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各大平台启动更早、战线更长:京东10月9日晚8点就率先开锣,长达37天;淘宝天猫也在10月15日提前开启预售。不仅周期空前,玩法也从复杂满减简化为“立减”“直降”等直接补贴,试图重燃消费者热情。
文 | Ivy
2025年的“双11”大战已经拉开帷幕。
今年各大平台启动更早、战线更长:京东10月9日晚8点就率先开锣,长达37天;淘宝天猫也在10月15日提前开启预售。不仅周期空前,玩法也从复杂满减简化为“立减”“直降”等直接补贴,试图重燃消费者热情。
然而实际情况却有些“低开冷走”——不少消费者甚至没察觉双11已经开始。“今年大家对双11非常冷静低调,和往年那种轰轰烈烈完全不同。”某食品集团CMO感叹。用户对大促已有明显疲劳感,流量难以再现昔日盛况。
双11红利见顶是不争事实:从前它是增量盛宴,如今更多只是存量的争夺与维护。多位品牌营销人向 Morketing 表示,当前大促玩法已相当常态化:站外种草前置、站内流量收割成为标配,鲜有革命性突破。“消费本就疲软,光靠一次大促刺激作用有限,”一位受访者指出,过度促销还可能破坏长期价盘、引发渠道矛盾。
因此今年不少品牌对双11持审慎态度,更注重平衡短期销量与长期品牌价值。另一边,消费者心态也更理性:只在刚需品类上精打细算地凑优惠,不会为折扣囤积不必要的商品。“我不会因为双11多买什么,身边也有不少人抱着‘必要才买’的佛系心态。”一位市场人士坦言。总体来看,今年双11的声量和参与度都远不及高峰时期。
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品牌要想在双11引爆销量,必须回归营销本质,把握最核心的原则和策略。流量红利不再,粗放烧钱难续,“精准每一投,夯实基本功”才是制胜关键。Morketing 结合资深从业者的洞察,并采访了鲸鸿动能团队,总结出双11品牌引爆销量的5条实操“底线”,这些建议与鲸鸿动能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场景为王”理念一脉相承,促进品牌在大促洪流中稳住业绩、趟出增长新路。
产品是第一生产力:好产品撑得起爆量
再华丽的营销包装,最终都要落脚到产品本身。产品力就像地基,决定了双11这座高楼能建多高。优秀的产品是营销的助推器,而糟糕的产品只会让营销变成放大缺陷的扬声器。
正如业内流传的一句话:“营销只是个放大器”。如果产品不过硬,双11的强曝光反而可能放大负面口碑。
近年来不少翻车案例印证了这一点:某新锐品牌凭借补贴一度冲上畅销榜,但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退货率飙升、差评刷屏,最终口碑和复购率双双下滑。双11不是用来“清库存”的鬼市,而是检验产品力的试金石。只有当产品本身过硬、有足够亮点,面对大促引爆的海量订单和用户反馈才能Hold住局面。
一旦产品体验不佳,在社交媒体时代负面评论会瞬间扩散,毁掉此前投下的大量广告投入。反之,如果产品出众,大促能让更多人尝鲜并形成自传播,为品牌长期积累口碑资产。因此,与其砸钱博眼球,不如先把预算花在打磨产品、优化体验上。
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力不仅指质量过硬,还包括独特的卖点和价值主张。双11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同质化严重,没有硬核卖点很难吸引挑剔的消费者下单。无论是技术领先、设计独特,还是供应链优势、附加服务,品牌需要有一两项足以脱颖而出的“王牌”作为支撑。这些产品优势才是营销战役的“弹药”。
针对产品力提升,Morketing 在此提出4点建议:
卖点掌握在自己手里:
营销围绕核心优势
在信息爆炸、用户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品牌想被消费者记住,必须用清晰的“卖点”狠狠砸进用户脑海。这个卖点应来自对自身产品和目标人群的深刻理解,最好在产品规划之初就已确定,绝不能一味迎合外部建议而丢掉自己的差异化定位。确实Morketing也见过一些广告主缺乏自有定位,反过来指望媒体平台替他们定义卖点,结果营销跑偏、效果惨淡。
品牌最了解自己的产品和用户,应牢牢把控营销话语权。比如可以通过鲸鸿动能提供的人群图谱和价值图谱数据,品牌可以洞察目标受众最关心什么,从而校准独特卖点。
例如,核心客群若是职场妈妈,就应围绕她们最看重的安全、性价比和便利性去设计传播;如果品牌优势在原料地道,就聚焦源头品质,而非随波逐流去讲别的花哨概念。
双11宣传千万条,主线只有一条:你的独门优势是什么。其他创意、投放、渠道策略都应服务于这一核心主线,层层放大它。唯有如此,消费者在被各种促销信息轰炸时,才能对你的品牌形成清晰的认知,进而种草下单。
聚焦卖点并不意味着单调死板,而是要求对同一卖点进行多元演绎。围绕核心卖点,品牌可以针对不同圈层受众调整沟通风格,但基调必须一致。例如,同样主打“高性能又高颜值”的手机,面对二次元年轻群体可以用活泼有梗的内容,面对商务人群则采用专业简洁的路线,但都紧扣“性能强大”这一点,不跑题不发散。切忌为了蹭热点生搬硬套无关元素,导致品牌形象割裂,用户记不住到底想突出啥。双11期间注意力稀缺,品牌只能讲好“一个故事”,而不能同时抛出“十句话”。
围绕卖点把控,Morketing 提炼了3点建议:
深耕主阵地:双11不要到处“撒胡椒面”
双11的流量已不再是单点爆发,而是长达数周、多波次的波浪式攀升。今年各大平台大促节奏全面前置:从9月初预热,10月多场蓄水,直至11月上旬连续引爆。据统计,近80%的双11成交用户在9–10月就已消费过。
这意味着品牌必须提前卡位,分阶段蓄水引流,才能在高潮期厚积薄发。可以说,今年双11比拼的不只是11月11日当天,而是整个秋季对用户心智和需求的持续经营。
图:2025年“双十一”三波段促销高峰时间轴示意(京东、淘宝/天猫等在三个晚8点节点推出重磅优惠,锁定全年最低价)。
鲸鸿动能团队预测双11期间流量将逐步走高,并在最后一个周末(11月9日–11日)达到峰值,中途多个周末出现小高潮。自有媒体流量高峰相比9月初预估上涨15%-20%,联盟媒体在大促期间有多个小高峰。广告主需紧抓黄金流量窗口:在流量上扬初期就提前排期投放,在波峰来临前适当提价,抢占先机承接增长红利。鲸鸿动能团队也建议提前规划节奏、动态调整预算分配,以确保在流量高峰时游刃有余。
与此同时,与其每个平台都浅尝辄止,不如深耕一两个主战场。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样有限,你若能在某个平台形成强势心智,远胜于处处露面却毫无存在感。过于分散的投放既浪费预算,又难以在任何渠道取得突破。曾有品牌在一支广告中同时列出天猫、京东、抖音、小红书等多个平台链接,结果用户一个都没点。
“主阵地”的选择取决于品牌品类和用户分布。找准与你核心用户契合度最高的平台,双11期间集中火力打透这个阵地。从预售蓄水到正式开售,都要在该平台保持最强存在感:拿下显眼的资源位、参与平台S级活动,甚至与平台共创营销事件,以争取额外流量倾斜。正如一位实战派所言:“双11就要深度绑定一个大平台,让消费者一想到这个品类就想到我们在那个平台。”
需要强调,深耕主阵地并不等于放弃全网布局,主阵地选择一定是电商为先(卖货为主),品牌往往可以再找一个“营销主阵地”,进行站外的拓维。比如某骑行生活方式品牌销售渠道主战场在京东,然后辅以比如全场景生活渗透的鲸鸿动能作为营销主战场,进行用户的24小时精准触达,然后其他平台作为辅助战场维持基本曝光即可。
无论电商,还是营销,必须分清主次:主平台争第一,副平台保存在即可。双11信息汹涌,只有让目标用户反复在同一平台遇见你、记住你,才更可能在那里下单。如果处处露面但都浅尝辄止,这仗注定难赢。
为此,鲸鸿动能给出五点实战建议:
选定主攻平台:根据品牌调性和用户画像,选定一个平台作为主战场。决定前分析各渠道销售占比增速,评估哪处最有潜力成为你的爆量引擎。争取平台资源:在主阵地提前锁定首页焦点、开屏、信息流等核心资源位,与平台运营深度沟通,了解平台策略。集中火力投入:将大部分预算倾斜至主平台,用于站内广告、搜索推广、达人合作等,确保该平台声量绝对领先。剩余预算再投入其他平台维持基本曝光。统一跳转路径:广告创意和社交内容尽量引导到主平台,不要一支内容挂多个平台链接分流用户。让用户在一个平台完成浏览和购买,提高转化率。灵活动态调配:实时监测各平台效果,主平台超预期则迅速加码,副平台ROI过低则减少或暂停,把资源向收益最高处倾斜,确保主战场胜出。内外联动投流:站外种草与站内收割
在流量成本高企的当下,品牌必须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分钱——不仅要投对人、投对渠道,还要投对阶段、投对目的。双11的营销一般分为“站外种草、站内收割”两个阶段:预热期通过站外媒体造势种草,正式活动期则主攻站内转化闭环。这已成为共识,但很多广告主仍走入误区:误把站外流量当即时成交渠道,结果投入大、转化低。
其实,站内流量意图强利于转化,站外流量更适合种草和品牌曝光。只有先通过站外内容培养用户兴趣,再用站内优惠促其下单,才能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一些经验丰富的品牌深谙此道,在站外投放时非常注重“品牌增益”——即使目标是引流,也会巧妙融入品牌故事和产品卖点,让每一次站外触达都兼顾种草。
这样消费者随后进入站内搜索商品时,对品牌已有印象,转化就水到渠成。正如业内所言:“站外投流必须带上品牌曝光打法一起,否则就是给平台做了嫁衣。” 鲸鸿动能等生态平台覆盖场景广,适合高质量曝光和精准触达。
因此头部品牌反复利用这些渠道触达目标人群,提升品牌好感度和心智占领,再由站内促销承接转化,效果远胜纯CPS引流。即便预算有限的中小商家,也应小步试水按效果付费的达人种草,同时逐步搭建自媒体账号、社群等私域阵地,不让所有流量都成“一锤子买卖”。
Morketing也关注到,鲸鸿动能对投放平台进行了整合升级,这次升级后,一个账号即可实现全域触达。也就是直客通过鲸鸿动能账户可触达鸿蒙自研应用,三方网盟应用,以及华为应用市场应用推广。
从操作效率上看,一次开户,全域投放,“一个平台” 搞定充值、开票、结算,全程省时省力,体验更加高效流畅。
从效果上看,整合了华为应用市场应用推广资源后,流量更大,场景更丰富,而且品牌能够直观看到全链路的投放效果,效果评估更科学、全面。
内外联动投流:站外种草与站内收割
大促获得的新用户也不能“一锤子买卖”,而应持续运营形成回流闭环。许多品牌双11成交中老客复购能占到相当高的比重。鲸鸿动能的 RTA(实时触达)+ DPA(动态商品广告)组合可谓老客营销的利器:一旦老用户流露购买意向,系统毫秒级响应,动态推送契合其需求的产品信息,引导其迅速回归购买路径。
例如某用户去年双11下单后久未回购,当他再次浏览相关产品时,系统即刻推送新品限时优惠券,促使其回到店铺当场下单。实时触达极大压缩了用户决策时间,大幅提升了转化效率。
品牌还应根据用户价值和活跃度对存量用户精细分层,分别采取忠诚维护、首购转化、唤醒召回等差异化运营策略,对症下药提升各层用户的长期价值。
大促结束后也不要忽视返场转化机会:可以延长部分优惠券有效期,或追加一轮“错峰补购”促销,唤醒仍在观望的用户。不少消费者在狂欢过后仍有“补票”需求,抓住这个窗口也能多收一笔。
双11不是终点。品牌要借每次大促为契机沉淀下一批忠实用户:通过活动将新客引导关注公众号、加入会员社群等私域阵地,活动后以内容和服务持续经营,加强用户黏性。待下一次大促来临时,你就拥有一批可直接触达的忠诚用户,不再过度依赖付费流量。
结语:长期制胜的真正动能
2025年的双11,不再是“一日论英雄”的神话,而是对品牌内功和定力的长期考验。
新的竞争维度正在打开——比拼谁的产品更硬、洞察更准、运营更精细、品牌更扎实。正如鲸鸿动能所倡导的那样:以人为本、以场景为王,用数据和创意双轮驱动,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长久链接。
在流量见顶、注意力稀缺的存量时代,上述5条底线才是引爆销量的真正动能。坚守这些原则,不走捷径、不犯糊涂,品牌就有望在这场持久战中赢得消费者的心智和钱包。从双11出发,但目光不止于双11——以每一次大促为契机积累用户资产、锤炼营销能力,才能在喧嚣散去后依然屹立不倒,迎接下一轮稳健增长。
来源:Mo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