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注意!这3类单位可能撤并重组,不是丢饭碗是提质增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13:15 2

摘要:其实不用慌,2025年各地推进的机构改革,核心不是“砍编制”,而是给体制内“瘦身强肌”。从山东潍坊、江苏苏州这些改革先行地区的情况看,有3类单位确实容易被纳入撤并重组范围,但这绝非“危机”,反而藏着服务升级的机会。

最近后台总收到体制内朋友的私信:“听说单位要改革,会不会被撤了?”“身边好几个区县都在整合机构,我这岗位稳不稳?”

其实不用慌,2025年各地推进的机构改革,核心不是“砍编制”,而是给体制内“瘦身强肌”。从山东潍坊、江苏苏州这些改革先行地区的情况看,有3类单位确实容易被纳入撤并重组范围,但这绝非“危机”,反而藏着服务升级的机会。

第一类:职能交叉“打架”的单位,整合是为了少跑腿

最典型的就是那些职责边界模糊、老百姓办事得来回跑的单位。我老家县城的朋友就吐槽过,之前办个餐饮店开业手续,得先去城管局批户外广告,再去市场监管局办营业执照,两家都要查场地,重复跑路不说,标准还不一样。

这种情况在医保和卫健领域更常见。医院抱怨医保局控费太严,影响诊疗;医保局担心医院过度医疗,浪费基金,两边沟通起来总绕弯子。还有林业局和自然资源局,种树、护林的事儿常常权责不清,遇到问题容易推诿。

现在改革的思路很明确:把“交叉活”归到一个部门管。江苏苏州吴江区就做了试点,把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里职能重叠的事业单位整合,原来需要跑3个窗口的业务,现在一个中心就能办完 。山西娄烦县更直接,把民政局和人社局、农业农村局和水利局这类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一年光运行经费就省了990万元,办事效率反而提上去了。

对职工来说,这种整合不是“丢饭碗”。就像湖北宜昌的改革,原来两个单位的人组成新团队,熟悉业务的老员工带新人,反而能接触更全面的工作,不少人还因为“一专多能”评上了先进。

第二类:“小散弱”事业单位,抱团才能干大事

很多地方都有这类单位:规模小、职能单一,有的甚至就几个人,却要单独设个机构。云南南华县之前的林草系统就是这样,既有林业站又有草原站,人不多但摊子散,遇到大规模病虫害防治,各管一摊根本拧不成一股绳 。

上海虹口区早几年就开始整治这类“小散弱”单位,把分散的农业技术服务站、农村经济服务站等5个事业单位,合并成一个综合服务中心。虽然原来的牌子撤了,但职能全保留,还新增了农机维修、农产品检测等服务,老百姓不用再挨个站跑了 。

2025年这股整合风更明显。山东潍坊诸城市搞“四优行动”,把城区里几个小规模的文化站、体育站合并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仅新增了书法班、广场舞指导这些便民服务,原来的职工也通过培训掌握了多项技能,不少人成了社区里的“文化能人” 。

有人担心合并后编制会少,其实从山西河曲县的经验看,改革后903名事业人员全部分流到社区、村委,编制还在,只是从“坐办公室”变成了“接地气服务”,反而更受群众欢迎。

第三类:乡镇街道“重复设”的机构,精简后更高效

之前乡镇街道的机构设置特别“一刀切”,不管人口多少、产业特点,都设民政办、统计办、计生办等近20个职位,加上5、6个事业单位,人不多但部门林立,常常出现“一个人管一个办,啥事都得等他来”的情况 。

更头疼的是“小马拉大车”问题。上级部门把任务都压给乡镇,明明是部门该干的活,却让乡镇兜底,导致基层干部天天加班,实际服务效果还不好。2025年10月国家明确要求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就是要给基层“减负”,把不该管的还给上级,把该管的抓扎实 。

江苏淮安市已经先走一步,把乡镇分散的机构整合为“两办五局两中心”,一共9个以内的职能机构,原来的5个事业单位全归并成综合服务中心。比如原来的村镇建设服务站和社会事务服务站,现在都归入“为民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就能办建房审批、低保申请等多项业务,群众办事时间平均缩短了一半多 。

湖北宜昌更细致,梳理出88项容易推诿的县镇共有权责,明确谁主责、谁配合。比如小区违建问题,以前是乡镇和城管互相推,现在清单写得明明白白:乡镇负责日常巡查上报,城管负责执法,分工清晰后,处理效率提高了3倍多 。

改革不是“减人”,是让服务更对味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问:“单位撤并了,我的工作咋办?”其实从各地实践看,“裁员”从来不是改革的目的,反而有3条明确的出路:

1. 内部流转:像苏州吴江区那样,把原单位职工调到新机构对应的岗位,比如原来医保局的职工,整合后到卫健局的医保服务窗口,业务熟门熟路。

2. 下沉基层:山西河曲县的职工就是例子,从机关到社区,虽然岗位变了,但编制、待遇不变,还能积累基层工作经验。

3. 培训转型:潍坊诸城市给合并单位的职工开了技能培训班,原来文化站的职工学了新媒体运营,现在负责社区公众号更新、活动直播,成了“斜杠干部”。

而且改革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对群众来说,以前跑5个部门办的事,现在1个窗口搞定;对职工来说,掌握多项技能后,职业道路反而更宽;对财政来说,山西娄烦县一年省近千万经费,能投入到养老、教育这些民生领域。

2025年的机构改革,本质是让体制内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那些被撤并重组的单位,不是“被淘汰”,而是通过整合实现资源优化。对体制内的人来说,与其担心“单位没了”,不如趁现在多学技能、多接地气,毕竟不管机构怎么变,能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的人,永远最“稳”。

来源:保姐有话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