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评论区里有人感叹,这已经是本月看到的第三家关门餐厅,也有人说现在更愿意花30英镑买两份惠灵顿牛排在家吃,比去餐厅省一半钱还不用等位。
伦敦街头的必胜客门店挂出“最后营业”的招牌,玻璃门上贴着的闭店通知被路人拍下来发上网。
评论区里有人感叹,这已经是本月看到的第三家关门餐厅,也有人说现在更愿意花30英镑买两份惠灵顿牛排在家吃,比去餐厅省一半钱还不用等位。
这种变化不是个例。英国乐购超市上个月推出的“精选主厨系列”即食餐,最贵的单品卖到20英镑,照样有不少人买。
食谱盒品牌Gousto也跟着升级产品线,新增了“精致居家餐”和“美食酒吧风味”系列。
这些原本该出现在餐厅菜单上的菜品,现在走进超市冷柜,成了消费者的新选择。
消费者的心思其实很简单。去餐厅吃一顿饭,除了付菜品钱,还要算上服务费、交通费,遇到热门餐厅还得提前几周预约。
在家吃就不一样了,从超市买份即食餐,加热几分钟就能上桌,坐在沙发上配着自己喜欢的剧,舒服又省心。
更关键的是成本,同样是吃一顿有品质的饭,在家吃往往能比去餐厅省三分之一的钱。
经济压力是绕不开的原因。2020年之后,英国家庭的支出缩减幅度在G7国家里排第一,高利率让不少人不敢随便花钱。
美国那边也好不到哪去,劳动力市场放缓的担忧,再加上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消费者花钱越来越谨慎。
外出就餐这种非必需的开支,自然就成了缩减对象。
后疫情时代的生活习惯也在推波助澜。大家去咖啡馆、电影院、俱乐部的次数少了,更倾向于待在家里。
点外卖也成了习惯,只要在配送范围内,手机点一点,就能吃到知名品牌的招牌菜,不用换衣服不用出门,这种便利谁能拒绝?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3到2024年,英国外卖市场规模涨了8.2%,而堂食餐厅只涨了2.5%。
美国的差距更大,去年外卖市场增长18%,堂食餐厅市场反而缩水了。今年5月,美国的DoorDash干脆花29亿英镑收购了英国的Deliveroo,外卖行业的整合还在继续,这个赛道显然还在扩张。
有人欢喜就有人愁。即食餐品牌和外卖平台赚得盆满钵满,比格姆食品公司在截至2024年8月的一年里,销售额涨了近9%,达到1.44亿英镑,税前利润更是涨了三分之一还多,有760万英镑。
但餐厅这边却是一片惨淡,餐饮数据机构MeaningfulVision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的9个月里,英国休闲餐厅的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少了近8%。
中端餐厅和快餐业受冲击最明显。中等收入家庭是中端餐厅的主要客户,现在他们面临的经济压力最大,不得不重新规划开支。
去餐厅的时候,要么不点酒,要么选小份菜,甚至干脆不去,转而买即食餐在家吃。
美国快餐业更惨,低收入消费者大幅缩减这方面开支,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直接说,美国连锁快餐企业是目前市场里最疲软的板块。
麦当劳的CEO也提到,低收入消费者的焦虑感很强烈,有的人会跳过一餐,有的人在菜单里选更便宜的品类,还有的人直接改成在家吃饭。
英国餐厅的日子尤其难。从疫情前到现在,餐饮价格涨了不少,今年9月餐厅和咖啡馆的价格,比2019年12月贵了约三分之一。
人力成本也在涨,今年4月开始实施的新政策,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和国民保险缴费比例,餐厅经营者的压力更大了。
皮尔亨特的分析师道格拉斯・杰克说得很实在:人力成本占比越高,餐厅就越得涨价,可一涨价客流量又会下降,再加上堂食相关税率上升,消费者自然更愿意在家吃。
面对这种趋势,有些餐厅开始主动求变。英国的日式轻食品牌Itsu、意式餐厅Zizzi,还有PizzaExpress,都把自家的高端产品放进了超市,像即食寿司、升级款披萨这些,在超市里就能买到。
但不是所有餐厅都能做到,有些餐厅的新鲜餐品,根本没法调整到符合零售销售的标准,只能眼睁睁看着客户流失。
现在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刁,不是随便一家餐厅就能吸引他们出门。
日秘融合菜系餐厅集团ChottoMatte的创始人库尔特・兹德萨尔说,“还不错”已经不够了,要么做到极致出色,要么有别人没有的特色,不然大家宁愿在家点外卖。
为了让消费者愿意出门,餐厅们开始想各种新招。
高端餐饮集团EvolvCollection今年夏天给旗下的法式餐厅LePontdelaTour运了5吨沙子,在餐厅里造了个临时沙滩,就是为了给顾客不一样的体验。
英国意式连锁餐厅Prezzo的CEO詹姆斯・布朗也发现,现在消费者对菜品的要求更高了,毕竟Netflix上到处都是烹饪教程,大家在家做饭的水平都提高了,特意花时间去餐厅,自然对菜品质量有更高的期待。
尽管处境艰难,餐厅经营者们还是抱有希望。他们觉得,消费者终究会看重外出就餐的体验,这是超市即食餐和外卖比不了的。
就像威廉姆斯说的,食物可能只占用餐体验的三分之一,剩下的还有氛围、服务和音乐,更重要的是,去餐厅不用自己洗碗。
未来,餐厅和居家用餐经济的竞争还会继续。对餐厅来说,只有不断创新,拿出更独特的体验、更优质的菜品,才能让消费者觉得“出门吃饭值得”。
而这场竞争,最终受益的或许是消费者,无论是在家还是出门,都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来源:科技美南