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岛一间简陋的病房里,一位27岁的青年在生命最后时刻,请党组织负责人记录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在青岛一间简陋的病房里,一位27岁的青年在生命最后时刻,请党组织负责人记录他的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这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青岛病逝,年仅27岁。他以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践行了自己对共产主义事业“尽善尽美”的坚定信念。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肩负着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的重任,即使在肺结核病的折磨下,仍奔波于齐鲁大地,点燃革命之火,为山东党组织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奉献了一切。
01 贫寒少年:黑暗社会的觉醒者
1898年6月14日,王尽美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的一个佃农家庭。
在他出生前四个月,父亲便在贫病交迫中与世长辞,祖母与母亲依靠纺线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
幼年的王尽美只能给富人家孩子当伴读获得学习机会。亲历的阶级压迫和贫困生活,在他心中埋下了反抗旧社会的种子。
1918年,王尽美成功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离开家乡前,他登上村边的乔有山,俯瞰北杏村,感慨赋诗:“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
这首诗展现了他投身革命、改天换地的宏大志向。
在济南求学期间,王尽美开始接触新思想、新文化。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成为山东学生运动的领军人物,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他领导学生开展反日宣传活动,组织罢课,并将五四火种带回家乡,组织“十人团”,成立反日会,在集市上宣讲救国道理。
02 革命火种:山东党组织的奠基人
1920年3月,王尽美到北京大学拜访李大钊,成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首批外埠会员。
同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研究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反思,王尽美认识到仅靠教育不能救国,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马克思主义。
1921年春,王尽美与邓恩铭等发起创建济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山东成为国内建立党的早期组织的六个地区之一。
为表达共产主义坚定信念,他激情赋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他因此改名“尽美”以自励。
1921年7月,王尽美和邓恩铭作为济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年,王尽美仅23岁。
同为一大代表的董必武多年后追忆:“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03 工运先锋:领导罢工风潮
中共一大后,王尽美回到山东,全身心投入建党工作和工人运动。1922年1月,他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7月,又赴上海出席党的二大。
他参与起草的《劳动法大纲》,成为这一时期党指导工人运动的纲领。
作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主任,王尽美深入工厂矿区,发动和领导工人运动。
1922年6月,在他的领导下,津浦铁路机厂工会建立,并发起了要求增加工资、增加休息日和年终发放双薪的斗争,经过7天斗争取得胜利。
王尽美接着奔赴淄博矿区,深入到矿井、工区,向工人们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告诉工人们:“我们发起这个工会,就是想将我们全体工人组织成一个团体,专给我们工友们谋利益”。
1922年6月25日,山东矿业工会淄博部正式成立,这是继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之后全国第二个煤矿工会。
1922年夏秋之际,王尽美又前往京奉铁路山海关铁工厂,与铁路工人同吃同住,教育启发工人群众。
同年10月,他领导了山海关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这次罢工成为京奉铁路上第一面胜利的旗帜,极大地鼓舞了各地的工人运动。
04 使命担当:山东地执委的艰苦岁月
1923年10月6日,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王尽美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
此后,他奔波于山东各地,发展党组织,领导革命运动。1925年2月,济南、青岛、张店、淄川等地党组织代表在济南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在中共济南地方执委的基础上,建立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尹宽任书记,王尽美当选为地执委委员。
山东地执委成立后,王尽美等人深入淄川矿区,宣传并发动工人运动,在大昆仑炭栈发展宋寿田等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终日奔波中,王尽美积劳成疾,感染肺结核病,经常咳血。但他仍以带病之身,奔走于济南、青岛、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发动工人罢工。
1925年4月,王尽美再次来到青岛,领导工人运动。当欢庆罢工胜利的锣鼓响起时,他病发倒在工人队伍中。
05 尽善尽美:革命信念至生命终点
王尽美的病情日益严重,1925年6月,他因肺病复发回到家乡养病。7月,因病情恶化,在组织安排下住进青岛医院。
病重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记录,口授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病逝,年仅27岁。他以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践行了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王尽美多才多艺,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还能挥笔作画,擅长弈棋,更能作歌谱曲。这为他深入群众,在群众中开展宣传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他创办和主编了《励新》半月刊、《济南劳动周刊》、《山东劳动周刊》等刊物,还参与创办和编辑《晨钟报》、《现代青年》、《十日》等报刊。
王尽美的灵柩最初安葬在家乡北杏村,1959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把他的遗骸迁葬到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
如今,在王尽美的家乡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当地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修缮王尽美故居,建设尽美干部学院,打造尽美红色小镇。
每年有近万名党员群众前来瞻仰凭吊,聆听他为中国革命“尽善尽美”的奋斗故事。
勇敢追梦,不负韶华!点赞此文,开启精彩人
来源:云朵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