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黎奥运那股子香槟味儿还没彻底散呢,这头已经有人把洛杉矶奥运会的剧本给写好了,还指名道姓地让樊振东回来当男主角。
得,咱聊点刺激的。
巴黎奥运那股子香槟味儿还没彻底散呢,这头已经有人把洛杉矶奥运会的剧本给写好了,还指名道姓地让樊振东回来当男主角。
这操作,怎么看都像是刚打完大结局,观众嗷嗷叫着非让编剧把已经“退隐江湖”的扫地僧给请回来再续一集。
这剧本还是名嘴莱维递过来的,说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
大概意思就是,洛杉矶奥运那赛制,纯纯的魔鬼赛程,谁上都得脱层皮。
你瞅瞅巴黎的王楚钦,新科大满贯,身兼三项打到最后,那小脸儿白的,感觉下一秒就能直接躺倒在赛场上。
所以想全拿金牌?
莱维直接把话撂这儿了:“门儿都没有!”
然后,神来之笔就来了。
他大手一挥,给王皓指导指了条明路:把樊振东给我喊回来!
让他跟王楚钦搭档男双。
好家伙,这话一出,国乒教练组的脑门上,那紧箍咒“咔”一下就松了。
你琢磨啊,林诗栋/蒯曼的混双、孙颖莎/王曼昱的女双,再加上一个樊振东/王楚钦这种级别的男双天花板,这牌面,简直就是斗地主直接甩四个二带俩王,对手还玩啥?
王皓指导估计晚上睡觉都能乐出声,选人的事儿?
不存在的,直接抄作业就行。
听着是不是跟听相声似的,包袱一个接一个,问题全解决了。
成年人的世界里终于不用自己拼命,圣诞老人直接把“奥运金牌大礼包”空投到你家门口了。
可咱冷静下来想想,这事儿真跟冲一包方便面似的,加热水就能吃吗?
我觉得,这哪是给王皓减压,这分明是给他出了一道更高阶的考题。
以前的压力是“桌上菜不够,不知道咋凑一桌”,现在的压力变成了“山珍海味全来了,可万一厨子心态崩了,做出一锅东北乱炖咋办?”
把樊振东请回来,这尊大佛往哪儿摆?
他跟王楚钦的化学反应,能像莱维说得那样即插即用吗?
乒乓球是两个人的事,不是俩名字往一张报名表上一写就完事儿了的。
当年许昕刘诗雯的“昕雯联播”组合,磨合了多少年,才有了那种心领神会的默契,最后不还是在奥运会上留下了遗憾?
再说回樊振东本人。
巴黎夺冠后,他那句“赢球好像也没那么行,输球更不行”,听得人心里一揪。
这是多大的压力,才能把一个世界第一逼成这样?
他选择去德国,离开这个高压锅一样的环境,可能就是想找个清净地儿,给自己紧绷了十几年的神经松松弦。
说白了,他想从“国乒的樊振东”变回“打球的樊振东”。
这时候,咱们一帮吃瓜群众在网上摇旗呐喊“东哥快回来,国乒需要你”,是不是有点像极了那些生怕孩子在外面吃亏,天天打电话催他回家的老母亲?
是,我们是需要他,需要那份独一无二的稳定感。
可他同样也需要我们给他一点空间,让他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回来,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来。
当然,咱也不是说这事儿就没戏。
万一小胖这趟德国“留学”,跟当年去《西游记》里拜师学艺似的,回来直接打通了任督二脉呢?
他换了个环境,换了个心态,看到了不一样的乒乓球世界。
等他再回来,或许真能和已经成长为领军人物的王楚钦,碰撞出最绚烂的火花。
一个是最厚重的盾,一个是最锋利的矛,这俩人要是真合体了,那对手的心理阴影面积,估计比整个洛杉矶都大。
所以你看,这事儿有趣就有趣在这儿。
它不是一个能用“好”或“坏”来简单定义的方案。
这里面,有王皓作为主帅的战术博弈,有王楚钦扛起大旗的成长,更有樊振东作为一名运动员的个人追求和挣扎。
他现在代表上海队打全运会,就是一步一步找回节奏的信号。
急啥呢?
就让他再飞一会儿。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不需要任何人催,他自己就背着包,出现在了国家队的训练馆门口,咧嘴一笑,说一句:“我回来了。”
那样的回归,才叫真正的王者归来,不是吗?
来源:空穆郡下飞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