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中方代表团刚刚抵达,美国财长贝森特便抛出“终极杀招”——宣布将联合七国集团(G7)对中国实施关键软件出口管制,甚至威胁将限制范围扩大至“所有使用美国软件制造的产品”。
2025年10月24日,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拉开帷幕。
然而,中方代表团刚刚抵达,美国财长贝森特便抛出“终极杀招”——宣布将联合七国集团(G7)对中国实施关键软件出口管制,甚至威胁将限制范围扩大至“所有使用美国软件制造的产品”。
这一动作的时机耐人寻味:谈判尚未开始,美方已提前亮出底牌,试图通过极限施压抢占先机。
软件管制成为“终极杀招”
美国此次提出的软件出口管制,远非简单的技术封锁。
根据路透社披露的细节,新规可能仿照对俄罗斯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即只要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美国软件或技术,无论产地何在,均可能被禁止对华出口。
这意味着,从笔记本电脑到喷气发动机,从芯片设计工具到工业控制系统,几乎所有中高端制造业领域都可能被波及。
美方选择在谈判前释放这一信号,意图十分明确。
一方面,中国对部分美国关键软件存在依赖。
例如,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几乎被美国公司Synopsys、Cadence垄断,而工业设计领域的CAD/CAE软件也主要由美国Autodesk等企业主导。
若切断供应,中国部分制造业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流程可能面临瘫痪风险。
另一方面,美国试图以此反制中国的稀土管制措施。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连续发布4则公告,对超硬材料、锂电池、人造石墨及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规定任何外国产品若含中国稀土价值占比超0.1%需经审批。
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的核心原料,直接卡住了美国军工、电动汽车等领域的脖子。
美方的双重动机
贝森特的表态并非孤立行动。
10月10日,特朗普已在社交媒体宣布,将于11月1日起对中国所有输美商品加征100%关税,并同步实施关键软件出口管制。
这一组合拳显示出美方策略的两重性:既是谈判前的施压手段,也是长期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延续。
从短期看,美国希望通过“软件牌”迫使中国在稀土和大豆贸易上让步。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和财长贝森特此次马来西亚之行的核心诉求,正是要求中国放松稀土出口限制并增加美国农产品进口。
然而,美方并未提出具体的回报方案,反而沿用“先施压后谈判”的旧套路。
从长期看,软件管制与美国近年对华科技围堵一脉相承。
2025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已三次升级对华芯片和AI技术出口管制,甚至试图将“美国成分占比”门槛从25%降至10%,以扩大限制范围。
杀招还是险招
尽管美方来势汹汹,但这一政策可能先伤及自身。
首先,全球供应链已深度交织。
例如,欧洲空客的发动机调试软件依赖美国技术,若禁令落地,盟国企业同样遭殃。
美国半导体企业高管直言:“这简直是要把全球供应链连根拔起。”其次,美国软件企业将承受巨大损失。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应用市场之一,断供意味着美国企业收入锐减。
消息公布后,纳斯达克指数应声下跌约1%,科技板块市值蒸发超2000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管制措施的执行难度极高。
如何界定“使用美国软件制造”? 一部手机可能包含多个国家的技术,若按美方设想扩大化执行,几乎所有工业品都可能被卷入。
这种模糊性不仅会增加企业合规成本,还可能引发全球贸易体系的混乱。
中方亮现出强硬姿态
面对美方施压,中方展现出强硬姿态。
在软件领域,中国已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例如,国产EDA企业华大九天在部分环节可实现替代,尽管高端芯片设计工具仍存差距。
政务系统中,WPS等国产办公软件逐步替代微软Office,10月9日商务部公告附件首次采用WPS格式而非PDF。
市场层面,中国软件产业在技术、政策与生态上已具备一定替代能力。
在贸易反制上,中国选择稀土作为关键筹码。
稀土是战斗机发动机、导弹制导系统的核心材料,美国约8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
新规将稀土含量门槛设定为0.1%,意味着几乎所有高科技产品都可能受控。
同步出台的还有对美国船舶的“特别港务费”,直接反击美国对中国航运的歧视性收费。
连锁反应
中美此番过招已引发连锁反应。
资本市场方面,美股科技股大幅波动,投资者担忧贸易战升级将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
企业层面,苹果、波音等依赖中国市场的美国巨头面临两难:若遵守禁令可能失去中国市场,若违规则将面临美国法律制裁。
盟友态度同样微妙,G7国家虽被美方拉拢,但荷兰此前配合美国制裁中国半导体后反遭断供损失,已有前车之鉴。
谈判前景因此充满变数。
美方试图通过“调查中国违反贸易协议”等附加手段增加筹码,但中方明确表示“谈判必须平等对等”。
双方底线清晰:美方要求中国扩大市场开放,中方则坚持发展权不可妥协。
这场围绕软件与稀土的博弈,已成为中美科技主导权之争的缩影。
来源:冰枫观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