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4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们班上居然有三个同学感染了HIV!”广东某高校学生小林在社交平台的发言,引发了大量转发与讨论。她说,最震惊的不是感染者的身份,而是他们看起来都“干干净净、阳光开朗,谁能想到?”
艾滋病,这个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名字,再次站上了公共健康议题的风口浪尖。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艾滋病毒(HIV)*感染人数呈“井喷式”增长,尤其是在青少年和老年群体中,增长速度令人警惕。
它从不声张,却从未停止蔓延。我们必须正视它、了解它、预防它。
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报告存活HIV感染者已超过120万人。令人担忧的是,15-24岁青年学生和60岁以上老年人成为新增感染者的两个主要群体。
在高校,部分学生因网络约会、性知识匮乏、防护意识薄弱而感染HIV。在老年人群体中,部分鳏寡者在缺乏性教育的情况下,通过不安全性行为感染病毒。
HIV不再是某个阶层、某种性取向的“专属疾病”。它已经渗透到普通人群,任何忽视防护的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感染者。
“坐过同一张椅子会不会传染?”“吃饭一起夹菜会不会中招?”不少人至今对HIV的传播方式仍存误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握手、共用马桶、共餐、咳嗽、蚊虫叮咬等都不会传播HIV。病毒离开人体体液后很快失活,根本无法通过空气或接触传播。
也就是说,你可以和HIV感染者在同一办公室共事、共餐、拥抱,而不用担心被传染。
HIV感染后,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CD4+T淋巴细胞,使机体对抗病毒、细菌和真菌的能力逐渐下降。
初期感染者可能毫无症状,但病毒在体内潜伏8-10年后,会发展为艾滋病(AIDS),此时免疫系统已严重受损,任何普通的病菌都可能致命。
目前,HIV尚无根治手段,但规范服用抗病毒治疗(ART)药物后,病毒可以被“压制”,感染者可与常人一样寿命接近正常。这也是为什么早发现、早服药如此重要。
在艾滋病的防控中,预防远比治疗重要得多。而有效的预防手段,其实早已写进国家指南,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执行。
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是预防性传播HIV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无论性伴侣是否看起来“健康”,只要没有做过HIV检测,就存在风险。避免共用针具:注射毒品、纹身、打耳洞等行为中若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具,极易传播HIV。定期检测HIV:特别是有不安全性行为史的人群,应每6-12个月进行一次HIV检测,国家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匿名、安全、保密。艾滋病的另一个“隐形杀手”,是来自社会的歧视。
“他得了艾滋,不能跟我们吃饭。”“她可能不是干净的。”这些声音,比病毒本身更让感染者痛苦。因为害怕歧视,许多人宁愿隐瞒病情、拒绝检测,反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事实上,规范治疗后的HIV感染者,其体内病毒载量可降至“不可检测”,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会再传染给他人。
消除歧视,是全社会的责任。唯有如此,才是对抗HIV最坚实的堡垒。
艾滋病不是“绝症”,更不是“污点”。它是一种慢性病,一种可以控制、可以共存的病毒感染。
我们要做的,不是谈“艾”色变,而是用科学戳破恐惧,用知识代替偏见。
从今天起,了解一次HIV传播机制,纠正一个关于艾滋病的误解,主动做一次检测,都是对自己、对他人健康负责的行动。
防患于未然,才能不惧未来。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规划》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2023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神经科健康科普W博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