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东升教授:从困境到前沿,渐冻症诊疗的破局与希望之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2:42 1

摘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渐冻症(ALS)如同一头冷酷巨兽,无情地吞噬着患者的生命活力。从最初手指轻微颤抖、肌肉无故跳动,到后来全身肌肉逐渐萎缩、僵硬,直至患者完全丧失行动能力,连最基本的呼吸、吞咽都成为奢望,最终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被“冰封”在无法动弹的躯壳里,直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渐冻症(ALS)如同一头冷酷巨兽,无情地吞噬着患者的生命活力。从最初手指轻微颤抖、肌肉无故跳动,到后来全身肌肉逐渐萎缩、僵硬,直至患者完全丧失行动能力,连最基本的呼吸、吞咽都成为奢望,最终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被“冰封”在无法动弹的躯壳里,直至生命终结。

尽管渐冻症的诊疗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但希望之光并未熄灭。众多医学科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投身其中,在疾病诊疗与科研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这其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樊东升教授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他接诊渐冻症患者超万例,建立超5000名患者的数据库,推动多项临床诊疗规范建立;带领团队探索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使患者中位生存期达61个月、达国际先进水平,且团队近10项渐冻症新药临床试验正在开展。

近日,《医师报》特邀樊东升教授,围绕渐冻症临床诊疗进展、研究前沿、未来展望等话题展开深度分享,为渐冻症的攻克带来新的希望与方向。

樊东升 教授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的

罕见神经退行性疾病

樊东升教授指出,渐冻症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同属神经退行性疾病,这类疾病的发病进程及严重程度通常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相较于阿尔茨海默病平均10年以上的生存期,以及帕金森病超过20年的生存期,渐冻症的病情进展更为迅速,患者生存期一般仅为3~5年。此外,渐冻症患者的发病年龄更早,多在中年时期发病,患者往往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渐冻症对整个社会及家庭造成了更深远的影响。尽管渐冻症属于罕见病,但其每年的新发病例数不容小觑。据统计,我国渐冻症的年发病率1.62例/10万,以14亿人口估算,每年新增患者近2.4万例。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有一个GTE学说,其中G代表基因(Genetics),E代表环境(Environment),T代表时间(Time)。”樊教授进一步阐释道,渐冻症的病因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相似,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约10%的渐冻症患者具有明确的致病基因,其余的90%虽无直接致病基因,但存在遗传易感性。这种易感性与特殊环境因素相结合,会显著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目前,已发现15个与渐冻症遗传致病和易感关系密切的基因,这些基因成为研究渐冻症致病机理的重要突破口。值得注意的是,欧美人群中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为C9ORF72基因,在欧美人群家族性渐冻症病例中占1/3~1/4;而在亚洲人群,尤其是中国人群中,该基因的发病比例极低,仅约3‰。相反,在东亚人群中,NOTCH2NLC基因与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相关,部分疾病表现与渐冻症极为相似。不同人群间的基因背景差异,凸显了国际间合作研究的重要性。此外,接触农药、过度或过强运动等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渐冻症的潜在诱因。神经元的逐渐丧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均寿命的延长,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从10个月到3~6个月

认知度提升成为早诊保障

早诊早治对于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控制病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新药临床试验通常聚焦于早期患者群体,诊断时间越早,患者获得参与新药临床试验机会就越大,更能争取到早期治疗控制病情的有利时机。然而神经退行性疾病往往是在患者就诊前很长时间里就已经在发生,待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不是疾病早期。目前,由于缺乏具有金标准意义的生物标志物,大规模开展疾病筛查并不现实。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更多依赖有创的肌电图检查进行诊断,该检查过程中需频繁调换针的方向,患者通常难以耐受这种痛苦。因此,除非患者已出现相应症状,否则一般不会开展肌电图检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早期诊断的滞后性。正因如此,渐冻症在国际医学领域存在“诊断延迟”现象,平均诊断延迟时间约为10个月。

近年来,随着“冰桶挑战”等公益活动的广泛传播,以及部分患者自身所具备的知名效应,公众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认知与警惕性显著提升。如今,当公众出现一些早期症状时,便能主动联想到相关疾病,并及时前往医院接受检查。“最典型的症状包括手部力量减弱,如无法拧开水瓶盖、拿笔写字不稳、用筷子夹不住较大物件,以及肌肉不自主跳动等。当公众能够将这些症状与疾病关联起来时,就会及时就医。”樊教授介绍道,“因此,我们现在能看到许多患者在发病半年甚至三个月内就被确诊,从而实现了早期干预治疗,获得了更为理想的疾病控制效果。

探索临床试验效率与精度平衡

精准筛选获益新策

“无药可用”成为大众对渐冻症治疗现状的普遍印象。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渐冻症仅有“两个半”上市药物可供选择,且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较为有限。尽管如此,针对渐冻症的药物研发和治疗策略探索从未停滞。

樊教授介绍道,罕见病药物研发投入不足是业内面临的共性问题。不过,随着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对罕见病政策的积极调整与引导,大量资金开始涌入这一领域,越来越多科学家也将研究方向聚焦于此。根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中国国家药监局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中国已注册的ALS相关临床试验数量超过100项,涵盖了I期至III期的各个阶段。随着政策鼓励罕见病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加速审批,中国的ALS临床试验数量预计将保持每年10–20%的增长,未来5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ALS临床试验中心。

然而,罕见病新药研发难度远超常见病,其中临床试验的患者招募便是首要难题。在欧美国家,虽然潜在新药层出不穷,但受限于罕见病患病人群基数小,往往难以招募足够数量的患者入组试验。

近年来,国外通过采用对照组共享的研究设计方案,有效提升了新药临床试验的推进速度。但渐冻症的高度异质性使得试用的新药可能仅对部分患者有效,而对另一部分患者毫无作用,最终导致试验结果无效,错失潜在的治疗药物。通过精准分型将可能对某种新药产生有效反应的患者筛选出来,并针对性地开展临床试验,可以使获得阳性结果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后续在部分人群有效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观察真实世界数据,这无疑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临床试验策略。近年来,樊东升教授团队一直在探索这种能够提升试验精度的分型方法,并于2025年6月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神经病学》上受邀发表了题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创新试验设计:保持效率和精度的平衡》的述评文章,分享了关于渐冻症临床试验设计的最新见解。

在众多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新药中,MTS004口崩片是目前国内首款完成III期临床的AI赋能制剂新药,也是中国首款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PBA(Pseudobulbar Affect假性延髓情绪失控)药物,有望填补国内PBA治疗领域尚无获批药物的空白。目前全球仅有美国获批药物NUEDEXTA®用于继发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PBA,即俗称“强哭强笑”的病理性情感障碍。MTS-004针对NUEDEXTA®传统胶囊存在的吞咽安全隐患,创新口崩片剂型使药物能在口腔内迅速崩解,更快被吸收,从而更直接地发挥治疗作用。在樊东升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成功攻克了诸多难题,顺利且高质量地完成了MTS004口崩片的I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北京市卫健委及市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表扬,北京市卫健委还专门发布文件,介绍了相关研究经验。

研究显示,MTS004口崩片对PBA症状的控制效果十分明确,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交和家庭生活状况,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并发症的有效控制,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MTS004口崩片对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也有一定的改善趋势,减少了因吞咽困难可能引发的呛咳、误吸等问题,从而降低了肺部感染风险。“吞咽困难并非渐冻症所特有,许多疾病都可能导致这一问题。该药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而非针对渐冻症病因,意味着未来它在治疗其他疾病导致的吞咽困难问题上,也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樊东升教授说道。

中国在渐冻症药物研发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涵盖小分子药物、基因治疗、siRNA药物及干细胞治疗等多条技术路线。以樊东升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通过创新药物研发、精准诊疗体系构建,为全球渐冻症治疗提供了关键突破,展现出全球前沿的学术实力。

多学科诊疗管理

渐冻症临床诊疗跻身世界前列

治疗药物的持续创新与突破,无疑是攻克渐冻症治疗难题的关键所在。然而,科学、系统的临床诊疗与综合管理,同样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其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传统医疗模式下,复杂疾病患者往往需辗转多个科室寻求帮助,过程繁琐且低效。而多学科诊疗中心的设立,正是以患者需求为核心,将不同学科的医生与医疗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一个高效协同的诊疗集群。渐冻症作为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诊疗与管理尤为适合采用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模式。”樊东升教授介绍。

渐冻症虽属神经内科疾病范畴,但患者患病后常伴随显著的心理波动、营养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与疾病进展速度密切相关。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若患者患病前后体重下降过快,将显著加速病情恶化。此外,疾病后期的吞咽困难等并发症,也非单一神经科所能独立解决。鉴于此,樊东升教授带领团队精心打造了“ALS多学科诊疗中心”,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该中心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项中德渐冻症治疗状况对比研究数据显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ALS多学科诊疗中心”收治的2000余例患者中位生存期达61个月,而德国3000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63个月,两者几乎无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统计时,中国患者使用早年唯一药物利鲁唑的比例仅1/3,而德国患者绝大多数均在使用该药物。这一用药差异下的对比结果,更加凸显了多学科综合管理在渐冻症治疗中的独特价值。

如今,随着社会对罕见病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渐冻症患者的用药比例已显著提高,基本达到9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多学科综合管理模式,相信定能更有效地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全面提升其生活质量,使我国渐冻症临床诊疗与管理水平继续保持在世界前列。

秉持信念之光

照亮渐冻症诊疗征途

樊东升教授曾将渐冻症比作过河的卒子,只能往前进,不能往后退。由于目前尚无法在短期内彻底攻克这一顽疾,确诊后的渐冻症患者往往深陷无助的泥沼,就连接诊的医生也时常被一种无力感所笼罩。然而,樊东升教授却以非凡的毅力和决心,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了近三十载。从创立国内尚属空白的渐冻症诊疗体系,到构建起覆盖超5000名患者的中国最大渐冻症数据库;从最初在国际领域的艰难跟跑,到如今实现诊疗水平的华丽领跑,他累计接诊的渐冻症患者已逾万例,成为全球范围内诊治渐冻症患者数量最多的医生。

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着他三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渐冻症诊疗一线时,樊东升教授给出了最为朴实却坚定的回答:“渐冻症患者需要家庭和医生的双重支持,来共同应对疾病带来的重重困境,这是我们作为医生的天职所在。尽管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帮助患者尽早获得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我们可以向患者阐明,渐冻症具有极强的异质性,并非所有患者的病程都局限在3~5年,医生有能力提前鉴别出那些病情进展缓慢的患者,并告知他们存活10年、20年甚至30年都完全有可能,从而增强他们战胜疾病、拥抱生活的信心;我们还可以倾尽全力,将所有可行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地量化、标准化,实施更为精准的分层管理,竭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渐冻症的诊疗之路,既是挑战重重,又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因此,我也特别认同蔡磊先生的那句话,要始终相信‘相信的力量’!”

来源:医师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