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寇谦之,字辅真,在前秦建元元年(365年)七夕这天出生于名门世家,他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寇恂的第十三世孙。寇谦之身材挺拔,从小就聪明机敏,一心向往修仙问道。年纪不大时,他就开始学习张鲁传下的五斗米道,每天祭拜老子,早早生出了脱离世俗、专心修道的想法。
——天师授道:寇谦之与道教北传之缘
寇谦之,字辅真,在前秦建元元年(365年)七夕这天出生于名门世家,他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寇恂的第十三世孙。寇谦之身材挺拔,从小就聪明机敏,一心向往修仙问道。年纪不大时,他就开始学习张鲁传下的五斗米道,每天祭拜老子,早早生出了脱离世俗、专心修道的想法。
可就算他多年来坚持吃丹药、勤加修炼,却始终没找到门道,修行一点进展都没有。不过,他这份对修道的诚心,连天上的太上老君都知道了。老君被他的执着打动,决定派一位仙人下凡引导他。
当时京兆灞城有个叫王胡儿的人,他叔叔是个得道之人,去世后魂魄还能时常显现,透着股神奇。一天半夜,王胡儿的叔叔带着他到了嵩山脚下,看到一座装修华丽的房子——红漆柱子、雕花房梁,看着特别气派,可里面空无一人。叔叔告诉王胡儿:“这是仙人成公兴的住处。他之前不小心烧了天上七间宫殿,老君罚他下凡,给寇谦之当七年徒弟,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没过多久,成公兴就下凡了。他先去寇谦之姨母家当雇工,寇谦之见他长得魁梧、身体结实,干活还特别利索,就把他请到自己家帮忙打理田地。
之后的日子里,寇谦之每天坐在树下研究算术,成公兴干完活总爱凑过来看。次数多了,寇谦之不耐烦了,对他说:“你该好好干活就去干活,别总来打扰我研究学问!”
又过了几天,寇谦之研究“十一曜”历法时遇到了难题——照着《周髀》这本算经反复算,结果都对不上,他又着急又惭愧。成公兴看到后过来问他怎么了,寇谦之叹气说:“我研究这门学问好几年了,现在却卡在这过不去,真是白学了。这事你也懂不了,别问了。”
可成公兴却平静地说:“我懂一点《周易》和算术,你不如按我说的方法试试排列计算?”接着,成公兴就把自己的算法说了出来。寇谦之一试,难题居然很快就解决了。这时候寇谦之才明白,成公兴是个深藏不露的高人,立刻跪下想拜他为师。可成公兴坚决不答应,反而用对待老师的礼仪尊重寇谦之——毕竟他是奉老君的命令来引导寇谦之的,哪能反过来当徒弟呢?
没过多久,成公兴劝寇谦之:“想修道就得远离世俗,你跟我去山里隐居吧。”寇谦之爽快地答应了,两人先沐浴、吃素斋戒三天,然后告别家人,一起去了华山。
到了华山,成公兴带寇谦之住在山洞里。他每天去山上采草药,回来和寇谦之一起吃,奇怪的是,吃了这些草药,两人就再也不觉得饿了。后来他们又搬到嵩山,住在山里的石屋里。成公兴让寇谦之住在石屋的第二层,其实是在暗示他:虽然现在不用为吃饭发愁了,但离修成仙人还远着呢,得继续努力提升自己。
七年期限快到的时候,有一天成公兴要出门,临走前叮嘱寇谦之:“我今天有重要的事要办,中午会有人送药到洞里来,你拿到就直接吃,别犹豫。”说完就走了。
没多久,真有人送药来了。可寇谦之凑近一看,那“药”竟然是毒虫、枯草、烂泥混在一起的东西,闻着还特别臭。他吓得赶紧躲开,根本不敢碰。
成公兴回来后问起送药的事,寇谦之把自己的经历说了。成公兴叹了口气:“你没能看透这药的表面样子,没缘分靠它成仙啊。看来,你更适合在人间当帝王的老师,帮着整顿道法。”
又过了几天,成公兴对寇谦之说:“我在人间的缘分到头了,明天中午太阳最毒、阳气最盛的时候,我就要回天上去了。我死后,你帮我洗干净身子,到时候自然会有人来接我。”说完,他走进石屋的第三层,没多久就静静离世了。寇谦之按照他的嘱咐,亲自帮他清洗了身体。
第二天中午,真的来了两个仙童,一个拿着正式的仙衣,一个拿着钵和锡杖。寇谦之把他们带到成公兴的遗体旁,没想到成公兴突然就活了过来。他穿上仙衣,拿起钵和锡杖,跟着两个仙童一起飞上天,很快就不见了踪影。
看着成公兴离开,寇谦之修道的决心更坚定了。之后他一直留在嵩山修行,对道法的理解越来越深,从来没有懈怠过。
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十月的一个中午,寇谦之正在嵩山修行,突然看到紫色的云霞铺满天空,彩色的云朵到处飘,场面特别神奇。紧接着,好听的仙乐响了起来,云层里走出一百多个仙人和仙女。
队伍前面有十二条青龙开路,后面跟着二十四只朱雀,左右两边还有白虎、玄武等神兽守护,中间是一座金色的楼阁,里面坐着一位身高九尺的大神。这位大神穿着五彩的仙衣,额头有三道纹路,耳朵有七寸长,眉毛也有五寸长,脚上踩着八卦图——正是太上老君亲自来了!
寇谦之赶紧跪下拜见,老君开口说道:“自从我上天成仙后,虽然在人间传过道法,但真正能懂的人没几个。现在道法乱了,人间灾祸不断。很多山神、土地神都向天上报告,说自从张道陵天师去世后,修道的人就没真正的道法可学了。”
“我想选一个人在人间传道法,看你多年修行、心思坚定、诚心可嘉,之前又有成公兴陪你七年引你入门,再加上嵩山诸神都推荐你,觉得你做事符合自然道理,所以今天来见你,封你为天师。”
说着,老君还赐给寇谦之二十卷《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接着说:“这部经书从开天辟地以来就没在人间传过,现在到了该传下来的时候。你拿着它整顿道教,去掉之前三张(张道陵等人)留下的不好的规矩,引导大家走清净虚无的修道路。尤其要告诉信众,修道首先要守规矩、讲礼仪,再配合吃丹药、闭关修炼,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之后,老君让自己的徒弟教给寇谦之“服气导引”的口诀——学会这个,寇谦之就不用吃饭了,身体变轻,精神也比以前好很多。他的徒弟们也学了这个方法,每个人都有收获。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423年),太上老君的玄孙李谱文来到嵩山。李谱文在汉武帝时期就修成了仙,现在是天上“牧土宫”的主人,管着三十六个地方的人和鬼神的事。他奉老君的命令,把嵩山附近广汉平土这一片万里土地交给寇谦之,还赐给他六十多卷《天中二真太文录》(也叫《录圆真经》)。
李谱文对寇谦之说:“这部经书能召唤各路神仙,也能传给你的徒弟,里面还有修身、炼药、长生的方法。现在人间不太平,传道法不容易,你要教老百姓建庙观、每天早晚祭拜,这样能积累功德,以后会有好报。”
接着,李谱文又教给寇谦之炼金丹、做玉浆的方法,还有好几篇修炼的秘诀。他还带着寇谦之游览了天上的三十六层天,让他和赤松子、王乔、韩终、张世安这些有名的仙人交朋友,还见到了刘根、张道陵等得道高人。寇谦之和他们交流后,学到了很多东西。
那时候佛教在中原特别流行,影响了道教的传播。大臣崔浩给北魏太武帝上奏章,极力推荐寇谦之,说他是“品德高尚的隐士仙人,道行很深”。寇谦之也觉得,只有进入朝堂,才能教更多人修道向善,不辜负老君的托付,于是就答应入朝。
太武帝把寇谦之尊为天师,让他宣扬新的道法,道教从此在北魏兴盛起来。之前在嵩山跟着寇谦之修行的徒弟们,也都来到北魏的京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南,建起了天师道场,按照新定的规矩传法。道教的规模越来越大,看起来也越来越正规。太武帝不管是出兵打仗,还是举行祭祀仪式,都用道教的规矩,最后成就了太平盛世。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寇谦之感觉到自己在人间的日子不多了,他对徒弟们说:“我活着的时候,你们能从我这得到修仙的符箓;等我走了,咱们还能在天宫见面。”
有一天,寇谦之打坐时突然说肚子痛。第二天,他嘴里吐出云烟,这些云烟还凝结成了一个六寸高的小人形,很快又散了。寇谦之对徒弟们留下最后的话:“我受老君的命令,制定道教的规矩、兴盛道教,现在道教已经发展起来,我的任务完成了。老君派仙官来接我,我要回天上去复命了。”
这天夜里,寇谦之的魂魄离开了身体,修成正果,回归仙界。
文/七台八景
根据《册府元龟》卷五十三·帝王部·尚黄老改编整理
来源:中原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