点,他驾驶货车从云南某水果市场出发,按照 "行驶 4 小时休息 20 分钟" 的规定,在凌晨 1 点左右进入晴隆服务区短暂休整。监控显示,当时他下车活动了几分钟,揉了揉肩膀,又从后备箱拿出保温杯接了热水,随后回到驾驶室继续赶路。这与谭女士回忆的 "凌晨 1 点最后联系" 完全吻合。

18 日凌晨 5 点 12 分,于先生的货车再次驶入晴隆服务区。这次他没有下车,只是降下右侧车窗透风,左手撑着额头靠在方向盘上,似乎在闭目休息。监控画面里,他偶尔会抬手按揉太阳穴,或是调整一下坐姿,却始终没有打开车门。直到上午 9 点多民警赶到,这辆货车的车门才第一次被外人拉开。

"整整四个小时,他连车都没下过。" 谭女士的声音哽咽,手指指着屏幕上那个蜷缩在驾驶座上的身影。她记得丈夫曾说过,长途运输时为了节省时间,常常在服务区只靠饼干和泡面充饥,有时甚至因为怕耽误时效,连厕所都尽量憋着。这种状态,正是千万货车司机 "高强度、高压力" 生存现状的缩影。

查看监控的间隙,谭女士接到了 4S 店的电话,对方告知货车里的水果已经联系当地商户处理,货款会直接转到她的账户。挂了电话,她走到服务区的货车停放区,看着那辆陪伴了丈夫四个月的蓝色货车。驾驶室里还留着于先生的痕迹:副驾座位上放着没吃完的面包,仪表盘上贴着女儿的照片,车门储物格里整齐叠放着三件换洗衣物,最下面压着一张贷款还款计划表。

就在这时,晴隆县公安局和沙子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送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纸质文件上盖着两个鲜红的印章,死亡原因一栏写着 "其他猝死,原因不详"。谭女士接过文件的手不停颤抖,却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只是低声重复:"他就是累的,他身体一直很好,从来没去过医院。"

这句话背后,是货车司机群体难以言说的生存压力。数据显示,货车司机平均每月休息天数仅 3.54 天,88.65% 的司机出车时无陪同人员,独自承受着长途驾驶的疲惫与孤独。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长期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久坐不动,早已让这个群体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死因:劳累背后的生命重量

10 月 22 日上午,谭女士在殡仪馆办理火化手续时,再次见到了参与抢救的邓医生。这位有着十年急救经验的医生,谈起当时的场景仍难掩惋惜:"从医学角度看,长期过度疲劳会导致身体机能紊乱,即使没有基础疾病,也可能引发猝死。" 他解释,货车司机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血液循环不畅,加上精神高度集中,很容易诱发致命风险。

邓医生的说法,与谭女士的回忆形成了印证。她告诉记者,丈夫跑货运后体重降了 10 多斤,每次打电话回来声音都带着明显的疲惫,"他总说再熬几年,等女儿大学毕业就不跑长途了,可没想到......" 话没说完,泪水已经模糊了视线。

为了支撑家庭开销和女儿的学费,于先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跑运输上。今年 6 月贷款买车后,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白天装货卸货,晚上开车赶路,四个月里只在女儿月考时回了两次家。谭女士翻出手机里的通话记录,多数通话时长都不超过两分钟,基本都是 "我到地方了"" 货卸完了 ""你早点休息" 之类的简短交流。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在货运行业并非特例。近年来,受油价上涨、过路费居高不下、平台抽成等因素影响,货车司机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很多人只能靠 "多跑、快跑" 维持生计。于先生的贷款每月要还 3000 多元,加上女儿的学费和家里的日常开支,他必须保证每月至少跑四趟长途才能收支平衡。

10 月 22 日上午 10 点,于先生的遗体在晴隆殡仪馆火化。谭女士捧着丈夫的骨灰盒,轻轻贴在胸口,仿佛还能感受到熟悉的温度。前来送行的除了当地警方和卫生院的工作人员,还有几位在服务区认识于先生的货车司机,他们自发凑了一笔钱,塞到谭女士手里:"嫂子,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路上用。"

当天下午 1 点多,一支由当地货车司机组成的爱心团队赶到殡仪馆。他们是看到新闻后主动联系谭女士的,愿意免费将货车开回黑龙江。"都是跑货运的,知道这份辛苦,能帮一把是一把。" 爱心团队的负责人说,他们会轮流开车,确保货车和骨灰安全抵达佳木斯。

谭女士站在服务区门口,看着爱心团队的司机们检查车辆状况,泪水再次滑落。货车的油箱已经加满,驾驶室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女儿的照片依然贴在仪表盘上,只是副驾座位上,少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归途:骨灰与货车的千里返程

10 月 25 日傍晚,黑龙江佳木斯的高速出口处,谭女士和女儿站在寒风里,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当那辆熟悉的蓝色货车出现在视野中时,母女俩再也抑制不住情绪,失声痛哭。

爱心团队的司机们轮流开车,用了三天两夜走完了这趟跨越千里的返程路。他们没有多做停留,只是帮着把货车停好,简单交代了车辆状况就默默离开。谭女士看着货车车厢上 "诚信货运" 的字样,想起丈夫生前常说的话:"干我们这行,靠的就是信誉。"

回到家后,谭女士把丈夫的骨灰安放在客厅的供桌上,旁边摆着他最喜欢的茶杯和驾驶证。驾驶证的副业上,还贴着十年前拍的照片,那时的于先生笑容爽朗,眼神明亮,还没有被岁月和劳累刻下深深的痕迹。

10 月 26 日,谭女士一边处理丈夫的后事,一边接听着亲戚朋友的慰问电话。女儿坐在书桌前,翻开了高三的复习资料,只是眼泪时不时滴落在书页上,晕开了 "大学志愿填报指南" 几个字。桌上的日历被圈出了几个日期,那是于先生原本计划回家的时间。

记者多次联系晴隆县公安局和相关派出所,希望了解事件的更多细节,但工作人员均以 "不方便介绍情况" 为由挂断了电话。目前,谭女士还未就丈夫的猝死申请任何赔偿,对于这个普通家庭来说,当务之急是尽快处理完后事,让女儿能安心备战高考。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客厅,落在于先生的骨灰盒上。货车安静地停在楼下,车身上还沾着贵州山区的泥土 —— 那是 45 岁货车司机于先生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痕迹,也是千万货运人在生存路上奔波的缩影。客厅的时钟滴答作响,记录着这个家庭的伤痛,也无声诉说着那些藏在车轮滚滚中的生命重量。

来源:窗前放飞思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