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支回流的党项羌人一路进入岷江流域以及北川的湔江流域。据北川羌族自治县李氏羌人追忆,其族姓碑文有“李氏祖籍甘肃省临夏府宁州慧安堡人,祖先自幼贸易入川”的记载,且先后在理县桃坪北川贯岭乡居住。直到近现代,李氏羌人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日晚上还要跪拜在神龛前,背诵两段秘
西夏亡国后,其中一支大致沿着唐代党项羌人向东北迁徙的线路回流到河曲地区。
这支回流的党项羌人一路进入岷江流域以及北川的湔江流域。据北川羌族自治县李氏羌人追忆,其族姓碑文有“李氏祖籍甘肃省临夏府宁州慧安堡人,祖先自幼贸易入川”的记载,且先后在理县桃坪北川贯岭乡居住。直到近现代,李氏羌人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日晚上还要跪拜在神龛前,背诵两段秘不外传的祖训。
其一为:“李之原姓拓跋,世祖喇嘛,古传归顺唐朝,赐姓李氏。子孙必拜叩喇嘛与白石求生之神位,以家养犬为圣洁也。”
其二段为:“拓跋女儿多秀色,明艳照人留光泽;耳垂银铛佩玉环,长袖红裳脸如血;珠悬胸前值万钱,乌云脑后垂千节。”"北川李氏的这两段家训,第一段乃追溯李氏的历史以及敬奉的神灵。所谓“原姓拓跋”,言其祖先乃隋唐之际初臣吐谷浑,贞观年间内附唐朝的拓跋赤辞一族。
“古传归顺唐朝,赐姓李氏”者,新旧《唐书》俱见记载。赐姓的时间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新唐书》:唐“以其地为懿、嵯、麟、可三十二州,以松州为都督府,擢赤辞西戎州都督,赐氏李,贡职遂不绝。于是自河首积石山而东,皆为中国地”是也。
所谓“子孙必拜叩喇嘛与白石求生之神位”,其中“喇嘛”乃祖先之神,盖现代羌人释比祖师(阿爸)木拉之误传。“白石求生之神位”指的是对白石神的崇拜。
羌人“其俗以白为善,以黑为恶”凹,党项语也称其国为“白高国”、“大白高国”、“白高大夏国”或“上白国”。上白即尚白,是尊崇的意思。直到今天,羌人仍然祭祀并叩拜木拉、白石诸神。
“以家养犬为圣洁也”,乃犬只为羌人放牧、狩猎、看护的得力助手,也是羌人驱邪避灾(羌族释比认为,家中有鬼怪作祟,当以白狗镇宅)、盟誓(宋元时期直到现代,羌人均有打狗为誓的传统)的必备之物,故其人理所当然“以家养犬为圣洁也”。
[1]参看母广源(李天玑)口述,郭志武整理:《党项羌人的后裔- --北川李姓羌人》,《西羌文化》2005年第1期。
[2]参看《明武宗正德实录》卷30。
第二段家训讲的是李氏羌人的服饰传统。“拓跋女儿多秀色,明艳照人留光泽”乃溢美之词;“耳垂银铛佩玉环”,指的是党项羌人“穿耳带环”的习俗。”“长袖红裳脸如血”,言党项羌贵族妇女以“长袖红裳”为时尚。
黑水城出土的木板画和唐卡中的女性供养人,即有“外穿红色交领窄袖花长袍”者。又西夏文书《文海》载有“染红药”,当为西夏漂染织物的颜料。这也反映出李氏乃党项名门望族。直至现代,羌族妇女仍然多有身着红色长衫者,或以红绑腿作为装饰。且羌人以“挂红”表示对凯旋的英雄、做客的嘉宾、官员头人、新郎新娘以及敬奉诸神的赤诚。此即“长袖红裳”之谓。
“脸如血”者,当指党项羌人中前期存在的赭面习俗。也就是西夏文《西夏赋》中“首黔石城漠水边,赤面父冢白河上”之“赤面”习俗。
“珠悬胸前值万钱”指的是党项妇女的胸饰物。如黑水城出土有一件项链,由打磨成橄榄状的宝石、珊瑚、玻璃珠和黑白条纹的石珠护身符串联而成,(4今羌人尚有金银珠宝等装饰胸前者。
“乌云脑后垂千节”指的是羌人的传统发式“辫发”,也就是将头发结辫数股(节)垂于脑后,这在现代羌族妇女以及黑水城等地出土的画像中均可见一斑。
又,21世纪初期有人在理县桃坪发现一尊秃发式泰山石敢当,其发型为头顶部挽一髻,两边留鬓发于耳后。与西夏六号陵前的立柱人物造像相似,具有明显的西夏文化特征。"这尊西夏秃发式石敢当的发现,既印证了北川李氏羌人的传说,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西夏亡国后,部分党项羌人移居到岷江、涪江上游的事实。党项人移居这些地区,大概与党项语和当地羌语极其相似有关。
[3]参看《资治通鉴长编》卷115。
[4]参看米开罗·皮欧特洛夫斯基编:《丝绸路上消
失的王国--西夏黑水城的佛教艺术》。[5]参看《阿坝日报》2007年6月12日。
[6]参看王静如:《论四川羌语及弥药语与西夏语》,《西夏研究》第2辑。
同他们成为现代羌族来源之一。
回流到河曲地区党项羌人,另一路则可能从川青交界地带进入大渡河上游的壤塘等地区,其中一部分与当地土著融合。近年来,文化工作者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错尔机寺发现一方西夏天盛十一年西夏文官印,"在丹巴等地也有西夏文物发现。考西夏前后期,其势力远未涉足大渡河流域,在壤塘等地发现西夏文物,说明西夏亡国后有部分党项羌人曾经到达过该地;另一部分则可能顺大渡河而下到达金川、丹巴以及今甘孜州的木雅等地方定居下来,并建立了一个叫“西吴”的小政权,其后即为明正土司。议者或以为西吴即西夏,2新旧《唐书》言党项羌有八大部落,其中之一是细封氏。贞观三年,其酋长细封步赖举部内附,太宗列其地为轨州(今四川阿坝州阿坝县),拜步赖为刺史。西吴亦即细封也。阿坝县以及西南的壤塘等地为细封部落的原居地,蒙古灭西夏后,细封族人再聚为部落,逆唐代东北迁徙的方向回流到阿坝县、壤塘县等地,并顺大渡河到达木雅,故其首领“西吴甲尔部”,
[1]参看壤塘地方志编委会:《壤塘县志》,民族出版
社1997年版。
[2]参看邓少琴:《西康木雅乡西吴王考》。
即细封王。其民至今尚存,分布在大渡河流域的康定、泸定、石棉、丹巴等地,称为“木雅人"。
还有部分西夏遗民来到今中尼边境。尼泊尔著名学者桑杰丹增在其《神牛雪光》中指出:西夏亡国后,部分西吴(即细封)人回到木雅,后来迫于忽必烈南征,其人沿着一条人类传统迁徙路线,经藏北、拉萨两股道路,来到后藏定日地方。不久,他们其中的不少人南下,并翻越喜马拉雅山在尼泊尔北部的索伦昆布定居下来。由于他们来自东方,因此被称为“东方人”(夏尔巴)。[3)
此外,尚有部分西夏人随蒙古人西征中亚,如曾中进士的西夏人曲也怯祖之子阿波古从阿鲁忽征西亚,至撒马尔罕,故其后“世代定居中亚”[4),融入当地居民中。
元代以后,西夏人(唐兀人)通过汉化、藏化、蒙化、土族化、伊斯兰化等方式,逐步融入其他民族之中,党项羌人作为羌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不复存在。
[3]参看王璐:《关于尼泊尔境内的夏尔巴人》转引。[4]参看白滨:《寻找被遗忘的王朝》,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年版
来源:喜欢历史的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