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最新量子算法,运行速度提升约10倍,助推AMD股价飙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05:31 2

摘要:IBM 把量子纠错的核心算法,直接跑到了 AMD 的商用 FPGA 上,而且跑得比实时纠错要求快大约 10 倍。消息一出,市场立刻反应:周五美股交易时段里,AMD 股价暴涨近 7.6%,市值一日增加约 290 亿美元;IBM 股价也有接近 8% 的上扬。很明显

IBM 把量子纠错的核心算法,直接跑到了 AMD 的商用 FPGA 上,而且跑得比实时纠错要求快大约 10 倍。消息一出,市场立刻反应:周五美股交易时段里,AMD 股价暴涨近 7.6%,市值一日增加约 290 亿美元;IBM 股价也有接近 8% 的上扬。很明显,这次不是小打小闹,影响面挺广的。

消息来自 IBM 的量子技术负责人 Jay Gambetta 对路透社的透露。他说的细节不多,但够关键:把一套用于实时量子纠错的流程,从以前必须靠定制化专用硬件的模式,移植到了市面上能买到的 FPGA 上跑,运行速度比实时响应门槛快了大约十倍。数字摆在那儿,不是空话。

技术上可以分两块看。第一块是用的编码方案——qLDPC(量子低密度奇偶检验码),他们实现里用了一个叫 Bivariate Bicycle Code 的变体。和现在很多团队依赖的表面码比,这类码在编码效率上更高,理论上护住一个逻辑量子位,用到的物理量子位能少大约十倍。换句话说,把原来需要堆很多物理量子位才能保证可靠性的那套,变得更“省肉”了。第二块是解码器,他们搞了个新架构叫 Relay-BP。按他们说法,Relay-BP 在实际运算效率上,比现有主流解码器要快五到十倍。两样东西合起来,经典端要干的活儿就小多了,工作量降下来,才有可能把任务交给 FPGA 去做。

要理解这一步有多重要,得知道以前的门槛。传统上,要满足量子纠错那种“实时性”,很多团队不得不用专门定制的 ASIC 或者大型 HPC 来做经典侧的解码运算,因为时延要求在几十微秒,容不得拖延。现在他们把延迟压到了纳秒级,实时性不但够用,而且成本、扩展性也都跟着好看了。别看是换了个芯片,工程上意味深长:原本得砸钱做专用控制器的活儿,变成了用普遍能买到的 FPGA 就能搞定,工程实现门槛和维护成本都下降不少。

这事不是突然的灵光一现。早在今年 8 月,IBM 跟 AMD 就宣布合作,提的路线是把量子计算和传统高性能计算(HPC)往深里整合。AMD 在这条路上不仅提供 CPU、GPU,还把赛灵思(Xilinx)系的 FPGA 拿出来做实时控制、数据处理和纠错这些以前由专用量子控制单元承担的工作。现在看来,原先定的棋子开始走到位了,把传统计算平台当成“量子系统的实时大脑”这个思路开始出现实际效果。

工程师们的逻辑挺务实:qLDPC 的数学结构本身就让经典解码不那么挤牙膏式地算,Relay-BP 在架构上对某些运算做了特化优化,两者配合下来,整体所需的经典计算量被压缩到一个商用 FPGA 能承受的范围。这里面有个对比很直观——过去那是得把一台高功耗的专机长期开着去跑,现在可能几块 FPGA 联网就能顶住,能耗、占地、维护这类现实问题都好算了。

对 IBM 的长期规划来说,这一步也不是小事。他们有个代号叫“Starling”(椋鸟)的项目,目标是在 2028 年交付一个大规模容错的量子系统,计划里要能用大约 200 个逻辑量子位去完成一亿次量子运算。甘贝塔这次透露的进展,按他们估计,比原来计划提前了大约一年,至少在关键算法那块迈出了一大步。这对项目时间表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工程上会有人把这件事放进里程碑里重新排序。

市场反应分两层面看。一层是资方,AMD 股价那天暴涨,说明投资者把这看作量子计算从实验室向商业化落地的信号之一。纠错从昂贵的专用硬件向可买到的 FPGA 转移,意味着部署成本和门槛可能会下降,投资回报路径看起来更可行。另一层是安全圈,这招也把很多人的神经绷紧了。一般人理解为,通用量子计算机越快越成熟,公钥密码体系(像 RSA、ECC)受威胁的时间点可能会提早到来。把高效纠错移到常见硬件上,既可能加速量子威胁的实现,也会倒逼后量子加密技术更快走向实践。网络安全的人现在得开始重新算账了。

从技术指标看,有几项数字值得工程师们盯着。原先满足实时纠错需要的时延在几十微秒,迁移到 FPGA 后实现了纳秒级响应;编码上物理量子位减少约十倍;解码器效率提升估算在五到十倍之间。把这些数字折合成工程量,就能看出同样规模的量子计算,所需的物理资源、能耗和布置复杂度都会下降。这些细节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产品化设计和采购决策。

商业意义对 AMD 也挺明显:FPGA 被放到经典与量子之间的“桥梁”位置,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也是市场定位的强化。把赛灵思 FPGA 用在量子控制上,意味着在未来混合计算架构里,AMD 有机会成为关键零部件供应商之一。短期内市场把这事当利好来炒,也是有迹可循的。

工程实现里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点。把任务迁到 FPGA,不是把代码直接拷贝过去就完了,得做硬件级的优化、流水线改造、延迟控制、资源调度、容错策略以及和量子设备的接口适配。实验室里会有很多版本迭代:先是小规模验证,再做与真实量子芯片的联调,接着是稳定性和长期运行的测试。不同团队复现这些工作时,会遇到物理连线、同步时钟、热设计和软件栈兼容这些现实问题。学术论文能把算法细节和理论证明写清楚,但把它从论文搬到实际产品上,需要工程团队较长时间的“搬砖”。

最后一点是关于接下来的进展。多家媒体报道 IBM 计划在下周一正式发布相关研究论文,届时会披露更多技术细节。学术层面的论文出来后,工程圈会立刻开始测试、复现,把这个思路放进自己的路线图里。动静会比较大:有的团队先照着论文跑个 demo,有的团队会跟着做性能对标,有的会在安全和加密层面开始重新评估风险。学术和工程的节奏一向不同步,这回估计两边都得忙起来,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会有一段较为密集的过渡期。

来源:清闲的河流ycDjh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