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陕西富平的柿子饼,今年卖到了日本和越南,价格翻了两倍,可当地农民还是凌晨四点起床晾柿子。
陕西富平的柿子饼,今年卖到了日本和越南,价格翻了两倍,可当地农民还是凌晨四点起床晾柿子。
没人觉得这事儿有啥稀奇。
可你想想,一个靠天吃饭的土特产,怎么就突然成了跨境爆款?
不是靠直播带货,也不是靠网红打卡。
是2.6万农户全上了大数据平台,每一块柿饼都有身份证,糖度、水分、晾晒天数,全在系统里盯着。
标准定了,质量稳了,外国人一尝,原来中国柿子能这么干净。
河北满城的磨盘柿,去年拿了国家认证,现在不光卖鲜果,还出了柿子醋、果酱,连VR采摘都搞起来了。
国庆假期,景区人挤人,年轻人不是来吃柿子的,是来拍“我在柿林里当农夫”的短视频。
广西恭城更绝,你可以在手机上认养一棵柿子树,看着它长、看着它熟,等它变成柿饼寄到你家。
新品种“桂柿1号”提前15天成熟,抗病还强,农民少打药,收入还多两成。
他们做的柿子啤酒,拿了个国际银奖——你没听错,柿子啤酒。
河南荥阳建了柿子博物馆,展的是老辈人用的木架、竹筛、风干房。
山东青州搞“柿染”,用柿子皮里的单宁给布料染色,一匹布卖八百,比丝绸还贵。
义乌的南枣,非遗了,可谁还记得,它和柿子是同一种工艺的亲戚?
全国129万亩柿子林,年产400万吨,世界第一。
可十年前,谁拿它当回事?
烂在地里、堆在墙角、喂猪的都有。
现在呢?
深加工占了四成出口额。
农业农村部把它列进“小品种大产业”,目标500亿。
这不是农业升级,是农民自己把祖传的活儿,重新做了一遍。
他们没等政策送钱,没靠资本注资,就靠一块块晒得发亮的柿饼,一条条发酵的柿子醋,一台台能认养的手机App,把老祖宗留下的土东西,变成了全球抢着要的硬货。
你问我为什么能成?
因为没人再把它当“土特产”了。
他们把它当成了能被看见、能被测量、能被复制、能被传播的产品。
不是柿子变贵了,是种柿子的人,终于学会了怎么让人真正看见它。
以前是“我们这儿柿子好”,现在是“你点一下,就能拥有这片山里的阳光”。
这事儿,比任何乡村振兴口号都实在。
来源:大大的大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