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中,“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始终是一道重要命题。曾几何时,人才缺失、技术断层、理念滞后如同“拦路虎”,制约着农村发展;而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正以“问需于农、应答于教”的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
致治之要,以育才为先。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中,“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始终是一道重要命题。曾几何时,人才缺失、技术断层、理念滞后如同“拦路虎”,制约着农村发展;而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正以“问需于农、应答于教”的实践,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10月25日至26日,第七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在陕西省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举办。这场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指导,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国农民体育协会、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会议,不仅集中展示了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阶段性成果,更清晰勾勒出未来乡村人才建设的发展蓝图。
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发展的现状如何?取得哪些成效?未来又将迈向何方?带着这些关键问题,记者走进论坛现场,试图从典型案例、权威数据与专家观点中,解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中国路径”。
从“大水漫灌”到“量身定制”:精准对接需求是核心
“农广校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把知识送到了农民手中。”论坛现场,“时代楷模”徐淙祥,也是农广校的优秀学员,他的发言道出了千万农民的心声。作为农广校体系的早期受益者,他见证了农民教育培训从“单向输出”到“按需定制”的转变。如今,他最期待的,是农广校能继续创新方式,培养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这种“按需定制”的核心,在于构建“需求采集—精准施训—跟踪服务”的全流程闭环。在内蒙古,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联动的调研机制已成常态:每年万户问卷调查、千场座谈访谈,像“问诊”一样摸清农牧民的真实需求。围绕粮油稳产、智慧农牧业、新业态培育等重点领域,当地创新出“鱼渔双授”“空中课堂”等模式,让培训内容与生产需求无缝衔接。“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绝不做‘空中楼阁’式的课堂。”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庞博的话,点出了精准培育的关键——脱离需求的培训,再丰富也毫无意义。
在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宁夏的实践更注重“阵地建设”。截至目前,宁夏已建成152个高素质农民培育田间学校、102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入库培育基地达406家。2025年以来,当地已完成各类高素质农民培训4649名,完成率86%,还挖掘出358名“田秀才”“土专家”。“我们严把基地关、师资关、实施关,就是要让培训质量看得见、摸得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林栋的表述,凸显了“硬件+软件”双管齐下的培育思路。
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需求导向”更具地域特色。近5年,学院累计开展农民培训超20万人次,覆盖80%以上行政村。“我们不搞‘一刀切’,而是结合北京都市农业的特点,针对性开展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培训。”副院长杨博介绍,从政府独唱到多元协奏,从“被动听讲”到“主动竞技”,从“埋头苦干”到“品牌引领”,北京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已实现主体、形式、传播的三重创新。
广东农垦农广校的探索则更进一步,将精准培育延伸到“全链条”。该农广校提出“四维一体”协同遴选体系——政府政策引导、农垦产业对接、职教专业标准、人才跟踪服务,解决了“选不准、招不优”的问题;通过技能竞赛、创业设计、田间比拼等载体,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再以“新农人典型案例”扩大影响力,形成“培育—宣传—吸引—再培育”的良性循环。“现在的培训,不再是我们‘要农民学’,而是农民‘主动要学’。”广东农垦农广校校长蓝华明说。
从“我们教什么”到“农民要什么”,这一观念的转变,不仅让“施教者”与“受教者”实现同频共振,更标志着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一次深刻变革。它要求教育者必须俯下身子,倾听田野的脉搏、读懂农民的需求。这种“精准滴灌”式教学,让知识不再是悬浮半空的理论,而成为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甘霖——这正是高素质农民培育赢得农民衷心认可与欢迎的根本所在。
从“学有所获”到“用有所成”:创新让成效落地生根
“近十年的创业历程中,农广校的熠熠星光一直照亮着我的农业追梦路。”论坛上,2025年“全国十佳农民”、湖北省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的故事,让不少人感动。
2016年,26岁的田淑娴怀揣着浙江海洋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返乡,立志当一名“懂技术的农民”。起初,她只经营十几亩农田和一间简陋办公室,从零开始筹备小龙虾养殖基地。白天在田里观察,晚上埋首书本,可总觉得“差了点什么”——新技术跟不上、新理念接不上,那种“被时代抛弃”的迷惘曾让她一度动摇。
转机,来自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走进农广校后,田间课堂让她学到了实用的养殖技术,线上课程帮她及时掌握政策信息,跟踪服务则为她解决了创业中的“急难愁盼”。“以前是单打独斗,现在有了农广校的支持,我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如今,田淑娴的合作社已成为当地标杆,她自己也成长为“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人代表——她的蜕变,正是高素质农民培育成效的生动缩影。
《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的权威数据,更直观地展现了培育成效。2024年,全国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63.38万人次,2024—2025年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共培育1.1万名高素质农民;截至2024年底,中央农广校“云上智农”APP免费提供在线课程近9000个、农业技术视频2万个,点击量超7.65亿人次;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辐射超2.7亿人次,让“指尖学习”成为常态。
更可喜的是,高素质农民队伍的质量与结构持续优化。据测算,2025年我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为0.4967,较2020年提高1.95%;以2035年理想值为标准,得分为68.59分。从结构上看,高素质农民平均年龄45.4岁,56.76%集中在36-54岁的“黄金年龄段”;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63.22%,大专及以上占24.06%,16.84%的人正在接受学历教育,其中近半数为专科及以上;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新生力量占比达49.93%,让这支队伍充满活力。
在当今的乡村产业发展中,高素质农民的引领作用愈发凸显。据《报告》显示,59.52%的高素质农民为规模经营户,50%的人土地经营面积超100亩;50.92%实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49.83%通过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提升组织化程度;33.69%拥有绿色农产品标识,63.97%通过互联网购销农产品。2024年,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3.17万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7倍,70.47%的人能带动周边农户发展,28.09%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18.09%担任村干部——他们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农民”,而是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领头雁”。
在陕西宝鸡市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豆蓓看来,高素质农民教培成效的变化在于创新,关键是突出一个“实用”。“学员们最看重的是‘实用’,如果不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再精彩的课堂也是空谈。”豆蓓的话,道出了培育工作的“初心”。不久前,她在2025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说课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在她看来,培训要“沉下去”,课程设计必须覆盖生产、加工、营销全链条,让“学”与“用”无缝对接。“比如培训苹果种植,不仅要教怎么种,还要教怎么防病虫害、怎么卖个好价钱,这样才是‘真有用’。”
创新,无疑为农民教育培训注入了灵魂。无论是多元主体参与、赛训结合形式,还是品牌化传播,其内核都是将农民置于舞台中央,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田淑娴与豆蓓的故事,一个从学员视角,一个从教师视角,共同印证了“学用贯通”不是一句口号——只有让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让教育真正产生价值。
从“成效显著”到“提质增效”:直面挑战才能锚定未来
记者在论坛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共培育粮油生产者126万人次,培育脱贫区域产业发展带头人和脱贫群众80万人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4万人次、农业经营管理人才近4万人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11万人;依托“头雁”项目培养7.5万名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
成绩固然可喜,但前路依然漫长。在迈向“十五五”的关键时期,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深刻变革。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宋聚国说:“总的来看,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素质持续提升,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据介绍,当前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依然存在地区差异,东北地区的队伍素质结构依然落后于其他地区;高素质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增幅放缓,还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面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向工程化、项目化方向转型的新形势,农民教育培训的各项基础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这些挑战,正是“十五五”期间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力点”。此次论坛强调,农民教育培训要坚持为党育人,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围绕重点任务,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宣传,建立农民培训需求直达机制;创新培育方式,提高农民获得感;加强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培育基础;健全项目管理方式,提高培育针对性;强化质量监管,提升培育质效;健全培育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这“八大任务”,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划定了“路线图”
直面挑战与未来,专家学者也纷纷给出建议。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建议,培训内容需兼顾“共性”与“个性”:既要涵盖《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共性法律知识,更要突出产业类别的实用性内容;培训方式上,可“按产业类别分班”,采用专家讲授、案例教学与学员交流相结合的“导师制”,进一步提升针对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叶兴庆,则从趋势层面提出思考:乡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力占比下降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农业职业吸引力、农民受教育程度、乡村居住环境是“可逆转的变化”。培育工作应聚焦“可逆转”领域,通过提升技能、延伸产业链、改善环境,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要为农民打通终身教育通道。”论坛上,不少专家的这一建议颇具现实意义。2024年,中央农广校“培训—中职—高职”贯通培养试点已招收6145人,未来可进一步扩大规模。同时,还需在技术指导、资金项目上给予更多支持,将乡村文化融入农产品全产业链,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品牌化”提升附加值。此外,加大金融贷款、农业保险等政策支持,也能为高素质农民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从如今的“成效显著”到进一步“提质增效”,“十五五”期间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它不再仅仅是教技术,更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性人才工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壮阔征程中,唯有持续“问需”于农、精准“应答”于教,构建更精准、更开放、更有生命力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为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培育出更多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在时代激流中稳稳地锚定未来。
记者:牛震
编辑:程明
监审:郭平稳、蔡薇萍
投稿邮箱:wgsntg@126.com
来源:微观三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