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少年丨萌宠“驾到”,校园秒变“乐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2:28 1

摘要:10月23日下午,深秋的兰州带着几分寒意,但兰州市第二十九中学的教室里却暖意融融,作为“甘肃小记者社会实践示范学校”,由奔流新闻·甘肃小记者与兰州野生动物园联合开展的野生动物科普进校园活动火热开场。

萌宠“驾到”,校园秒变“乐园”

兰州二十九中野生动物科普课让同学们收获满满

10月23日下午,深秋的兰州带着几分寒意,但兰州市第二十九中学的教室里却暖意融融,作为“甘肃小记者社会实践示范学校”,由奔流新闻·甘肃小记者与兰州野生动物园联合开展的野生动物科普进校园活动火热开场。

知识点“炸场”

“同学们,冬天在黄河边常看到的红嘴鸥,其实超会游泳,你们知道吗?”活动一开始,兰州野生动物园的张璐老师就抛出“冷知识”,瞬间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随着张璐老师的讲解,更多“颠覆认知”的知识点接连出炉:“鸵鸟看着笨重,跑起来却能飙到每小时80公里,比咱们市区里的公交车还快!”这句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哇”声。

讲到始祖鸟时,张璐老师展示的图片让孩子们忍不住凑上前:“这是恐龙还是鸟啊?”“它可是鸟类的‘远古亲戚’,既有恐龙的牙齿,又长着鸟类的翅膀,是进化史上的‘关键角色’!”老师的讲解生动又接地气,连低年级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最让大家震惊的是蜂鸟:“它的心跳每分钟能跳615下,是人类的几倍!”张璐老师边说边比划,“但大家别担心它累,鸟类有‘双重呼吸’的绝技,就像自带‘超级供氧机’,能让它们一直活力满满。”同学们听得入迷:“原来小鸟这么厉害,比我们跑步时的心跳快多了!”

当提到“大鸨已濒临灭绝,在兰州野生动物园住了3年还没下蛋”时,教室里的热闹劲儿悄悄淡了些,“原来它们这么珍贵啊。”

羊驼白狐“驾到”

如果说科普课是“知识充电”,那萌宠互动环节就是“快乐暴击”,当大家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时,同学们的欢呼声爆棚,“它的毛好软啊!像棉花糖一样!”康静茹轻轻摸了摸羊驼的脖子,羊驼温顺地晃了晃脑袋,逗得大家笑声一片。

白狐则自带“高冷范儿”,一身雪白的毛发在灯光下亮晶晶的。它好奇地盯着同学们,引得大家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这位“小客人”。“原来狐狸的尾巴这么蓬松!”有同学小声说,还有人赶紧把这个细节记下来。

课堂变成“思辨场”

互动结束后,“小记者提问环节”把活动推向高潮。一个个问题既有趣又有深度,连张璐老师都忍不住夸:“你们的问题比我预想的还精彩!”

“张老师,如果给人也装上翅膀,人能像小鸟一样飞起来吗?”甘肃小记者付佩佩的问题一出口,也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张璐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着引导:“大家想想,小鸟能飞,除了翅膀,还有什么秘密?”“身体轻!”“有气囊!”付佩佩回答,张璐老师点点头:“没错!人类的骨骼重、身体也沉,就算装了翅膀,也很难像小鸟一样自由飞哦。”付佩佩听完恍然大悟:“原来飞行需要这么多条件,我之前都没想到!”

还有小记者问“怎么帮撞到玻璃的小鸟”“红嘴鸥冬天来兰州,我们能喂它们什么”,张璐老师都耐心解答,还特意提醒:“每年撞到玻璃上的鸟有很多,大家如果看到受伤的小鸟,别随便碰,要联系动物园或保护机构,这才是真正帮它们。”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纪敏

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这场“沉浸式”研学,有料又有趣

参观兰大敦煌学研究所。

10月16日下午,兰州大学校园里多了一群“小访客”,来自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的40名优秀学生代表,带着对大学的好奇与向往,开启“走进百年兰大,铸牢青春信仰”主题实践活动。这场研学不只是“逛校园”,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和学术握手、跟梦想碰撞的“沉浸式”体验。

“大家看这份清代边疆文书,上面的文字记录了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故事!”一走进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历史文化学院的王悦老师就用生动的讲解“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展柜里,泛黄的古籍、精致的民族手工艺品静静陈列;大屏幕上,各民族同胞载歌载舞、共建家园的宣传片正在播放。“老师,这个银腰带是哪个民族的呀?”“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会互相影响吗?”同学们围在王悦老师身边,问题一个接一个,同学们边听边记。在这一问一答、一帧一画里,同学们对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里藏着敦煌莫高窟的‘秘密档案’哦!”走进敦煌学研究所,马振颖副教授的一句话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藏书馆里,一排排装满敦煌文献复制品的书架整齐排列,泛黄的纸页上,娟秀的汉字、精美的壁画线稿清晰可见。“这是唐代的《金刚经》刻本复制品,比现存最早的印刷品还早呢!”马振颖拿起一份文献,轻轻展开给同学们看。

“研究敦煌学要学哪些知识呀?”几位博士生学长耐心地解答:“想研究敦煌学,得懂历史、古文,还要会看壁画、辨文物,慢慢来,你们现在打好基础就行!”同学们听得眼睛发亮,现场的笑声、提问声此起彼伏,原本“高大上”的学术研究,一下子变得亲切又有趣。

“大家知道吗?咱们兰大化学系,曾经出了九位院士,被称为‘化学一门九院士’!”校史馆讲解员的话刚落,现场就传来一片“哇”的惊叹声。

校史馆里,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件,诉说着兰州大学百余年的故事:有20世纪50年代学生在简陋实验室里做实验的场景,有“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的壮举,“老师,他们去南极会不会很冷呀?”“院士们上学时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要背书刷题?”同学们边看边讨论,眼神里满是敬佩。当看到展柜里摆放的地学团队在南极采集的岩石样本时,同学们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玻璃:“原来科学家们这么拼,以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为国家做有用的事!”讲解员还跟大家分享了院士们“啃书本、钻实验室”的小故事,听得同学们频频点头,“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精神,悄悄住进了少年们的心里。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纪敏

来源:紫藤说动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